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关键词  效果  自动  数据  直播  应用  信息  设置  提升  哪些 

熊嘎婆、飞虎、龙鱼、蛟…恩施几代人的记忆,你听说过几个?

   日期:2024-12-05     作者:l9gs6    caijiyuan  
核心提示:熊嘎婆、飞虎、龙鱼、蛟…恩施几代人的记忆,你听说过几个?熊嘎婆恩施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都晓得的故事——”熊嘎婆
熊嘎婆、飞虎、龙鱼、蛟…恩施几代人的记忆,你听说过几个? 熊嘎婆

恩施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都晓得的故事——”熊嘎婆“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吓到了许多小孩子的“熊嘎婆”的故事,你确定你真的还记得吗?

故事是这样的.........

熊嘎婆

△网络图片

传说,深山有一种动物似人,力大无穷,叫人熊嘎婆。熊嘎婆喜欢吃人,遇到人,就捉住人的两腕,然后她太高兴了,会笑得晕死过去。人们知道它有这个特点,于是入山时用大竹筒戴在手臂上,等熊嘎婆笑晕死过去,就从竹筒中将手抽出,扬长而去。

人熊嘎婆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粤笔记》中就记载:“人熊者,如人面,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亦笑,笑则上唇掩目。大者丈余,俗呼为山都……人熊见人,则握手而笑。人以竹筒置臂,姑与之握。握则必笑,笑而上唇掩目,因曲臂以锥穿其唇于额,格而杀之。”

人熊智商虽然堪忧,但这只是跟人比。大家称之为“嘎婆”,更可见人类并没有把它当“外人”。事实上,在所有的民间故事中,熊都是一种聪明而有情感的动物。印第安人的很多部落,都以熊为图腾,把它视为先祖和亲人。

对于熊嘎婆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你对棒棒蛇、马彪、龙鱼、飞虎、十二时虫、蛟、貊……这些流传在恩施乡村传说中的神兽,又了解多少呢?

飞虎

"飞虎"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一只长着翅膀的老虎,也就是既能上天也能入地,在天上也行在地上也可以。

而事实上飞虎学名叫鼯鼠,又称飞鼠或飞猫,是对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的物种的统称,称为鼯鼠族(Pteromyini)。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

飞虎它的粪便和尿,可入药,称为五灵脂。在利川,胆大的探险者,往往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悬崖上飞虎居住的溶洞,收集五灵脂。

棒棒蛇

三十年前,恩施一些乡村的村民说他们看到过令人毛骨悚然的古怪动物――“棒棒蛇”。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这种蛇很短,上下一样粗,平时竖立着,就像插着的干树桩子。行动时,它不是爬行,而是“翻跟斗”,速度极快。

“棒棒蛇”非常凶恶,在恩施地区有这样一条歇后语:“棒棒蛇”咬人――无药医。传说对付它的办法只有一个,看见它,赶快稳住脚莫动,它认为是大树而不屑一顾。而贵州一带的传说是,棒棒蛇栖息于树上,当人从树下经过,它就身体对折,然后弹起,准确地打在人脸上。

虽然关于“棒棒蛇”的传说多,但从来没有人捉住过,更没有得到动物学家的承认。360百科的词条,认为棒棒蛇是大盲蛇,其内容为:

大盲蛇,体长可达27—29公分,眼睛退化,体背呈深褐色,向身体两侧逐渐变淡。无毒,体呈圆柱形,从头到尾粗细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状排列的圆鳞。

从图片和描述文字看,它更像一条大蚯蚓,显然并非棒棒蛇。有人认为,世界上从没发现过翻跟斗的蛇,所谓的棒棒蛇肯定是因毒性猛、攻击性强而被当地的百姓神话了,估计所说的这种蛇应该是五步蛇,也叫尖吻蝮!

棒棒蛇到底是不是五步蛇,众说纷纭。

神兽一类的传说,不仅在偏远的乡村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的《县志》多有采录。清代的两本《利川县志》都有关于金字山龙鱼的记载。金字山位于利川城东,一笏插天,卓立参昴,同顶有寺庙,寺旁有洞,龙鱼就隐藏这个洞中。据当时的记载,龙鱼长三寸,首尾象龙,四足五指,黚色,首左右各有角三歧,角端有毛。平时它深藏不出,只有雨后天晴才出洞游玩。在古人看来,龙鱼绝对是驻扎在金字山上的神兽,非常的神秘。

马彪

在恩施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马彪搏虎捕牛,都是直接钻到虎、牛的肛门中,从虎、牛的内脏吃起。

在恩施,老百姓是这样描述马彪的:

