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的传说,被文人骚客写成文章,编成剧本,更有《戏说乾隆》的电视剧,开创一代“戏说风”。皇帝南巡,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但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与所经过的地名风物、行宫古迹有关,在沂蒙山区的费县,人们至今津津乐道。
一、皇路与皇路山
皇帝巡幸时走过的路叫“皇路”,也叫“官咱”,据史书记载,费县境内的皇路,主要是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修建的。如今,在城北4公里、钟锣山后,有个600多人口的村庄,叫“皇路山”,就是因为圣驾南巡时,在此处修建一条皇路而得名。
皇帝在巡幸前,头二、三年就降旨,责成所经省份巡抚官员勘察路线,修建行宫,筑路搭桥。清朝康熙、乾隆雨伞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巡幸,山东省是必经之地。北从德州进入山东境域,南出郯城进入江苏、浙江。山东境内的水路约1100多里,旱路约820多里。有时走水路,有时走旱路,旱路程又分中路和东路两条路线,而走旱路就必须经过费县。
当时费县境内的皇路主要有两条,一是由西而东,从泗水泉林进入费境,这是中路。二是由北而南从蒙阴县桃墟,过紫荆关进入费境,这是东路,这条路线康熙走的最多,据《蒙阴县志》记载康熙六下江南,有四次曾经“驻蒙阴县生员秦诜家”,然后路过费县并驻跸。
乾隆皇帝南巡时,嫌此路山多不好走,只走过一次,那是乾隆十六年春正月(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由蒙阴桃墟驻跸兴龙庄”,兴龙庄在费县境内。其余五次南巡都走西路,也称中路,自泗水泉林由西而东进入费境,过颛臾,驻“注经台”或荆埠营,(当时平邑属费县),走上冶镇经古城过浚河皇桥,由桥庄、埠南湖往东。这两条路线到演马庄汇合,过皇路山至崮子万松山行宫驻跸歇息。再从万松山行宫东行过礻方河皇桥,从小花山后,玉贵庄前南下过仁和庄,走控沂朱保,驻跸兰山县黄泥岩行宫,或驻跸郯城县红花埠,而后出鲁境入两江。
费县皇路迢迢,传说多多,一处一个故事,一站一个传说。
费县地处蒙山前,山高河多,皇路难行,特别是从埠南湖经演马庄过皇路山往万松山行宫这段路,更是坑坑洼洼上山下崖,非常难走。当时埠南湖是一片低洼地,成为一个大水塘,长满了芦苇,而演马庄附近是一片片露出地面的“馒头石”(也称“蘑菇石”),皇路山更是两座小山并立。从前,此处是一条能推车行走的山路。康熙下江南时走过,只因他骑马游幸,带的随员也少,因此,修的皇路比较窄,没费多大劲。
乾隆下东南时,两宫同行,前拥后呼,车水马龙,原来的山路根本无法行走,需要对原有的道路进行扩建。当地官员征用附近村庄的民工,日夜劳作,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炎炎夏日,每年劳作不止,当时没有炸药,民工们只好用钎子一点一点地把馒头石凿去,肩挑人抬,用木轮小车“吱吱呀呀”地推土,填平埠南湖。当地民工不够用,沂州知府李希贤又调来所辖其他七县州的青壮民工共同修皇路建行宫。
当地老百姓传说:在修埠南湖这段路时,可苦差了,附近村里的青壮劳力都抽光了,老百姓又挣不到工钱,都被监工头贪污了,又吃不饱,干慢了还挨鞭子,实在受不了了,他们相互串通,在一个黑夜里一块嘴馋光了,跑到朱田山里躲藏起来了。
村民还传说:修路的老百姓跑光了以后,当官的就把家中没跑的老幼残疾者抓了去顶差修路,抱石背土、一步一停,哼哼哟哟,痛苦极了。住在万松山上的七位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非常同情当百姓,他们就相商,一天夜里,用神鞭和神斧,把馒头石抹跟砍去,把皇路山削去半截,用神鞭把土石赶到埠南湖里。路两旁建有不少杂货铺、小吃铺等,非常热闹。
当地村民讲日本鬼子来时这条大路还有,直到四十年代修筑了临(沂)-兖(州)大道以后,这条老皇路才慢慢的荒芜了,只剩下与皇路有关的几条地名了。如今的皇路山村庄,人丁兴旺,已是一个600多人口的大村,万良庄东南,还有一片地叫皇路东、皇路西。
