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一种秘术,人死后僵硬的尸体还能行走,现今已经失传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指点江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提起湘西,自然就绕不开神秘诡异的赶尸。赶尸,属苗族蛊术,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亦说与茅山术祝由科有关,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
尽管“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验证,也并未被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从此广为人知。可以说,在上世纪初,如果你在湘西山中的客店投宿,便很容易看到赶尸。往往在天亮之前,小客店门前,便会有一队尸体摇摇晃晃而来,外人并看不到尸体模样,因为外面有黑色尸布遮盖。
在尸队前方,会有一个手持铜锣的人,当地人称之为“赶尸匠”。他的作用便是于夜色中,为尸体领路,夜中赶路,赶尸匠不打灯笼,以阴锣、铃铛驱避生人,防止惊扰无辜。同时,也是提示有狗的人家,将狗关起,以免惊了阴魂。
由于,每次赶尸路途遥远,赶尸匠通常会一次带上多个尸体,而后,将他们用麻绳串成一排,每个尸体皆都头戴高帽,额头贴符。在湘西有专门服务赶尸人的客店,又被成为“死尸店”,这种店不住生人,只接待赶尸匠。待天亮之前,赶尸匠便会领着死尸来此,将死尸置于客店两扇大门后,倚墙而立,自己则进屋休息。待夜晚来临,再带着死尸继续赶路。
如若遇到风雪天气不便出行,赶尸匠便会多住些时日。赶尸匠在湘西民间,算是自古流传的一种职业。如果有人想要成为赶尸匠,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胆子大。这自然是硬性条件,毕竟干这行,如果连死人都克服不了,哪还能为死尸领路呢。
第二,身体健壮。因为在赶尸过程中,如果遇到前方路阻,或陡坡密林,则需要赶尸匠扛着尸体通过,若身体羸弱,自然不适合这行。
其次,赶尸路途遥远、过程艰苦,若底子差的话,根本无法坚持。
除了以上两个硬性条件外,还有一些附加规定,比如:年龄需要成年、身高需要超过一米七,如果家长同意以上条件,就可以签好字据,将孩子带来,由赶尸匠亲自面试。如果遇到要求苛刻的赶尸匠,他或许还要求你原地转圈,而后立刻说出面向的方位,如果报错或说不出,则不可称为赶尸匠。
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赶尸皆为夜行,没有太阳作为方位,很容易迷失在大山中,这就要求报名者必须快速分得清方位。您可千万别以为通过以上就可以了,下面还有最终考验:赶尸匠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内的墓群里,半夜时分,让你一个人前去取回。若你能够成功,则说明你克服了胆怯,便就有了成为赶尸匠的资格。
说起赶尸匠与常人的不同,其实,也并没外界所传的神秘。赶尸匠家中如普通农民一般,皆是以农作为主。碰到有赶尸活时,他们便就转眼成了赶尸匠,为雇主送尸体。虽为他们从事此业,但却非常忌讳“赶尸”这个形容。因此,许多了解赶尸的人,都不会称他们“赶尸匠”,而是以“师傅”相称,若有委托,则会说:“师傅,请你代为走一趟。”然后,他们再把死尸的名字、生辰、性别、去世日期等信息写在黄纸上。
关于赶尸匠的穿着,却是十分特别。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赶尸匠永远都是青衣草鞋、外加一顶青布帽,随身物品无非就是黄符、阴锣、铃铛这些引路之物。每当有新的赶尸人加入,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画符。上面的符文由朱笔画成,外人隐晦难懂,却成为赶尸匠应对突发意外的不可缺少之物。
若画符学会,下一步则会学习如何赶尸,需要习得三十六功,方才能独立赶尸。
第一功便是死尸“站立”,学会此功才有了让死尸行走的基础。
第二功便是“行走功”,学会后,可让死尸想走即走,想停即停。
第三功,则为“转弯功”,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岔路时,可以引成排死尸侧身通过。
通过上面三种,我们很容易理解其用意,接下来还有“过桥”、“下坡”、“哑狗”等功,为了赶尸,可谓是做了周全准备。对于“哑狗”,或许您从字面上便已经明白大意,赶尸匠相信,狗叫会惊扰到死尸夜行,导致尸体失去平衡。如若尸体到底,则会引恶狗扑来,死尸将难完整,为此方有了“哑狗功”。
至于如何“哑狗”,则就要依靠湘西赶尸不成文的规定了,每当有恶狗犬吠时,赶尸匠将摇动手中铃铛,同时,敲响阴锣,听到此声的人家,便会知道赶尸路过,会主动将狗关起。可以说,关于赶尸,人们除了对它的恐惧之外,我相信还有许多好奇。比如说,这明明都为死尸,为什么还能走路?赶尸匠是如何做到的呢?