马老虎就是老虎的克星,马老虎能吃老虎,它的头长得像马头,大家习惯叫它马老虎,山里有它在,老虎就不敢大声吼叫,声称它自己是“大王”了。马老虎像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马头,长尾,有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行动极快,喜欢集体行动,一群一群的,在山里,一个跟着一个的到处游动。它们喜欢吃老虎、野猪,也有本领吃它们。马老虎见到老虎就追,追近后,纵身跳上虎背,先用尖利的爪子,把老虎的眼睛抓瞎,这样,老虎就跑不快。然后,它就咬老虎的屁股,把肠子撕扯出来,吃它的内脏,然后再吃其他部分。它们捕食野猪,也是这样,一个上去,一群围着咬,另外还有放“哨”的照顾。马老虎还知道在野猪经常来往的路途上埋伏,等它经过时,突然上前狙杀,这样比追捕更为省力。

从相关记载看,马彪这种动物被目击的次数非常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还较为常见,因此它不像一种被虚构的动物。其分布主要在西南地区。潘顺福先生在《利川特产志》将马彪定名为马豹,并记载了一件发生打马彪的事:1955年,有人在柏杨坝镇小学旁边的树上发现马彪一只,人们立即围在树下,马彪吓得夺路而逃,但老百姓棍棒齐下,将其打死。

那么,马彪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互联网上有网友分析说:马彪头像马是个重要的线索。这个特性说明马彪的颌部异常突出,至少嘴巴要比老虎突出,它的形象很像某种地史上存在的古动物——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

最后鬣狗,主要繁盛于我国华南各省及北京等地的中晚更新世-全新世,长阳县发现与智人同存的最后鬣狗化石,推测它在中国的最后年代约在1万年前。

熊嘎婆、飞虎、龙鱼、蛟…恩施几代人的记忆,你听说过几个?

 蛟

对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山体塌方是一件恐怖的事。在山民看来山体塌方的原因是走蛟。

所谓走蛟,是指蛟蛇修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从山底爬出,然后升腾上天,化为巨龙。当然,老天爷似乎并不欢迎它成龙,于是降下雷电,对它进行轰击。大多数蛟龙都没法逃过这一劫。有资料记载,在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龙洞沟的一次走蛟事件,时间为同治元年八月,修练成功的长蛟一出洞,就山崩地裂,江水陡涨,田地冲坏者十余里,不久,这条悲催的蛟就被雷击作数段。每段长二三尺不等,委弃泥沙内,腥闻数里,一个多月后才腥臭才除。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修真者突破境界,尤其是飞升仙界,都要渡劫,接受雷电的洗礼。功力越高,雷劫越厉害。这种描写,显然受中国传统的“走蛟”一类故事的影响。正是对这类传统故事的借用,使玄幻小说迅速从西方的奇幻小说中走出来,形成有中国的特色的网络小说形式。

 

貊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据现代动物学家的研究,它的原型可能就是可爱的、被称为“萌宝”大熊猫。不过,在古代大熊猫可不是善良之辈,它是肉食为主,性格暴躁,行动迅速,晚上两眼放出绿光很是诡异。《山海经》称之为“猛豹”,并说:“南山,丹水出焉,兽多猛豹。”晋朝郭璞注:“似熊而小,毛浅,有兴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因此,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清江流域,并和远古人类一起共存。清江流域发现的200至300万年的古遗址中,常见大熊猫化石。熊猫在清江流域的下限其实很难说。在四五千年前,清江流域气候较热,还有犀象生活其间,大熊猫延续到人类文明时代,并非不可能。

十二时虫

在恩施一个山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名叫邹景峄的年轻人,有一次在村子闲逛,看到见路旁两穴相对,洞口大如钱,相距仅一尺左右。有一个动物,脑袋已入前穴内,尾尚在后穴中,中间所现者如指粗,蠕动着前行。每过一节,顿易一色,或青、或黄、或赤,五色俱备,过一时许,未竟其尾。邹景峄大为恐惧,急忙回家。

这种动物是什么呢?它应该就是古人所谓的十二时虫。

十二时虫,一名避役。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房千里 《投荒杂录》:“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於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

现代研究者认为,十二时虫即鬣蜥科树蜥属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 versicolor),俗名马鬃蛇、鸡冠蛇,全长40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中南半岛、阿富汗、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不仅是这些流传在乡村传说中的神兽,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还有许多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古代神话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

上古神话也是上古社会的缩影,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往往在神话中,我们也能窥得一丝先民生活的缩影。


01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着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徐整着)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02

女娲造人

女娲(拼音:nǚwā),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寂寞,于是她想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巴和水,捏出一些小东西来,她把这些小东西称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女娲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03

伏羲画卦

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04

女娲补天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05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06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自己。

“精卫填海”与“女娲补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都是女性或者女性魂灵作为神话的主角,作为主角的女性或者女性魂灵有着挑战自然的斗志,两个神话故事中都没有提到男性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很多学者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发生在父系氏族时期或者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

07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载:夸父与太阳竞跑,想摘下太阳,放到人的心里,人如太阳永远光明向上,温暖不息。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

08

嫦娥奔月

嫦娥,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中的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

在恩施地区流传的古老故事还有很多,亲爱的朋友,你有好的故事也可以分享给我们,留言给我吧!我们听你讲故事!

来源/云上恩施、网络

责编/孙跃

编辑/吴梅鲜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tnews/1584.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生活信息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生活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