关于皇路的衰败,除了以上原因外,平邑标记还有一种迷信传说,皇帝走过的路,平民百姓轻易不敢走。谁家有喜事娶媳妇更不敢走皇路。媳妇上了轿,走了皇路,到家一掀轿帘出来俩一模一样的媳妇,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妖。搭那,谁也不敢走了。不管什么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如果当地人害怕出事,长期不走,也就荒废了。这也是皇路销声匿迹的一个原因吧。
二、姜娘与六十亩湖
这年秋天,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路过费县,驻跸在崮子万松山行宫。这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乾隆吃过午饭,稍事休息,便踱出寝殿,四处溜达,观看宫内景致,只见行官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千种秋菊,争厅斗艳。良久,便拾阶而上,来到后院“望河亭”上,登高眺望,观看四周景色。
此时,乾隆皇帝正站在望河亭上向北眺望,只见远处蒙山顶上青松如黛,近处浚河上鹅鸭成群,鲤鱼跳跃。正看得入神,忽然,乾隆皇帝眼前一亮,一朵红花映入眼帘,定眼细看,河北岸有一红衣女子洗衣嬉水,便自言自语地说“对面河上有只凤”。站在他身边的侍从听了,随着皇帝的目光向北看去,只见田间忙碌的农民,哪有什么鸟和凤。过了一会儿,又听皇帝说:“对面河上有只凤。”侍从又朝河北岸望去,没见有什么鸟和凤,只见有个红衣绿裙女子,正要低头洗衣裳,心中悄然大悟,赶紧派人前去打听,原来是姜员外家的千金。黄昏时刻,把姜女抬进了行宫,对其了进行了一番误导,又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精心地梳理打扮了一番,更加美若天仙。
到了晚上,把姜女领进乾隆皇帝的寝室,让她侍奉皇帝睡觉。姜女从小生长在乡村僻壤,没见过大世面,见了这元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皇帝,直吓得心里“卟嗵卟嗵”地跳,也敢抬头,两手下垂,眼瞅脚尖,好象任个宰割的羔羊。乾隆皇帝在京里,后宫妃嫔无数,美女如云,但个个象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乏味的很。此时,见了亭亭玉立的姜女,羞羞答答的样子,别有一番风韵,喜动龙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搂在怀里,细细打量,问长问短,姜女羞得两腮飞红,只嘤嘤哼哼地点头,乾隆更加喜欢,遂宽解带,共度良宵。
后来,乾隆发现了姜女左手的残疾,心想原来是个“单爪凤”,略感失望。他有意带姜女回宫,封为贵人,又担心宫中条律严明,父母不依,群臣不允,思前想后,只得做罢。
天快亮时,乾隆不忍心扔下姜是去,想给她个封号,日后按定例供给她的生活用度,对姜女说:“你到外边看看有风(封)没风(封)。”姜女心眼实诚,不知此话是个隐语,来到屋外观看了半时,四周静息无声,纹风不动。回还说:“皇上,外面没有风。”乾隆“嗯”了一声。过了一会儿,乾隆又说:“你再到外面看看有我没风?”姜女又来到屋外观看,你想想,深秋季节,一般都是晚上刮风,大清早哪来的风呢?姜女回来又实打实地说:“皇上,外面还是没风。”此时,乾隆深深地叹口气,对姜女说:“我给你几亩封地,你在家好好待着,等我回宫后,禀告父母,再派人来接你回宫”。天亮以后,让侍从把姜女送回了家。
姜女在万松山行宫陪乾隆皇帝住了一宿,天一亮就被送回了家,并送来了一些银两、首饰及数匹宫中绸缎。父母前来细细盘问,姜女只是哭泣流泪,当知道了详情后,母亲连声埋怨,说:“你这个憨妮子!皇上问你有风没风是想给你个封号,哪里是问你刮不刮风呢?”此时姜女也好象喝了迷魂汤刚醒过来一般,后悔不迭。父母心中明白,自己的女儿有残疾,也是命该如此,不由地落下泪来。继而又转悲为喜,喜得是女儿没有远离爹娘。
