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
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长江经济带活力脉动,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见神采。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精彩纷呈,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电影市场红红火火,“村超”、“村晚”活力四射,低碳生活渐成风尚,温暖的生活气息、复苏的忙碌劲头,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国责任。我们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系列主场外交迎来五洲宾朋。我也访问了一些国家,出席了一些国际会议,会晤了不少老朋友、新伙伴,分享中国主张,深化彼此共识。世事变迁,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群众就业、生活遇到困难,一些地方发生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我都牵挂在心。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我深受感动。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
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要继续支持香港、澳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此时此刻,夜色斑斓,万家灯火。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世界和平安宁!祝愿大家福暖四季、顺遂安康!
哈尔滨爆火:唯有诚心才能接稳这“泼天富贵”
杨雨璇
近日,哈尔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体验独特的冰雪之旅。据哈尔滨文旅发布,截至元旦假日第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针对此种盛况,哈尔滨市政府于1月1日、2日连续两天召开座谈会,提示从业者珍惜城市“出圈”机遇,不盲目调整价格。(1月3日 澎湃新闻)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整体回暖,大众的旅游热情已经催生了许多火爆的旅游地点及相关的热点话题。从2023前半年火遍全国的“淄博烧烤”,到临近冬日又出圈的“泉州簪花”;从“人生是旷野”中见识广博世界的“松弛感”追求,到贯穿整个年度的大学生“特种兵旅游”,大众热情的接力棒在各地之间传递,如今随着大家的冰雪热情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在全国人民的盛情下,哈市官方的态度也向我们表明:旅游热地唯有以诚心对待消费者,才能把“泼天富贵”稳稳接牢。
游客的信任倚靠在城市与商家的诚心中,真诚的态度带来的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之后,哈尔滨人凭着一腔诚心将此次事件转危为机,冰雪大世界也从舆论漩涡中脱身,成为了引起全国人民向往的新晋打卡地。“泼天富贵”随着大批游客涌入之后,哈尔滨官方对旅游从业者不断的关注、调控与“提醒”都表明了其清醒之处:旅游业商家在一次热潮中的涨价“割韭菜”或许能短暂获利,但失去的将是大批游客永久的信任。哈尔滨官方的态度也在向全国游客宣告:哈尔滨要的是长久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这一系列的表态与作为不仅为游客的信任“兜了底”,更是为哈尔滨日后的长远发展“铺了路”。
此外,旅游热地的服务好不好,态度诚不诚,关系的是游客心中的城市形象和地域印象。哈尔滨旅游爆火之后,其为游客准备的“花式整活”让许多网友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无论是鄂伦春族牵驯鹿,还是飞马踏冰、人造月亮,甚至“违背”东北人一贯以来饮食习惯的冻梨摆盘都为游客考虑而准备得面面俱到,这些行为使哈尔滨被网友戏称“讨好型市格”。然而看似“讨好”背后,是哈尔滨对待游客的诚心实意。东北地区真诚实在的地域印象,哈尔滨美丽包容的城市形象,都正随着这些“讨好”深深烙印在游客乃至全国人民心中。
同时,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与南方游客的“双向奔赴”,也为搭好南北文化融合交流的桥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作为这个冬天的旅游界“顶流”,哈尔滨吸引了不少南方游客体验冰雪之旅。从黑龙江到南沙群岛的跨度中,丰富的文化在这座冰雪之城汇聚、交融、碰撞。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性格、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各有其美的民族风格,以互相珍惜和欣赏的善意,融着被保护和呵护的情谊,织就了一场真正的人间烟火。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不仅是官方对从业者的提醒,哈尔滨整个城市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唯有诚心才能接稳“泼天富贵”,而文旅的繁荣就在这诚心之中。
用“凡人微光”挺起奋进新时代的脊梁
林伟 张晓洁
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十位年度人物,十样人生,十种精神。他们以“凡人微光”铸就了人间大爱。
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并且书写的。从暴雨中的硬核“铁路蓝”赵阳,在列车被困时,用瘦弱的身体散发温暖的力量,到侠骨柔情的反诈民警涂凯峰,与网络诈骗分子“争分夺秒”,守护万家财产安全;从坚守三尺讲台39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燃灯于山林,照亮无数孩子求知的道路,让每个梦想不再孤寂,到“孝老爱亲模范”汪萍,在充满爱的家庭成长,也用爱回馈养父母,演绎非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把爱写成诗,十位年度人物留下的每一个感动瞬间,都让人倍感温暖和振奋。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虽置身平凡却满怀热忱和执着,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共情到人情的温暖,感悟到人世间的万般美好。