很遗憾,直到现在还没有较为规范的解释,民间也是说法不一,毕竟,赶尸过程无人可见,且赶尸匠太过稀少,如何赶尸并未在文献中记载。就算有人亲眼所见赶尸,也不曾明白其原理。当然,也有人说:“所谓的“赶尸”根本不复存在,那些“死尸”只不过是违法分子躲避生人耳目的手段,利用别人恐惧心理,做着犯罪勾当。”
从古至今,中国人骨子里便有乡土情结,无论身在何处,必然最后要归于故土。因此,落叶归根便成了死在他乡客的最终心愿。
客死异乡,若放在现代,自不是难题,可若是交通落后的古代,则成了人们心中愁闷之事。无论是身故者,还是其亲人,都希望最后亲人魂归故里,按照祖上规矩入葬。一些达官显贵或许有实力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迎回亲人。若是寻常百姓,想要迎回客死他乡的游子,难若登天,“赶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应需而生。
并且,在到达目的地的两三天前,酒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绝对不允许旁人插手和旁观,正如出发时将尸体“扶出棺材”不允许窥视一样。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和“诈尸”的危险,而入殓过程,必须在三更半夜... ...
其实,在中国古代,各地都有“赶尸”,只不过湘西之地最为出名。据说,赶尸最初的原型来于“河南教”,但是,有人曾拜访过当地不少老人,并未从他们口中听过“河南教”,因此,不可确定其真实性,但有老人称:“曾亲眼看到过死人走路,乃是千真万确!”传言,在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目前资料可查的目睹赶尸事件,为数不多,以下则算一例。
1949年底,全国刚刚解放,我被分配到四川岷江的水运交通管理部门做事。一天中午,我经过彭山地界时,后面有个人与我擦肩而过,当时我也没有在意。不过待走了一段之后,我发现那人走路甚是怪异,步伐生硬,摇摇晃晃,似要随时倒下一般。总之,绝对不是正常人走路的样子,如此异样,便引起了我的警觉,正当我要追上前去一探究竟时,一道声音叫住了了我。
“别去,吆死人的。”
听到声音后,我侧身转头,看到旁边站了一个路人,便是他叫住了我。我暗自思忖,顿时恍然大悟,刚刚经过那人,莫非就是赶尸。我目光再次望去,这次看得更为仔细,发现那步伐生硬之人,身着黑衣长袍,却没有衣袖,头上一顶草帽稍微后翘。更为诡异的是,身体一直保持着僵硬状态,走路一顿一顿,很有节奏。
到了此刻,我内心已经断定,此“人”便就是赶尸。而在赶尸前方不远处,则另有一人,穿着短衣,左手勾着一个筐篮,右手则提着旧灯,走路的姿势也很奇特,身体总是斜着。我一路跟随,才知道他为何斜着身体,原来是为了帮身后那赶尸引路,每当遇到上坡、下坡、拐弯等路况时,便能听到短衣人轻语口令,我更加断定自己遇到了赶尸,而那短衣人,正是赶尸匠。