从此,姜女成为远近闻名的姜娘娘,因为没有封号,人称“假娘娘”。因为被皇帝所幸,无人敢论婚嫁,姜女还痴心妄想,天天想,月月盼,盼着皇帝有朝一日接她进宫。可怜姜女从此独守孤灯,青丝变银发,再没见皇帝的一点音信,直到老死在娘家。好在乾隆皇帝不忘姜女,临行前吩咐当地官员,把南东洲村东北角的一片良田,赐给姜女当了封地,足有60多亩,后来人们称“六十亩湖”。当地官员每年送些钱粮予她,生活过得很富裕。
据传说,几十年前,有个风水先生说,姜家祖林是个宝地,应该出个娘娘,但是要七辈子单传,姜家等不及第三辈上就迁了坟,破了风水,因此,生了个有残疾的姑娘,才出了一个“单爪凤”的假娘娘。至今在南东洲村东边荒坡上,还有一座孤坟,即娘娘坟。这个故事,在城北乡崮子村行宫附近十几个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啦得有鼻子有眼,不信去访访。
三、 乾隆耩地
乾隆第二次游蒙山的时候,住在费县境内的万松山行宫。正值春暖花开,他微服出巡,来到一个村旁,便对几个随从说:“你们顺大路程走,到望海楼子等我,我绕小路程到那儿找你们。”说完,独自一人上了路。
乾隆顺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到了一块坝子地里。这里山峦叠翠,流水潺潺,真可谓山清水秀。他顿时来了诗兴,便搜肠刮寻思起佳词丽句来了,但一进又找不到好的词句,便在地边上来回踱步,徘徊游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脚下的庄稼地被他踩出了一条路。
他正紧皱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猛丁听得一声吆喝:“干什么的!”把乾隆差点吓掉了魂。稍一定神,见来人是个耪地的,便爱答不理地说:“走路的。”来人往庄稼地里一看,气得火冒三丈。原来地里的谷苗刚刚破土才长出嫩芽芽,却被乾隆踩干流了一大溜,便冲着乾隆发了火。
来人姓王,因平时楞头愣脑不怕事,人称王三楞。他批量着乾隆的鼻子说:“你难道不吃人粮食吗?把谷苗子踩成肉泥烂酱。”乾隆低头一看,才知有了不是,只得赔着笑脸说:“我是走路的,不小心踩坏你的庄稼,你行个方便吧。”说完,转身就走。王三楞一把拽住乾隆的衣角,大声说“你往哪里跑?踩坏了我的谷苗,就是皇帝老子,我也不饶他!”乾隆知道碰上了硬茬子,满身是嘴也说不清,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只得连赔不是说:“我多给你赔钱行吗?”“那也不行!”“为什么?”“粮食能吃,钱能吃吗?”“那到底打算反我怎么办?”“这好办,你给我把谷子重新耩上。”乾隆一捉,先软了手脚,只得硬着头皮说:“好吧。”
一会儿,王三楞扛来了耩子,定好了耧,他在后面扶着,叫乾隆在前面拉。乾隆从小在宫中,吃饭穿衣有人伺候,哪里见过耩地的?只见他两手抓住耩子把,用尽平生的力气,使劲一拉,耩子稳见没动,他自己反倒先趴下了。王三楞骂了声:“松包!”便掉过个来,叫乾隆扶着耩子,他自己在前面拉。一步三晃,曲溜拐弯好容易把地耩上了。
四、元贞巧对乾隆
从前,费县九安山上有个尼姑庵。庵里住了九个尼姑。这天,接到地方上的通报,说是乾隆皇帝巡游蒙山路过此地,要来观山景,少不得要到庵里来坐坐。要尼姑做好接驾准备。这些尼姑大都是农家女子,没见过大阵势,听说皇帝要来,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吓没了主意。
这时,有个眉清目秀的小尼姑见大家犯愁,便说:“各位师姐师妹不用慌张,等皇帝来的时候,我去接驾就是了。”说话的尼姑叫元贞,本是个大家闺秀,从小读书习礼、作诗绘画,通古博今。只因得了一种蹊跷病,就是治不好,才出家做了尼姑。众尼姑听元贞一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一齐把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元贞提来了泉水,靠墙支起锅灶,烧起茶来。
中午时分,一个人转上山来,只见他头戴青缎子小帽,身穿丝绸对襟褂,脚下一双卷鼻子登山鞋。元贞猜想,来人可能是乾隆皇帝。便装着没看见,拿着秫秸,一棵棵往灶塘里送。
