近日
藏族理塘小伙丁真
因为一则短视频
火了起来
11月12日“藏族的康巴汉子有多帅”
登上热搜收获4亿阅读量
自那天以后
丁真就成了微博热搜榜的常客
特别是他标志性的笑容
赢得了万千网友的赞美和转发
纯净质朴又帅气
网红丁真带火了四川甘孜,带火了川藏线。然而,在美丽的大甘孜,中核集团的“丁真”们也扎根在这里,他们眼中除了当地的美景,还有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幕幕动人风景。从2016年起,“不解风情”的中核人来到这里,远离它的风花雪月,将目光对准了雅江的反面,用脚步丈量背后的每一寸阴影……
我们选取了部分扎根雅江雪域高原的扶贫干部代表,他们在1000多个扶贫日里,默默付出,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人民。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他们,看一看中核人用责任与奉献走过的足迹。
丁常力:翻越4298米大山 他是藏民的“自己人”
当听说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时,依然驻守在雅江的丁常力露出欣慰的笑容。在这片晴朗的天空和广袤的土地上,其实丁常力经常露出他的笑容。当他和村民一起维护1000平米的温室大棚保证村民基本生活来源时,当他为当地小学生送去书包和文具开通网课时,当他为村民建造架桥解决出行难题时,当他帮助村民带货松茸、虫草时,当他得知扎日村14户66名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条件,退出贫困村序列时,他高城版圣洁的笑容,没有了城市的浮躁和繁华,是那么清澈、单纯和美好。
2019年,中核建中驻村扶贫干部丁常力按照中核建中党委要求来到扎日村,他尽快熟悉村里情况开展工作,短短时间里,他帮助当地学校小学生开通了网课,维护了1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使大棚里种植的蔬菜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引导村民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分时下地、分散干活,避免密集式劳作,把群众的干劲凝聚到谋发展、稳脱贫、奔小康上来。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丁常力会同驻村工作队队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先后为村民建造了3座分别长10米、12米和17米的钢架桥,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丁常力很快成了群众认可的“自己人”,也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赢得了村民敬献的哈达。
鄢光辉:让苦乐村由“苦”到“乐”
苦乐村地处雅江县呷拉镇东北角,全村有58户308人,其中有8户贫困户。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了整个呷拉镇最为贫穷的村庄,2016年以前,这里的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
2016年1月,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的鄢光辉到苦乐村后发现,苦乐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多数农民都习惯于过一种苦中求乐、半年农忙半年闲的日子。鄢光辉和同事们发现影响群众致富的拦路虎很多,首要解决的就是交通和经济作物问题。
修起致富路:从村里到乡镇上,尽管只有13公里的路程,但坑坑洼洼的道路不仅影响了居民交通,更干扰了村里的运输。为此在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的帮助下,鄢光辉和村民们一起修起了属于苦乐村的致富路。道路修通后,苦乐村共有36户村民购买了各种车辆,跑客运或货运成为了一种致富赚钱的方式。
找到致富法: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的一年里,四一六医院筹措资金2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暖棚共计600平方米,并出资帮助全村村民种植核桃树、花椒树等。贫困户扎包阿多家的蔬菜小棚里种上了辣椒、小葱等蔬菜,他还准备申请5万元的小额贷款开个小卖部;为给患有20多年眼疾的母亲治病,村民五斤泽让家欠下了一堆外债。在鄢光辉的帮助下,五斤泽让不仅还了债,两年来还赚了2万多块钱,新修了砖瓦房。
尽管2017年的冬天依然很冷,但苦乐村的村民们心头却很温暖。在政府部门和四一六医院的帮扶下,他们已经摘去了穷帽,奔走在致富路上。
王利明:藏胞们的“王书记”
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海拔1680米,全村70多户人家和15户建卡贫困户。
2017年10月,八二一厂的驻村扶贫干部王利明来到了这里。
解瓶颈的“王书记”:初来乍到的三个多月里,他跋山涉水,走遍了、摸清了家底,琢磨着路子。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决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原来的藏羊养殖场从半山腰搬进了整体搬迁后退耕还林的格斗组,因为这个三百多人的村寨却有十万亩山坡草地,解决了制约藏羊养殖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藏民们的微笑和信任。他走村入户,化解邻里纠纷、宣传扶贫政策、摸排矛盾隐患,藏胞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王书记”。