这件事算的我平生遇到最为奇特之事,遗憾的是,当时有事在身,未能全程跟随,至此错过。而后想再去寻找,已经了无踪迹。后来经过当地人帮助,我得到消息,赶尸匠在一处客店落脚,我便紧急赶往客店,但还是得知,赶尸匠前几日被解放军战士带走,而后又被放掉,重新踏上了行程。
据客店老板讲述,当时他看到赶尸匠,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其中之一为死人,喜的是赶尸匠,代人引尸这种行业,并不会引起商家反感,反而是广受欢迎,因为它代表着“喜神”光顾,人们相信运气将随之而至。客店老板也不是第一次招待这种客人,眼下再次遇到,自然要好好招待。
赶尸匠寻得一处偏僻客房休息,将黑袍死尸置于门后角落,随后给了客店老板一些钱财,让其置办一桌酒菜。随后还要拿来尿桶,因为赶尸匠不离死尸,做好的饭要分成两份,多的一份是孝敬“喜神”的。然而说来也巧,当天晚上恰好遇到解放军战士查房,当查到赶尸匠那间房的时候,房门久敲不开,这便引起了解放军战士的注意。
双方在周旋了数分钟后,赶尸匠率先开门,一位战士跨入搜寻,发现了门后的黑袍死尸。在解放军战士质问下,赶尸匠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死者的个人信息,并且,说明了来去缘由。解放军战士相互而视,有些难以相信,他们可不相信什么尸体走路之类的鬼话,而且,在房间内查到两双用过的筷子,难不成死人还会吃饭?
鉴于事情太过诡异,解放军战士暂时放过,随后离去。
虽然,晚上放过了赶尸匠,但是,解放军并没有真正离开,而是蹲守客店之外,等待天亮之初,赶尸匠的出现。果然,翌日凌晨,天色渐亮,赶尸匠便引着黑袍出门,战士们当即围上,此次再察,果真发现异样。昨日查房时,开门的分明是络腮大叔,至少五十岁,然而,今天出门者,看面相却是一个二三十岁的精壮小伙,这下彻底说不清了。
当即,数位解放军战士将赶尸匠以及死尸押回分驻所。到了分驻所,一切方真相大白:这死尸是真的,赶尸匠也是真的,不过,赶尸匠并不是一人,而是两师徒组成!一个人前方挑灯执锣,另一个人则撑起尸体,外部以黑袍遮住,常人见到,还真会认为是尸体走路。不过,背尸体之人,倒也苦闷,整个人藏于黑袍之中,看不见前方道路,只能以口令行进。
这还不算,每天挺直腰板,支撑着死尸赶路,才是最为艰苦的。像一天至少行走十个小时,引路人还好些,背尸人则重压在身,消耗极大。幸好二人是一日一换,轮番上阵,这才不会耽误了行程。尽管如此,解放军战士还是非常惊讶,此等大体力、大毅力,就算是士兵也难以堪任。鉴于赶尸匠也是辛苦的劳动者,解放军战士未对他们过于刁难。
最后,只是告诫他们勿要搞封建迷信、鬼神之说,有这体力,何不找个正当职业呢。师徒俩闻此,连连点头。收人钱财,始终要替人办事,待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赶尸匠师徒便离开了分驻所,带着那具黑袍死尸,重新踏上了行程... ...