乾隆上得山来,又饥又渴。见一尼姑在庵门外烧茶,并无一人前来迎接。心中便有了几分怒气,自己拣了个石墩坐下,歇息一会儿。仍不见有人搭话,便压下心中怒火,上前搭讪:“请问师傅,这座山叫什么名字?”“一庵!”乾隆接住话头:“谁不知这是一个尼姑庵呢!还能是二庵 ?还能是三庵?只不知这一庵怎讲?”元贞扑打扑打身上,一手提起沙壶,把水冲在碗里,不慌不忙地说:“为保大清一统江山,安如盘石。”乾隆见元贞口齿伶利,面无惧色,好象有些学问,便暗暗出点子想戏耍于她。
乾隆喝了碗茶,便由元贞引路程,到四处转转。他想爬上一个土崖头,却故意装着上不去。伸手想叫元贞来拉,拉与不拉,他都能挑出毛病。没想到元贞拣起一根竿子,把另一头递给乾隆,一下子把他拽了上来。乾隆暗暗佩服元贞的机灵。他登上崖头,凭高远望,只见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对元贞说:“你我登上高山,一同高瞻远瞩。我对此好有一比,比做‘梁山伯歇脚,双双蝶飞舞’。”元贞见皇帝说话不正经,心中脑怒,却不露声色说:“皇上,奴对此也有一比,。”“比什么?”乾隆睁圆了眼问:“比作‘送生娘临门,哇哇添喜声’。”乾隆没占着便宜,恼羞成怒,恨不得立即处死眼前这个大胆的尼姑。转念一想,此事由自己惹出来来的,便强压下心中怒火,另想点子整治元贞。不料,又找了几个茬子,也没验证倒元贞。乾隆皇帝挨了一顿骂,便吹着浮土找裂纹,苦于找不到借口出气,心想找个话反,杀死这个尼姑。回过头来问:“我的记性不好,刚才你说这山叫什么山来?”元贞一怔,心想,我要是再说一庵,他会说我攻击朝延只有一年的安宁,借故报复我。他灵机一动说:“叫九安山。”乾隆把脸一沉:“你方才说叫‘一安’,怎么一会儿又成了九安呢?你知欺君有罪吗?”那元贞却毫元害怕的样子,慢声细语地说:“皇帝不知此山有两个名字,都是一个意思。因山上有一座庵而名‘一庵’。是说我主一统江山,平安无事;二是因庵 里有九位师傅,人们又称为‘九庵’。是祝愿大清江山永久平安。两个名字不是一个意思吗?”乾隆看出元贞是在编造,但听她说得句句在理,挑不出毛病来中,只得作罢。可是心里这股窝囊气没出,心火难平。前脚一踢,把一块石头踢出老远。扑楞楞惊飞了草棵里的一只鹌鹑。他顿时来了主意,问元贞:“你知那是一只什么鸟吗?”“是鹌鹑。”元贞答。“不对,它叫鹌鹑,鹑是鹑,鹌是鹌,这是两种鸟,凡人分不出来,是这如同蛟是蛟,龙是龙,不能等同一样。”元贞也不与他分辨。乾隆沉吟一会儿,吟曰:“‘九庵山’久暗黯,庵岸安鹑鹌。”吟罢,很得意地问:“你能对出下句吗?”元贞接口念出:“今皇蝗,金黄煌,皇蝗遑凤凰。”
乾隆暗暗佩服元贞的才学,只是气没没出,心服口不服。看看天已不早,赶快下山,长嘘一声说:“龙在浅水遭是戏。”元贞也接一句,“脚上虱子难上头。”乾隆有口难言,想学康熙盛世,借四处巡游扬名天下,没想到今天反被一尼姑奚落。他知道纠缠久了,也占不着便宜,只好忍气吞下山去了。
五、万松山
万松山,位于费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城北乡崮子村北。清《费县志·卷二·山川》载:“万松山,《府志》:‘县东北十里,蔚然特起,旁无附山。礻方水南来,浚水西绕,岩霞错落,松柏苍秀’。乾隆二十三年,恭逢圣驾南巡,知府李希贤奉饬建御书房、观山楼于上,翠华临幸,万姓呼嵩”。万松山拔地而起,峻峭多姿,温河南来绕其东,浚河西来迂回向北,两河相聚汇入礻方河,在山下汇成千顷碧波,万松山兀立水中,只有一线与南面神山相通,如同蓬莱仙岛。山上建行宫一处,占地500余亩,亭、台、殿、楼,金碧辉煌,如仙山琼阁。碧水青山,岩霞辉映,景色迷人,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分别于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年,两次在此驻跸。
传说当年乾隆到望河亭观看礻方河风光,问前来迎驾的沂州知府李希贤,东面的河叫什么河。李灵机一动,因礻方河与驾崩之崩同音,便婉转地说,该河是一个神示旁加一个方字。乾隆又问念什么音,李冒了一头冷汗说读“方”音。乾隆风趣地点了点头,并信口以“方”字韵作了一首诗:“郑宛归鲁泰山礻方,因以河名出大筐,清浚合流波益浩,万松就在水中央。”四句诗道明了礻方河、浚河的来历、发源地、流向及万松山的位置,而且将错就错。李希贤此刻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六、乾隆与糊涂岭
