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娱签儿
人生中的三件大事,可谓是结婚、生子和葬礼,不过这三件事,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葬礼了,你对葬礼的风俗是否了解呢?
老人常说:“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夫妻可以说是最亲密无间的人,为什么还不能去送葬。
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呢,又有着什么样的科学依据呢?
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为了保护健在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
比如“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不让健在的一方,去送葬去世的另一方。
在古代,送葬路途遥远,要护送逝者到十几里外的墓地,这对于年老体弱的健在配偶来说,常常超出了承受范围。
曾有李姓老者陪夫人送葬,一路上哀痛欲绝,竟在半道上晕倒在地,待人扶至目的地时,已昏迷不醒。
其子女只得再次原路返回,重新操办,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的道理。
当然,古人也考量了其他因素,对于年轻的寡妇,在当时的时代,丧偶之痛可想而知,如果她们陪同丈夫下葬,会被视为守节典范,所以有不少女子会选择殉葬陪同丈夫。
为了保护她们,所以才不会让夫妻一方去送葬,为让这些妇女重拾幸福,某些地方允许她们不必送葬,这种人道关怀,的确难能可贵。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定下这些丧葬规定,并非绝非迷信或专横,而是出于睿智和远虑——既照顾生者利益,又兼顾生命延续。
这些规定表面上看似迷信,但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关爱生命的理念,丧葬之时,健在者往往身心俱损,悲痛难当。
如果再护送逝者前往墓地,那漫长的送葬之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煎熬,何况送葬途中还需操办葬礼,身心双重负担下很容易引发事故。
所以不让夫妻送葬,是保护健在者,避免悲伤加剧身心崩溃,同时也减少了送葬必遭殃的可能。
可以说,这种“人本关怀”的做法,同样显示出重视生命、鼓励她人重新生活的勇气,让他们可以快速走过悲痛,有一个新的人生。
所以古人说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在参加葬礼的时候,也可以避免夫妻一方进行参加,让她们的身心得到一个良好的恢复。
不过每个地方不一样,葬礼的风俗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风俗,进行不同的葬礼安排。
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都会发现每个葬礼的流程,都会有一些相同的步骤,那么,这些步骤和习俗你都知道么?
以部分地区的丧葬礼仪为例,如果家里的老人去世,死者的亲属会在他逝世后,迅速将其遗体移至屋内的放置的草席上。
然后停置在屋内的灵堂,在前方设置纸制的灵位,上面会布置香炉、纸钱、供果等物,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与祭奠。
这种行为被称为“举丧”,男性逝者的灵柩则停放在堂东,女性的则在西边,而子嗣需要换上白色的孝服,头戴竹筐丧冠,身系白花。
亲人需要在灵堂守数日之后,直至“出殡”结束,才可以脱下自己的孝服,换上自己的服装。
到了“入殓”仪式,可以说是更为繁琐,要择定一个吉日良辰,决定灵柩出殡与下葬的日期,然后由孝子孝女,亲自替逝者更换上绸缎或粗布制成的寿衣。
同时,还需要为其穿上布袜、布鞋,其口中放一枚银币,这称为“下含”,寓意来世亦可衣食无忧。
之后,孝子抱起头部,女眷则托起双足将逝者放入棺木之中,铺上“百子寿被”,盖上棺盖,钉上“子孙钉”四颗,这表示着子孙绵绵不绝的祝愿。
到了“出殡”这天,逝者的灵柩会被抬出院外,领头的是由长子扛起的大幡,其次子则跟在灵车之后,手持瓦盆以示警醒。
灵车行进途中,众人会撒下大把的纸钱以表哀思,这条路也被称为“最后一程”,灵车步伐缓慢而庄严,众人送别逝者灵魂归西的最后一面。
待抵达墓地后即进行“安葬”,将骨灰盒或棺木遗体埋藏于土,象征着躯壳回归故土,灵魂升华于天。
“关山”仪式后,也就意味着正式下葬落幕,而一连串的“接七”仪式则紧随其后,需要每隔七日便返回墓园,面向墓碑行礼献供一次,一直持续到第七次七日为止。
这项仪式被称为“大七”,然后孝子才得以解下孝带,脱去孝衣,可以说是传统的葬礼文化,显示了亲人之间的情感,更是对死亡有着尊重。
不过,我们除了知道一些葬礼的风俗,更要懂得葬礼的禁忌,不能因为个人的习惯,影响葬礼现场,那么,葬礼上都应该注意哪些禁忌呢?
在丧葬期间,我们不要在殡仪馆内拍照录像,殡仪馆是祭奠生前灵魂的场所,需要保持庄严肃穆,拍照录像等行为会让别人感到不敬。
有些人喜欢在殡仪馆内拍照录像,认为这可以留下最后的记忆,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丧礼的氛围,也对逝者和家属表达了不尊重。
殡仪馆不是观光胜地,而是庄重而隆重的场所,需要保持肃穆,同时不要穿着过于艳丽或暴露的服饰。
丧礼需要朴素自然的装扮,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有些女士喜欢穿着华丽夸张的服装参加丧礼,试图引人注目。
殡仪馆并不是秀场,这种穿着只会显得你我志不合,不尊重逝者,容易引来非议,丧礼需要庄严简朴的装扮,才能体现对逝者的哀思。
参加葬礼时,应该全身心投入丧礼,保持肃穆以示尊重,有些亲友参加丧礼时,仍然沉浸在麻将和打牌的兴奋中,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此外,不要过度表达哀恸,保持情绪的稳定,丧礼时伤心是正常的,但情绪太过外露也会使场面失控。
我们要平和的面对生离死别,这需要内心的强大力量,失态大哭不但不能减轻痛苦,反而会加重众人的悲痛。
参加丧礼时,有些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纠纷,这可能是由于承受不了巨大哀痛而引发的,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在灵前争吵。
更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跨过灵柩或抬棺材的人,这被视为不祥之兆,虽然许多人不信这一迷信,但这仍然是丧礼的一个禁忌。
作为年轻人,我们更要尊重这种传统观念,不去碰灵柩,也不要抬动棺木,以防生出不必要的麻烦,影响葬礼的现场。
参加这些葬礼,对于其中的禁忌和一些流程,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些,以免触碰主家人的大忌,也会给人一种成熟的感觉。
古人们常说的一些俗语,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应该多加学习一下传统葬礼文化的习俗,避免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对于一些葬礼的禁忌,我们也应该学会去如何避免,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让自己变的更加的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