卖羊肉的“王书记”:山羊倒是养好了,可近百头出栏的羊在销路上却成了棘手的大问题,要是卖不出去,藏民们分红的希望就要泡汤。为此,他天天到县城跑销售,三天卖不出两只羊;亲自撰写销售广告,找到县委宣传部上电视,效果不佳;利用互联网联系雅安、天全等地火锅店拓展销路,杯水车薪;在他的努力下,最终得到了“娘家人”的帮助。前后销售了羊肉两千多斤,实现销售收入十多万元。藏胞们手捧着户均两千元的分红时,灿烂的微笑后面却是他奔波劳碌的疲惫。
劝耕种的“王书记”:鉴于养殖业存在规模和销售问题,只能适度发展,加之乡民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他和村两委商量,决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厂里每年给的30万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紫皮土豆种植和大棚蔬菜。
在他的努力劝说和动员下,终于让种惯了本地土豆的乡民们开始愿意种紫皮土豆,并督促着种下了地、施上了肥、叮嘱好加强管理。土豆种上后,又集中精力搞大棚蔬菜。调研、询价、协议、供货,折腾了一个多月。后来拉材料的货车到了,可11米长的车子上不了山,他只好组织村民人拉肩扛、农用车转运,花了整整11个小时,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硬是把堆得小山似的钢材和帆布运进了8公里外的山坳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下的五千斤土豆种结出了五万多斤硕果,产量增长超过30%,销售价格翻了一番,户均增收三到四千元。大棚种植也示范成功,一个多月时间,村民滕武收获了500斤黄瓜、100斤西红柿,还有空心菜、苋菜、小白菜,卖菜收入3300多元。
李鹏:认认真真做个村发展规划
雅江县扎日村,位于318国道沿线密西沟最后段,与新都桥、塔公草原交界的美丽村落。这个典型的藏区半农半牧村庄有75户人家,却有着14个贫困户,是雅江县八角楼乡贫困村中脱贫难度最大的村。
扎日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气候寒冷多变、耕地贫瘠稀少、农业技术匮乏,村内宗教信仰严重,不杀生、不卖生,无法发展养殖业,全村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村民增收途径严重匮乏。
2016年初,中核建中选派在职干部李鹏前往扎日村全脱产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编制发展规划:在近3个月的调研、考察、集中研究和讨论后,李鹏将扎日村村情民意摸清吃透,并对羊肚菌等10多个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认认真真地编制了扎日村发展规划(2016-2017)。随后,他又带着村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前往就近的呷拉乡昆地村参观,一边到种植能手家里学习农业种植技术,一边向本村村民介绍外地的致富模式和经验,帮助他们开放思想和眼界。
找对发展模式:经过准备,李鹏组织村里成立了“雅江县扎日村盈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一平台,李鹏与村干部共同推动扶贫项目落地。先期利用中核建中投入帮扶资金中的22.6万元,在村口海拔较低、采光充足的地方,为扎日村建设土墙钢架温室大棚1000平方米,用于试点种植夏季草莓、冬季羊肚菌以及各类蔬菜,并获得成功。
草莓和羊肚菌的种植成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并顺利完成了扎日村产业脱贫的经济指标。
陈乐:把思想脱贫放在扶贫第一位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一年收入无几何,苦去苦来凉透心。” 一首民谣道出雅江县程章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的现状,是靠山吃不了山,靠水吃不了水。这里海拔3500米,有贫困户13户70人。
2016年1月初,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陈乐来到了程章村。
走村入户,一家一家实地查看,陈乐很快将发展藏香猪养殖和大蒜种植作为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帮扶支柱产业。
要致富先改观念:当地观念普遍保守,思想闭塞。思维简单,干任何事,立即就要回报;受宗教影响,村民惜杀生、戒杀生严重,更有甚者连苍蝇、蚊虫都不能打。这让他确定好的思路受到了很大挫折。为此,他从“本地和尚会念经”借势,主动上门去观念解放、种养产业走在前列的村子学习经验,以当地村民引导村民,并多次带领村民和村干部,到呷拉镇学习种养殖技术,实地参观当地种植大户,以他们的成功案例与现实收益,进行可观可感的现场交流与经验传授,让本村村民看到可望可期的美好前景,从而积极热情参与到以观念的更新实现早日脱贫的努力探索中。
要致富得有技术:要让黄土变成金,土地种出钱,教会致富本领是关键。因此他不仅自己学习,更是带领村干部和全体村民一同学习,多次请县农牧和科技局、就业局等给予技术指导,力争让家家户户都掌握谋生的多种技能。此外,他还借着各种契机组织村两委及部分群众到成都、雅安、泸州、稻城等地考察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
要致富就得创新:经过半年时间,投资70多万元,占地1000平方米、存栏300头藏香猪的养殖场正式建成,标志着该村藏香猪养殖扶贫项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成立了“雅江县程章无公害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循环农业。程章村开发出的程章藏香猪腊肉及大蒜礼盒等相关高原特色农产品,极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乘着雅江县旅游开发的东风,实现了程章村农产品销售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2017年,程章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村合作社被评为雅江县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通村硬化路、村级活动室都成为了县里的样板工程。