乾隆十六年正月南巡,经过蒙阴至费县兴龙庄。四月从江南回来,由郯城驻跸沂州府。乾隆皇帝巡游江南,与太后、皇后同行,侍从人员很多,文武百、宫女、太监、马夫、轿手好千人,吃饭、住宿成了沿涂州县最感麻烦和犯愁的。数月前,沂州府知府宋英就派人把沿途行宫进行了粉饰、装修,并派出人员四处搜集古玩名器,做为贡品,采办山珍海味,预备膳食。史书曾有“土人缒石取蒙顶茶,渡沂水取鱼遣使驰进”之说。
四月十五日下午,乾隆皇帝大队人马、前呼后拥来至沂州府,驻跸在兰山县王家。沂州府城里车水马龙,万人涌动,百姓倾家观看。衙内大小官员,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有的安排住宿,有的预备吃饭,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晚饭时,御膳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可皇帝一家吃得很少,几乎没动筷子就撤下来了。皇帝传结:明天早饭从简,只上几样清淡的地方小吃即可。这下可难坏了宋英知府,他倒背双手,在林厅里踱来踱支,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怕在关键时候伺候不好,今后的升迁可就没了指望。急忙召集负责伙食的官员,前来商计。列数了沂州府城里甚至各县属内的地方名吃,有的说城北门里周家的“鸡肉糁”很有名气、蒙阴的小米煎饼、沂水的烤地瓜都很有风味。有的说糁太腻了,小米煎饼杠牙,烤地瓜吃后胃里做酸,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时,有个跟随宋知府多年的兵说道:“我的费县老家,有种用小米面、大豆、绿豆做的‘三汁子糊涂’很好喝,南来北往的行人经过俺庄、都要喝上几碗,那年过‘大人’还喝过。”宋知府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又详细询问了一下,认为可行,只是觉得喝“糊涂”不大好听,怕太后人老犯忌讳,最后商量叫“蒙山粥”吧,不少地方把“糊涂”叫做“粥”。天色已晚,急忙调派人马分头行动。
沂州府离该村五六十里路,快马加鞭,不到两个时辰就打了个来回。挑选来做“糊涂”的是一家子,主人70有零,人称闽公,心眼了,在大路旁卖了几十年的“糊涂”,有钱的给喝,没钱的也给喝,手艺也不错。此时,他们把做用糊涂用的粮食、家什一并带来。
月明星稀,一家人早早起来操作,儿子推磨,闺女烧火,闽公掌勺,媳妇里外张罗。做了一锅又一锅,先做好的装在瓮里,一连做了六大八印锅,天也亮了,带来的粮食也用完了。
早饭开始,山珍海味,各色点心照便摆好,各种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太后坐中,皇帝、皇后打横,各人拣自己爱吃的随便享用。太后喝了一口糁,吃了一点渣豆腐就放下了筷子。这时一个贴身宫女指着一个碗小说道:“请太后品尝‘蒙山粥’。”太后听了微微一笑,心想:昨天晚饭吃了几口“蒙山羊”至今嘴里还有膻味,今又冒出个“蒙山粥”。低头细看,白瓷蓝花碗里盛着黄澄澄、绿莹莹的稀饭样的东西,颜色不错;端起来闻闻,一股清香扑鼻;慢慢地喝了一口,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很好;细品品,甜中带点咸,很有风味,不由地一口口下咽,不烫不凉,一碗“糊涂”很快喝完,夸道:“不错!不错!”宫女又端上一碗。乾隆及皇后看到太后喝得津津有味,也端起碗大口喝起来,味道确实好,清香爽口,皇帝一气喝完一碗,连声称赞“好喝!好喝!”并吩咐把桌子上的其他饭菜统统撤下去。此时,侍从官员才松了一口气,连声传唤:“快上粥!快上粥!”你来我往,奔走如飞,刹时,饭桌上摆满了“糊涂”。随从人员听说太后、皇帝夸赞“蒙山粥”好喝,也都端起碗,“出出溜溜”地喝起来。一会儿功夫,六大锅“糊涂”喝了个干净净,沂州府的官员还没摊上号呢。