走进新时代,每一位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值得铭记、值得点赞,是他们用一个个平凡而坚挺的肩膀扛起了今天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自2010年起已举办十四届,上千名感动人物通过这个舞台,向社会传播“凡人微光”的可贵与品格。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或几十年默默坚守奉献、或诚信利他温暖人心、或孝老爱亲诠释大爱。他们成人达己、向善而行,在教育、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发光发热,用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拥抱着不凡,温暖着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把一份份感动变成一个个善行,他们的先进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
心有责任,目有彩虹,平凡之路依然璀璨。刚刚过去的2023年,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让“凡人微光”更有内涵、有价值、有力量。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不仅有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在巍然耸立,“凡人微光”就是其中最坚固的地基,激励更多的平凡人在广阔乡村挥洒汗水,在工厂车间争创一流,在科技战线贡献才智,在风雪边关威武守护,成为感动他人、照亮社会的一束光,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让平凡尽显风采、绽放光彩,把梦想和未来映照得更加光明、辉煌。
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时今日,“凡人微光”挺起了奋进新时代的脊梁,每个人都可以去倾听、去拼搏、去奋斗、去播种,让见贤思齐的“灯塔效应”无限放大,使更多感动洋溢在平凡之中,更多大爱显现在平凡之中,为社会带去一缕清风,为人间平添几分正气,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释放强大的奋进能量,让中国的脊梁更加傲然挺立、坚硬如钢、伟岸如山。
央视剧评|《繁花》:剧有“腔调”
特约评论员 尹鸿
开年大剧《繁花》,引发了观众热议。
“腔调”不仅是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更是这部电视剧《繁花》的标签。
上海腔调、阿宝腔调、玲子们的女性腔调,共同成就这部有“腔调”的电视剧。
“腔调”说不清道不明,是不卑不亢的气度,是不声不响的尊严,或许是不远不近的情谊,是有理有情的态度,更是一种卓尔不群、傲而不娇的气质。
这一切,既体现在《繁花》的人物和主题上,也体现在剧中的上海气息里,同时也具化为了一种独特的电视剧魅力,许多观众都评论说,观剧之后似乎沉浸在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氛围和情绪中,沉浸在王家卫所创造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腔调、时代腔调之中……
阿宝腔调——行之以诚 取之有道
剧中主人公阿宝(胡歌饰),人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上海黄河路上最有“腔调”的“宝总”。
聪慧、果敢、锐利,刚中带柔、静中有动,多情多义、言而有信,正因为这种难得的腔调,成为亲朋好友、男女老少信任、亲近,甚至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的对象。
阿宝的存在,确定了全剧阳光向上的基调,也奠定了这部剧的传奇性和浪漫性。
阿宝驱动了身边人的命运和情感。
他与玲子(马伊琍饰)的同甘共苦,他与汪小姐(唐嫣饰)的春光乍现,他与李李(辛芷蕾饰)的惺惺相惜……
每一组关系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有心心相印的缠绵,也有天各一方的叹息。
即便是他与老法师爷叔(游本昌饰)的师徒之情,与陶陶等众多朋友的兄弟之情,也都是拳拳之心、情真意切。
某种意义上,阿宝既有传奇性的经历,也有传奇性的人格,虽然他不是横空出世的超级英雄,也不是无欲无求的道德楷模,但却是一个带腔调光环的大主角。
这种光环,与上海滩上形形色色的张总、王总、小K、瘪三、小职员、服务生、小摊贩、街头混混的交互,似乎都带来了某种人性的光彩。
上海腔调——要面要里 有情有调
《繁花》并不只是围绕一位男人、三位女性讲述了一个悲欢离合、人生沉浮的故事,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上海地域的“腔调”文化。
南京路、黄河路、进贤路,和平饭店、至真园、夜东京……
从工作环境、生存空间到城市景观、生活习俗,在剧中都带有“历史”,带有情绪,带有一种精致和讲究的调调。
日常、实用但不凑合、不忽悠,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依旧吃有吃相、衣有衣样,观众能感受到上海滩独特的气象和味道。
这部剧既具有“海派”剧的“腔调”,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独特地域性文化的魅力。
时代腔调——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无论是人物气质、海派风格,还是王家卫烙印,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时代腔调”。
电视剧的核心故事发生于上海的1992—1994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风云际会、大开大合的岁月。
正如剧中常常使用的一首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几乎成为那个时代每个人追梦寻梦心态的写照。
挑战与机遇、变化与奋斗,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和社会。
在黄河路那不过755米长的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所呈现的这种社会变革与自我价值重塑的时代腔调,体现了大时代的澎湃。
这种时代腔调,也带给观众一种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怀旧感和纪念感。
“江湖再见”与“时代再见”,在剧中多次出现的《再回首》歌曲陪伴下,共同创造了一种往事已矣、悲喜交集的审美体验。