之后,随着民智渐开,炸药的广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不信邪的汽船也开始搭载尸体。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体运回老家。就像火车的出现粉碎了保镖和绿林强盗联合制造的神话一样,赶尸人也被历史逐步淘汰了。
参考资料:
『《揭秘湖南湘西赶尸方法》、《湘西赶尸真的存在吗?湘西赶尸是如何进行的?》』
其实对于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着很多不同的入葬方式,而对于在这个世界里各种不同又是特别的葬人方式又是有哪些的呢,那么各种不同的特别葬人的方式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各种不同的特别葬人的方式
民间十大葬礼方式你知道几个
(一)树葬,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二)火葬,传统葬式。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三)水葬,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四)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
(五)洞葬,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六)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 。流行于世界各地。 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七)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八)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九)风葬,亦称“露天葬”。包括树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悬棺葬等。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有的民族对所崇拜的图腾物实行风葬。
(十)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尸体经过风干,从而使尸体不会腐烂,可存放数千年之久。
各地十三种不同的入葬方式
1.树葬
树葬又分“风葬”、“挂葬”、“空葬”、“悬空葬”",也是一种古老的树葬葬式类型。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古代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从古至今,人类在殡葬方式上除个别少数民族、佛教等是实行的单一的丧葬方式外,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实行的是火葬和土葬方式相结合的墓葬方式。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之所以选择这种入葬方式,而且恒古不变,主要是受“入土为安”思想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传统殡葬方式唯一的作用就是寄托亲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2.土葬
土葬,人类死亡后丧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区别于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铭)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坟前或有祭奠台供后人祭奠。在我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目前,山西,贵州,四川等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以土葬为主,绝大多数城市聚居地区已被禁止土葬。
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以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土葬与鬼魂观念有密切联系,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二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
3.塔葬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入葬方式,其又称灵塔葬。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
塔葬,就是将高僧活佛的尸骨放在塔内。藏传佛教的习俗只有高僧活佛圆寂,才有资格塔葬,而一般僧人乃至小活佛,只能火葬或天葬,这已成为定俗。塔葬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师玛尔巴、宗喀巴以及贡嘎王依切尔等人的遗体都采用此葬法。
4.风葬
又称“露天葬”。是一种风化的入葬方式。它包括树葬、崖葬、洞葬等。在中国等东亚各国,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很早时期,都有这种习俗存在。
鄂伦春族的风葬仪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后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给死者沐浴净身,再剥取桦树皮缝制一个棺材。也有用一粗圆木,对半劈开,上下中膛挖空,然后将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圆木内。死者装殓后,就要选择一个两棵松树相距 1 米左右的地方,进行风葬。
5.悬棺
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悬棺葬式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入葬方式,在我 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
6.火葬
火葬仪式一般在火葬场举行,那里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火化炉或火化“Retort”。火化炉是一个工业用的火炉,它的可高达)确保能瓦解尸体。火葬场可以是的礼拜堂或殡仪馆的一部分,或坟场提供的独立设施或服务。现代火化炉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然而,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很多的火化炉都是可调校的控制系统,用来监测火化时火炉的情况。火化炉每次只准火化一具尸体,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法例,包括美国。但也有因人类防疫的处理,将病死者举行集体火葬,以避免疫病于人群间散播。
在有些文化中,如印度教,尸体是放在火葬用的柴堆上焚烧的。柴堆会包围着摆放死者尸体的地方。然后在柴堆点燃火,火便会焚烧了木材和其尸体。这种方法主要用在古代,例如古希腊伊利亚德(Iliad)。这种方法在使用火葬场火化炉的西方国家也不常见,因为许多国家法律都禁止。
7.海葬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入葬方式。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
海葬的历史十分的久远,海葬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的简单,它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便为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 法运回陆地安葬,他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
8.水葬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
水葬有全尸与分尸之别,有的把尸体捆成一团,装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有的把尸体碎裂,扔到江里。在喇嘛的祈祷声中,尸体被一块块解割下来了,然后丢进这滔滔江水里。鱼们便蜂拥而至,聚集到这水葬台前来抢食。
9.洞葬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个字,据说,“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则是苗语的死人尸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体”。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
民间有民间朴素的说法,在学者眼中则有其浪漫的解释。
10.翁馆葬
瓮棺葬(urn burial)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大多将小孩的尸体殓入其中,埋葬,还有用来埋葬成人的。这种葬俗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瓮棺葬(urn burial),古代入葬方式之一。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中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直到汉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
11.船棺葬
古代以独木舟形棺木为葬具的墓葬。分露天葬和山区的古越人中,为悬棺。文献记载中国中南部也有类似墓葬。在东南亚、所罗门群岛、萨摩阿群岛,只有首领死后才能使用船棺,如不埋于近海处,则置入海中任其漂流沉没。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
12.沙葬
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源。
13.天葬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网络旅游指南中说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鬼大爷www.guidaye.com)
中国有哪些特别的埋葬方式?