吃罢早饭,太后回房歇息,传旨把闽公叫来,赐座啦家长,特别详细地询问了“蒙山粥”的做法,最后赐给勹匹宫缎、银两,并赐银牌一枚,留做纪念。
乾隆皇帝回京后,传旨:凡游幸所经州县,免除一年皇粮,赐七十岁以上老民、老妇银牌,这大概是沾了闽公的光吧。
从那以后,闽公一家居住的山村名叫“糊涂岭”,那里的“糊涂”越发远近闻名。只是到了解放后,村民嫌“糊涂岭”村名不雅,并且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很少喝“糊涂”了,就把“糊涂岭”改名“平和庄”了。
七、乾隆喜食由吾藕和西施莲
由吾崮原名吴崮,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代鲁,经过此地,故名。西北有屯兵寨为证。地方史志记载,隋文帝时,一云游道士路程过此地,饥饿难耐,看到沼泽地无际的荷叶,遂脱下找靴,下水 摸莲,吃到嘴里,汁如甘露,甜脆如梨解饥生津。他经多见广,知道这就是吴楚一带已绝种,吴王夫差后花园里专供西施离用的莲藕珍品西施莲,由受赏吴国大将带到此地。从此,他定居这里,建一道观:由吾观,一生用西施莲,以享终年。
有莲就有景,莲景分外美。
春风拂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衡疏有致,蛙声聒噪,蝌蚪憨头憨脑地戏嬉,画家笔下,诗人纸中美的灵感恬淡雅致,游者内心却涌动着一片春潮。
夏季来临,几场暴雨,扎下根的西施莲茶叶舒展,如冠如盖,风儿一吹,如一片起伏的绿云。杨万里诗云“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由吾的荷花全是白的,犹如冷艳的西施光彩照人。白花碧水,浮萍翠鸟,此情此景亦入诗入画。
如若赶上降雨,身披蓑衣,立足雨中,听雨打荷叶,别有风味,小雨初来,淅淅沥沥;大雨骤至,裂帛崩弦,犹雄师百万,万马奔腾,让人心潮澎湃。
雨过天晴,群山一碧如洗,如黑如黛。一道彩虹,这头在山上,那头在塘里,有人说:莲花仙子踏着五彩缤纷的天桥回娘家了。不信,莲花吐蕊,暗香浮动,这是她沐浴时的香气;碧绿的荷叶托着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是她打扮时掉下的珍珠。因此,这一带的姑娘有个风俗,雨后荷塘观虹。据说心地善良造化大的姑娘能看到仙子过桥。现在已演变成祈求美丽和爱情幸福的内容。
莲藕浑身都是宝,叶、梗、节都入药,通气、健脾、止血。取莲子服食,百病可祛。窜苔韭、落花藕,是时鲜之一。西施莲更是上乘佳品,征集凉拌酸甜均中,可炸、可炖,一枝小藕,可调百人之口。由吾西施莲上有筷子印痕,说是夫差夹莲给西施吃留下的。
西施莲,花开花落,容尽美于世,济贫扶困,身尽善于人。乾隆皇帝下江南,大江南北的风味美景尽食观启蒙,在费县行宫居住几次,吃罢地方官献的西施莲,龙颜大悦,问其下官此莲好处,答道:吃西施莲古之悠情,观西施莲养君子之风范,皇帝大笑三,道:妙哉,妙哉!
莲为历代文人称道,成为正人君子的化身。周郭颐独爱莲,“出污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张潮写道:“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矣,全才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科。”高洁脱俗,花实皆然,春天栽下几支莲,秋天收入获满塘藕,花落结籽,生根结实,除了夏天薅去水草外,再无所求。莲是百姓最好侍弄的作物。文人爱莲在所托意,百姓爱莲出自内心。由吾西施莲尤为人所爱。
八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志》(卷首·巡幸)载,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经过费县下江南,仅在费县吟诗就419首之多。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4553.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