李天梁:用15万办了240万的事
更觉村位于雅江县东部海拔3300米左右的地方,全村仅有90亩耕地和松茸山,共45户197人。
2016年1月,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李天梁进驻这里成为扶贫驻村干部。
问诊把脉:来到更觉村之后,李天梁等驻村工作组走村入户,详细了解各户面临的问题,梳理了几个共性问题,最终认定桥梁建设是村里的当务之急,是影响更觉村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
由于藏区的自然环境具有特殊性,建筑成本不能与外界相提并论,根据前期雅江县交通局的成本核算,一座桥梁的建设费用在60万元左右。而更觉村要修4座桥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240多万哪里来?李天梁直面这个棘手的问题,通过多次实地查看,根据地势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分析比较,最终确定建设两座拖拉机通行桥和两座行人桥。经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多次讨论,将建桥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必须用资金购买的部分,二是能够就地取材和村民提供的部分。最终确定4座桥的资金成本主要是建设桥梁的钢材、水泥以及焊工等必要的支出,其他的都能通过村民投工投劳完成,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驻村干部向帮扶单位详细申报,多方争取。
另辟蹊径:在建设第一座桥梁的时候,李天梁等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商量,大胆提出,由这座桥受益最大者来担当财务出纳,具体负责采购建设材料,直正地把集体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干。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桥墩、转运钢材、清理河堤堡坎,以高度的热情投身桥梁建设,仅花了一周时间就成功建设了第一座通拖拉机的大桥。
有了修建第一座桥的经验,剩下三座桥均采用该模式,同时开工,仅花时一个月便顺利完成建设目标。经最后财务核算,建设4座桥的直接支出仅为15万元。这是更觉村村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它更是极大程度改变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凝聚起了一股“精气神”。
经过一年的努力,更觉村于2016年12月通过脱贫验收,2017年还被评为四川省的四好村。
于飞:在高原藏村扶贫的一天
雅江县马它马二村,海拔4200米,全村85户中有30户是贫困户,基础设施处于原始状态,无自来水、未通电、无网络及通信信号,村民绝大部分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与外界语言不通,思想较保守。
于飞,来自中核二四建设有限公司,是这里的驻村扶贫干部。
以下是他一天的扶贫日记。
藏区的三月虽是冬日暖阳,但昼夜温差很大,远处的山顶还有积雪,伴随着轻微的高原反应,我开始了一天的扶贫工作。
8:00,我从牧民旦则达娃家出发前往红龙镇参加敏感时期“反分维稳”巡逻。
10:00,巡逻结束后,我与红龙镇党委书记多登、村第一书记及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到贫困户泽旺卓玛家查看房屋坍塌情况及看望病人洛让麦朗。途中要翻越一座高山,最高处海拔达到4700米,我的身体出现了头疼、耳鸣、呼吸困难等症状。
12:30,我继续赶往洛让麦朗家。他家是因病致贫,没有劳动力,需要长期服药,生活十分困难,我们一直在对他进行救助,送去了慰问金、生活用品及食品等,今天还要带他回镇上去医院复查。
13:00,看望病人结束。大家去车上拿出了饼干和水充饥。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看到后,要求到他家吃午饭,经多登书记同意后,大家一起驱车去村支部书记家简单食用点糍粑和酥油茶。
14:00,我们又赶到德仁曼小组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议。对于扶贫工作,村民们终于由最开始的抵触变为主动融入,这是让我最感动的,自己的努力终于开了花。会议结束后,大家一起到森林防火检查点查看马它马二村的现场值班情况,路过村活动室时,顺道查看了阿尼家的改厕情况。
19:00,回到镇上。4200米的海拔会让人持续缺氧、头疼,加上饥饿、浑身乏力感觉很累。简单的在旦则达娃家吃点不习惯的糌粑和已经反复热过多次的青菜,就在床上躺下,等待体力的恢复和高反的减轻。
晚上,气温急剧下降,风很大,房间没有取暖设备,除了正常盖的被子,还有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双层睡袋,盖住头才不会在高反下加重头疼。
这就是我作为扶贫干部最普通的一天,明天醒来,还有新的扶贫任务需要继续完成。
今天的马它马二村,已经顺利实现村级整体脱贫,实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路、有村卫生室、有村文化室、有通信网络的“一低五有”扶贫目标。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发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