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土葬,树葬,崖葬,船棺葬,悬棺葬,
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亦称“鸟葬”。葬前,将死者放在屋内角落处停一至数日,请□嘛念经一次。葬时,尸体忌从房门抬出,只能从窗口运出; 如住楼上,可用绳索吊下。 天葬是习惯形成的。专司天葬者将尸体用畜驮或背扛方式,运至天葬场。碎尸时,焚柏枝,烟缕升起,群鹰趋烟而至争相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送葬亲友则将其焚化。死者用过的器物和穿戴, 归司天葬人所得。 □嘛教认为,天葬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所说的“舍身救虎”精神,死者的灵魂也可以随鹰升天,得到来世的幸福。除藏族外,中国的部分裕固族和少数门巴族也行此种葬俗。在不丹、锡金、尼泊尔、拉达克等国家和地区的藏族中,也有天葬的习俗。
水葬
葬式之一。中国部分藏族、门巴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实行这种葬法。西藏地区的藏族多数实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另一些地区的藏族因地处草原,缺乏燃料,除农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地,多设在江河急流处。人死后,请□嘛念经,由司水葬者或近亲,将尸体屈肢捆扎,背至水葬场,在其前胸缚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归司水葬者所得,其余的财产半数交地方封建政权,半数交寺庙。由于治丧待客花费大,许多人因而负债,有些家庭甚至破产。大洋洲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等也有此葬俗。
火葬
葬式之一。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览》卷七引《庄子》佚文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这与其所从事的游牧经济生活有关。至今,四川茂汶以北地区的羌族仍行火葬。在族源上与古羌人有关的藏、□、纳西、拉祜、哈尼、普米、怒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现在仍有部分地区保持此种习俗。在西藏,活佛、上层□嘛和部落头人死后行火葬。
因民族和地区不同,火葬的仪式和方法也不尽一致。四川、云南大小凉山□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盖。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
火葬在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为战争中死去的英雄们举行隆重的火葬典仪。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死后必火葬,将骨灰倾撒于恒河之中。随着佛教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多采用这种葬法。在老挝,火葬成为特殊的哀荣,只有富裕的、有社会地位的正常死者,方能火葬。印度尼西亚巴厘的火葬仪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经济生活本身的要求,以及战争和宗教的原因,古代世界各地都有这种葬俗。
近代随着都市的发展,火葬更为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塔”译自梵文St□pa或巴利文th□po。塔葬法有三:
①将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采用此法的最为普遍。
②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称为“灵塔”的“塔瓶”之内。
③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后,先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冲洗肠胃,继而分别用樟脑水和藏红花水灌洗两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脑及藏红花通擦尸体表皮,最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塔瓶”之内。据认为用此法处理,尸体经久不腐,且皮肤柔软如生。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师玛尔巴、宗喀巴以及贡嘎王依切尔等人的遗体都采用此葬法。17世纪90年代,五世达赖死后,开始在拉萨布达拉宫修建 “灵塔殿”和佛堂。 殿堂分3层,墙上绘有死者生前活动情况的壁画。“灵塔” 由“塔座”、 “塔瓶”、“塔顶”组成。 用红硬木制做,表面用黄金片包裹,镶嵌珠玉,极为奢侈华丽。后来又在此灵塔殿旁相继建造七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规模大小不一。1936年所建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殿,是西藏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筑。
土葬
葬式之一。是世界上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 “埋葬”。 约产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阶段。西欧的莫斯特期墓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土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晚期智人(或新人)阶段时,土葬有了发展。在死者四周围以石块,放置石器和装饰品,并撒上赤铁矿等红色物品。研究者认为,这种葬式是人类有了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表现。
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成员合葬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还有以人殉葬的。
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随着社会的发展,土葬衍变为多种形式。中国的土葬形式主要有:
