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关键词  红书  链接  搜索  获取  哪些  数据  数据分析  服务 

人工智能探寻网络文学与微短剧融合发展路径

   日期:2024-12-27     作者:ea6ic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news/11299.html
核心提示:原标题:人工智能探寻网络文学与微短剧融合发展路径文学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受到媒介技术进步的影响。AIGC时代,“文艺何为”成

原标题:人工智能探寻网络文学与微短剧融合发展路径

文学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受到媒介技术进步的影响。AIGC时代,“文艺何为”成为热议话题。尽管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和“主体性”尚在争议中,但技术进步不会停止,对文艺创作的影响也将持续加深。对此,我们应当在熟悉、接受的过程中明辨其中的利弊,寻找更有利于人类精神建构和表达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文学和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从会写诗写歌的微软小冰,到能够与人展开高级对话、书写文稿的ChatGPT、讯飞星火和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再到通过文本指令创建视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Sora,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军文艺创作和生产领域。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AIGC成为年度网络文学新热点,微短剧成为网文IP转化新风口。AIGC开创的“内容生产自动化”新模式,为网络文学和微短剧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其底层逻辑是不用人进行创作,而是基于大数据算法来生成创意。当然,其生成的依据仍然是人发出的主题指令。这似乎颠覆了以往的创作伦理。传统意义上,文学作品被看作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艾布拉姆斯有文学“四要素”之说,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在文学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但在AIGC的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者已经“去人化”,这样一来,它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显然也不再是某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这种变化,无疑裂解了文学的传统定义。

AIGC诞生后,率先对网络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网络作家可以借助语言模型辅助创作,从而拓展思路、提高效率。阅文集团推出的“作家助手妙笔版”就是面向网络作家的AIGC应用产品,它可以通过提供灵感、补充细节等方式,帮助作家丰富景物描写和角色设定,甚至生成角色形象图。这是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

从生产机制上看,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创作和传播的,而AIGC通过大数据运算搜集信息,也需要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二者都具有网络属性。网络作家的创作灵感,调用的是个人的知识、经验、想象和感受;而AIGC的创作,调用的是存在于网络数据库中的人类所有知识(经验、想象和感受已经被知识化、数据化)。由此可知,AIGC一定会超越个体局限,但无法超越人类整体。

从表达方式上看,网络文学被称为“读者的文学”,作者要围绕读者的愿望讲故事,而不像传统写作者那样在笔下书写自我。这使得网络文学的表达是“去作者化”和“去主体化”的,写作者大多处于文本之外的“第三方”位置,故事与写作者本人的生活、性格和情感形不成直接对应关系。这与AIGC“去人化”的写作异曲同工,即并不追求故事所描绘的客观真实性。

作为“读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写作如同古代说书的现场讲述,具有鲜明的展示性、表演性色彩,其关键在于如何吸引读者(听众)。文艺行当里有“熟戏生书”之说,意思是唱戏要唱观众爱听的老戏,说书则要讲别人没有听过的故事。这催生了网络文学“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创作目标,作者要具有较强的创意能力,能够通过新奇的故事打动受众。这与微短剧在目标和原理上是一致的。微短剧要在短时间内展开故事,浓缩戏剧冲突,以便观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由此可见,虽然微短剧靠“短”吸引观众,网络文学靠“长”留住读者,但对创意的追求是相同的。

因为有着共同目标,网络文学与微短剧融合发展形成了便捷通道。一方面,网络剧行业可以复制网络文学的发展经验,尤其是网络文学基于以平台为核心的生产机制和海外传播策略,可供微短剧行业有效借鉴。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可以成为微短剧的素材库,大量网络小说可以改编为微短剧。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重点网络微短剧上线量从2021年的58部上升到172部,网络文学新增微短剧授权超300部。2023年上新短剧分账票房排名靠前的13部作品中,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作品多达10部。微短剧的强势放量,既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新的IP开发途径,也吸引网络作家主动创作微短剧剧本,从而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文体走向。已经流行的气泡小说、话本小说、互动小说,其实已经带有网络短剧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随着AIGC的大量应用,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将大幅下降。2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开播。该系列动画片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里的200余首诗词,用AI转化制作成唯美的国风动画,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中华文脉的动人魅力。而一位四川博主利用AI技术生成的《西游记》动画短片,画风大气磅礴,据媒体报道,创作者先利用ChatGPT分析原著完成分镜规划,再利用AI绘图,继而使用文生视频技术完成动画,在一周时间里完成了原本需要花费半年进行人工渲染的内容。可以预测,微短剧市场将迎来热潮,这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也是利好。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11299.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