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dcz2f

https://sicmodule.kub2b.com/comdcz2f/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发布时间:2024-11-26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cription-url="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1Df3bLiaFbaibCd6EYOsSQFCbSl4dlfT7lhQcmlWFlq3QIsl429GETNVDXmSZ6TXeXB3wcM9dF0VTJw37ibTISZg/0?wx_fmt=jpeg" data-cropselx1="0" data-cropselx2="578" data-cropsely1="0" data-cropsely2="338" data-imgfileid="503279484" data-ratio="0.584" data-src="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fJtZ6MJx994zIFTeibNic4WEsSLQqP6c4WmfZD4Q0HiaaRgyN8tfvnJazcBSeSdZdpUL7ZjaGhYItYYqYlIFQLYHw/640?wx_fmt=jpeg&from=appmsg" data-type="jpeg" data-w="1000" style="outline: 0px;vertical-align: middle;text-align: center;display: initial;width: 578px;height: 337px;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统战干部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全市统一战线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更好的宣传统一战线相关知识,普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即日起,韩城统战推出“统战知识微课堂”,将陆续推出统战知识系列内容,供大家学习交流。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  微课堂

民族风俗习惯(32)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总第291期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简介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为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或“龙”。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历史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怒族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有四个支系:怒苏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柔若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阿侬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独龙支系,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
1942年到1944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泸水县,烧杀抢掠。许多怒族群众参加了“福碧泸练游击自卫队”(即福贡、碧江、泸水及当时保山属的练地),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有力地支援了滇西北战场的全面胜利。怒江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始终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对保卫祖国边疆,促进怒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怒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分布在兰坪菟峨公社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生产和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泸水、福贡、贡山的怒族,社会发展则比较迟缓,私有制虽已确立,并开始有了阶级分化,但土地占有不集中,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1950年春,怒江全境和平解放,怒族人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在怒族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怒族地区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前的封建陋习也彻底的得到废除,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风俗习惯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礼仪风俗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後代,最後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传统节日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春节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祭山林节

 
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仙女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婚俗习惯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100-200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饮食习惯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
肉类来源为饲养的牛、猪、鸡、狗、羊,常捕鱼和打猎。怒族男子一成年就开始捕鱼和狩猎,经常猎获的野物有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
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兑入蜂密,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服饰习俗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事实上,由于支系不同,居住地邻近民族的影响不同,中国云南境内的怒族服饰可大致归为若柔模式、阿龙模式、阿怒及怒苏模式,一般以最后一种--阿怒及怒苏模式为族际区别的代表服饰。
若柔人服饰接近于白族、汉族装束。成年男子打包头,上身穿对襟衣,下身穿普通裤;女子也打包头,头饰较少,上身穿前襟短后襟长的粗蓝土布上衣,下身穿普通裤。
阿龙人的服饰显然受到了藏族、纳西族的影响。妇女带头巾,系头巾的带子要用若干种彩色毛线编成,并结成发圈套在头上;身穿麻布长衫,胸前多珠玉佩饰;下身着长裤,再自腰处围上一块长齐脚踝的怒毯,这怒毯颇似藏族的氆氇,不过花格是竖条形的,有的妇女还喜欢围上一条纳西族式的黑色多折围裙。阿龙男人的服饰穿戴则与其他地方的怒族男子相似。
阿怒及怒苏男子上身穿麻布长衫,腰系藤条或麻绳,下身裤长只到膝下,小腿上穿一副用细蔑片编成的脚笼,以防山林行走、田间劳作时被草木虫蛇伤害,如今大多数人用更舒适的麻布绑腿取代了脚笼。妇女的装束要复杂一些:上身穿白色长袖衣,外罩一件深红色、黑色或深蓝色镶花边的夹袄,下身穿一条深色的大摆长裙;头戴用珊瑚、小铜铃、贝壳、铜币等串制成的发箍;胸前挂一串串珠链和一个大大的贝壳,传统上,这个大贝壳应是男友所赠,因而女子佩挂的珠链和贝壳也往往成为其荣耀的宣言。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WHAT YEAR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建筑习俗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1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2

3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4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来源:安定统战)

END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统战知识微课堂】民族风俗习惯(32)——怒族

审核:关紫媚

编辑:张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