“剧”有腔调,使这部作品与传统电视剧的叙事方式、视听方式、美学追求有了明显“差异”,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差异可能就是一种陌生感。
这种腔调,有利有弊。
但是,中国电视剧要提高审美格调,中国电视剧要有更多的美学追求,何妨有更多与众不同的腔调——在讲故事的同时突出人物的精气神,在写人物的同时体现时代的精气神,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蕴含一种美学的精气神。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尹双红
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这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很长时间内,我国考古领域存在科技手段运用不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情况。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黑科技”被引入考古“全链条”。比如,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团队采用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为岷江河道做了“CT检查”,通过3D模型清晰呈现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分析文物被冲刷产生位移的规律,确定了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前沿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文物发掘的条件,提高了发掘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发掘工作对文物的影响,更好保持文物原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当前,考古领域仍有许多谜题未能解开,历史的演变尚有诸多细节有待补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无论是更好进行遗址发掘、研究分析,还是进行文物修复、展示传播,都对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自立自强,中国科技创新“加速跑”
自立自强,中国科技创新“加速跑”
王丽君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5-18星……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从邮轮首航到飞机首飞再到航天首发,一批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持续按下“提速键”,跑出“加速度”,无论是天宫、蛟龙,还是大飞机、高铁、北斗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的势头呈现出强劲之势。其中,众多的“从0到1”的重大突破先后实现,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当代中国人把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创新之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熠熠生辉。
站在历史新方位,创新探索永无止境。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此,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原创能力,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将科学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着力点、突破点,厚植科技土壤、澎湃创新动能、完善科创生态,主动掀起自主创新的新浪潮,全面释放科技力量“正无穷大”的发展潜力,不断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跑出“中国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历史反复证明,要在创新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流创新人才、一流科学家。面向未来,我们要紧紧牵住科技人才这个“牛鼻子”,既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科学创新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培育,优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的根基;同时,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特别是对互联网核心技术、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和产业核心技术要加快攻关,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抢占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制高点,真正让科技创新的动能更加澎湃。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奋进新时代,只要我们坚定创新自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就一定能够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
微光成炬 温暖你我
原韬雄
【关键词】“心羽家园”
【事件】“心羽家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附近,为来自全国各地家庭困难的患儿及家属提供免费食宿。常向阳是“心羽家园”的创办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常妈妈”。自2017年创办至今,“心羽家园”没有一天打烊,已累计有2100多个困难患儿家庭在这里接受了救助。
【点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常向阳而言,多年的善行缘于一次偶然的经历。2017年的一天,在西安市儿童医院里,常向阳看到一位老人在楼道打地铺睡觉。得知大娘家的孩子病了,借来的钱也都用完了,常向阳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这些异地来西安治病的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她在儿童医院附近自费租下一间200平方米的屋子,为经受病痛和贫困的家庭提供免费食宿。