①竖穴墓(土坑墓),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流行。系从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后用土填实。
②大石墓,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系在地表以大石造成墓室,有石门可以启闭,同一氏族(家族)的成员死亡后,可不断葬入。
③瓮棺葬,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用陶瓮或陶罐作葬具,多为二次葬(先葬于木棺,后拾骨重葬于瓮中)或葬幻童。
④石板墓(石棺葬),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系用天然石板数块作为墓室,葬后覆以石板和土。
⑤砖(石)室墓,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流行。系用砖(石)砌成墓室,置棺其中,用土封团墓室。
⑥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于六朝以至隋、唐。系先从地表向下掘一墓道,并于墓道末端掘一墓室,葬后封团墓门,填塞墓道。
⑦木椁墓,始于商代,汉以后少见。系用木材在土坑内构成长方形椁室,置棺其中,上覆以土。
⑧船棺葬,战国末期至汉初盛行于四川一带,实为竖穴墓的一种,但以独木舟作葬具。
树葬
葬式之一。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有的在树杈上以树枝架成鸟巢状或在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棚状小屋,将死者置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俗。《魏书·失韦传》、《北史·契丹传》、《龙沙纪略》等史籍对此均有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可见到各种不同方式的树葬。赫哲族猎人行猎而死,即就地取树干制成圆木棺,在四棵位置成方形的大树树杈上架以横木,上铺树枝,将死者木棺置其上。西藏珞巴族用树枝、竹子、芭蕉叶等在树上建成简易树屋,作为死者葬身之所。鄂伦春族过去将死者棺材置于离地面约 2米高的树桩上。对树葬习俗的产生,有的认为同游猎经济有关;有的认为是远古人类“巢居”生活在葬俗上的反映,他们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们在生之时既然栖息于树上,死后到另一世界也同样要过树居生活。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北美、亚洲北部也曾有这种葬俗。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据碳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及至近代,部分壮族、 布依族、 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称崖洞葬;②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的称崖墩葬;③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的称崖窟葬;④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的称悬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 葬具有多种: 葬尸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处还伴有崖画、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数十葬具。同一处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择期举行仪式后同时葬入的,有的则是陆续葬入的,待葬满一穴后再另择它处。
越南、泰国、印度和缅甸交界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的琉球群岛及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一些地方,也有崖葬习俗。
船棺葬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独木舟形,史称“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间。近年考古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处;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板为盖。
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一些岛屿也行此种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发现有船棺墓,婆罗洲有船形棺,所罗门群岛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汤加和萨摩阿群岛酋长的船棺埋于近海处或任其在海上飘流。
悬棺葬
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
各地发现的县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这是一场湖南苗族农村99岁老太太的葬礼,老人一生艰辛备尝,不到40就守寡,养育子女8人。老人以磨豆腐、打草鞋以及讨米要饭养家糊口。其间,三位子女先后饿死病亡,成年子女5人。老人以自己的劳动,培育出了吉卫镇第一家族。
各种法事从逝世后就开始了,一直要持续到灵柩入土。
法事很闹热,佛、道、巫齐上场,用各自的方式超度亡灵。
烧纸钱。这位孙辈的脸庞,在火光的映照下很是动人。
图为回头一望的从孙辈的神情很是凄婉,让人想起某些电影里的情节。
图为女眷在灵柩前烧纸钱,一边烧一边痛哭。
上山安葬的日子是需要师傅算定的,找个好日子再安葬。一般灵柩在家停放五到七日。
图为清晨,师傅在做法事,把雄鸡的血涂在灵柩的前后,并在血上粘上鸡毛。
图为灵柩搬出来时,跪拜迎接的孝子贤孙们。
图为抬着灵柩的乡亲们。
途中要停数次,男眷在前,女眷在后,把灵柩围着跪拜。图为正在跪拜的孝子贤孙们。
坟地也是需要先生看过的,靠山面水,甚是幽静。图为正在做下葬前的准备。
灵柩到达后,先生还要在“井”里前后做一通法事,然后,把雄鸡随意一抛,任由人群抢捉。
图为灵柩入“井”后,主家站在高处,向人群抛洒香烟糖果,感谢乡亲们的帮助。
图为先生要正向主家的男女眷抛洒大米,大家用孝布接着,谓为富贵米。
图为掩土时由孝家长男单膝跪在灵柩上挖三锄土,每挖一锄,都要叫一声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