常向阳“雪中送炭”,一干就是6年多。柴米油盐、水电气暖,样样张罗好,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的细心、持之以恒的耐心。“心羽家园”缺钱运营的时候,常向阳只能靠自己打零工的收入和父母的退休金来维持。压力大的时候,常向阳便躲进屋里哭一场。而推开门,她依然会用笑脸面对生病的孩子和操碎了心的家长,希望“多帮助几个孩子,多圆满几个家”。日复一日的坚持,汇聚成人间大爱。
这些年,“心羽家园”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从几十位增加到上百位。在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心羽家园”的环境越来越好,简陋的铁架床变成了加宽的木质床,还添置了电磁炉、热水器、儿童马桶等家用物件。道德榜样的感召,让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常向阳的善举让更多人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凡人善举能汇聚成社会暖流。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像常向阳一样的平凡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从十余米高的桥上纵身跳入江中救人的外卖员彭清林、多年坚持义务救援抛锚车辆的“的哥”崔敬辉、创办心理热线挽救超500名轻生者的退休记者柯志雄……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他们用善良、坚韧、热情凝聚起人间大爱,在广袤中国大地上写下一个个感人故事。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英雄可以是生活里的每一个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地,就是由无数凡人善举共同托举而成的。
当凡人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的是整个社会,温暖的是每个人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一句温柔而暖心的话语,一段寻常而坚定的守候,一个果敢而勇毅的举动,都足以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存善念、行善举,从此时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凡人善举就能在润物无声中散发出光和热,成为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让更多冷门绝学热起来
让更多冷门绝学热起来
石 羚
“3000年前的煮饭工具长什么样”“原来真的有甲骨文情书”“哪个字是甲骨文里的最萌表情包”……近期,学习甲骨文的95后女孩李右溪(本名李莹)因一段交流甲骨文的视频出圈,甲骨文研究这一冷门绝学,与短视频一结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关注。
这并不是甲骨文第一次火出圈。从00后讲解员编排甲骨文形体舞,到演绎甲骨文的广播操在校园流行,一段时间以来,看起来晦涩难懂、难以接近的甲骨文频频引发关注。互联网时代,蕴藏着民族精神密码的古老文字,赋能以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满足着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甲骨文获得更多受众绝非偶然。近年来,与甲骨文等相关的历史、考古类专业时有出圈表现。冷门绝学热起来,进入大众视野,是一件可喜的事,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人们看到象形字有趣,却未必了解古文字的源流与发展,也未必知道考证一个甲骨文字有多难。事实上,甲骨文研究仍是需要学者专心致志的严肃学问,每一点发现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将公众讨论的热潮转化为学术研究的热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学者的专业研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从制度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规划等方面综合施策,也要在认识上做功课,扭转人们的“偏见”。甲骨文研究被不少人看作“无用之学”,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读懂最早的疾病、气象记录,还原鲜活的历史图景,到为汉字演变寻根溯源,深化文字学、语言学研究,再到探寻中华文明源头,解读“何以中国”的深层密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恰恰需要这样的“无用之学”。
由此,我们更能理解通过短视频进行甲骨文知识普及等的意义所在。埋下一颗种子,收获一片树林。让更多人了解学科的意义,就能期待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得其门径而入,成为“为往圣继绝学”的后备力量,为学科发展、文化传承注入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需要专业的研究者,也需要专业的普及者。利用更丰富的形式、更现代的语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形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才能让更多冷门绝学真正热起来。
“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看见
“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看见
苑广阔
最近两年,除了央视春晚、地方卫视春晚,越来越多的“村晚”开始异军突起,受到广大网友越来越多的关注。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西部文旅总榜中,桐梓县荣获“文旅新榜样”称号,桐梓“村晚”获得“最具影响力文旅节会”殊荣,让广大网友对今年我省各地“村晚”有了更多期待。
所谓“村晚”,就是以一村一寨或乡镇为单位,在春节期间组织的文艺演出。和央视春晚、地方卫视春晚相比较,各地的“村晚”可能没有明星大腕参与演出,舞台也很简陋,道具、服装、化妆等,往往是就地取材,自然也没法与大型文艺演出相提并论,但是当地村民和网友对“村晚”的热爱,却丝毫不亚于对明星演唱会的追捧。
“村晚”的优势,在于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突出地方特色。尤其是在过年前后举办的“村晚”,不但渲染了年味,烘托了过年的气氛,而且也成为乡愁的一部分。伴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的兴起,现场观众把“村晚”场景通过照片、短视频等方式发布到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既让那些过年不能回家的游子纾解了乡愁,也让当地的人文特色、民俗风情被全国无数网友看见。
很多网友抱怨“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意思”,而各地“村晚”的举办,却让年味重新回到了大家身边。“村晚”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载歌载舞,人们在这种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氛围中,找到了久违的过年感觉,也找回了记忆中的年味。
村民演,村民看,欢声笑语欢乐一片。“村晚”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很多“村晚”上的节目,就来自于充满地方特色的戏曲、杂耍以及一些地方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村晚”这个舞台,可以让这些来自民间最基层的传统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也让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被更多人看见,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同样也是一件好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通过“村晚”这个窗口,让更多的乡村被看见。
春运:在“流动的中国”体味家国情怀
在“流动的中国”体味家国情怀
程 菁
春节将至,2024春运正式拉开帷幕。从1月26日至3月5日,预计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亿人次,将创历史新高。90亿人次的穿梭往返,呈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拥有旺盛活力的中国。
春运,是续接百业振兴之势的起点。“流动的中国”清晰展现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954年,“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那时,春运的“主力选手”是学生、机关干部等,大家坐着绿皮火车,慢慢“颠”回家乡。70年过去,高铁、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竞相争速,让千里归途变得轻松愉快;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立体出行“无缝换乘”,让便捷出行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电子客票应用、12306系统功能、智能机器人等网络技术高效赋能,让“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现实……在南来北往的旅途中,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背后,是“流动的中国”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奋进力量,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见证,不仅体现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写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大国之大,有神舟家族太空接力的豪气干云;大国之重,亦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万家灯火。对于中国人来说,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每逢春运时节,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春节回家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情结。春运对于国人,是家国情怀的张扬,是幸福温暖的呈现。一张小小的车票,一头连着游子心,一头系着家乡情。这份对家的眷恋,是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的深刻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情感的独特表达。我们回归故里,回归家庭,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筹划未来。我们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深厚的培植。
亿万人的春运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春节承载的巨大情感力量。“年”体现出的,不仅是中国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对天地的敬畏、对团圆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朴素又普世的祈愿。吃完年夜饭,喝完新春酒,哪怕山川河流的跨越,哪怕星辰大海的奔赴,总会一马平川,总能一往无前。辞旧迎新,挂灯笼、迎财神,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农村的年猪宴、小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村野叮叮咚咚的砧板声,皆化作来年春日里最蓬勃的干劲。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升腾着希望与梦想,一个“流动的中国”,又将开始一次新的出发。
春是回归,春是启程。春运,是向着团圆的抵达,是向着更美好出发。“流动的中国”必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让我们即刻出发,在扑面而来的春天里,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