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孙少晶教授团队、王帆教授团队,天津师范大学翟羽佳副教授团队历时近半年合作完成,对2023年至2024年期间社交媒体平台上15万多个科普短视频的深入分析。
《报告》显示,短视频的医生科普,正呈现知识分享与传播展演的系统生态。医生正逐渐从医学专业者向传播实践者转变,传播过程中常常将医疗服务者、科普工作者、家庭角色等多重身份组合呈现。
医生科普的话题不仅聚焦疾病知识传递,更开始偏向启发观众的个人健康决策。
《报告》认为,
在医生健康科普的内容生态中,肺结节、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构成肺健康话题,成为算法时代的“流量中心”。医生健康科普视频中的疾病议题演进为 “病种分化与知识精细化”的传播结构,术语明确化、结构图谱化、表达友好化,将是决定医生内容影响力与传播深度的关键。
医生短视频内容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与模版化倾向,选题雷同、画面重复、表达结构固化、账号调性混乱等问题限制了科普在辅助公众个性化决策上的功效。
报告还发现,
部分医生账号偏离医学科普的专业轨道,出现了以“擦边”“低俗”“猎奇”为手段的“科学色情”问题,这些打着“健康科普”的旗号的软色情与生理猎奇的流量变体,模糊了医学与娱乐的边界。
AI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打破了传统健康科普的主体格局,存在内容普及与专业权威的潜在冲突、数据治理体系的缺位与安全风险,这种挑战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医学伦理、公众权益的深层碰撞,需从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迭代、多方协同治理等维度系统施策。
《报告》建议,
面向数字与智能技术革命的健康科普治理,医生科普应当突破同质化窠臼,构建“立体化”“会诊式”格局,应构建“老中青协同、专科全覆盖”的医生科普创作矩阵。其次,传播资源向某些健康议题过度倾斜,而一些具有重大防治价值的疾病却面临“声音缺失”的困境,应合理释放重要医学议题声量,助力实现科普议题从“流量导向”向“需求-医学双导向”转型。
《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孙少晶教授认为:“医生群体不仅重视科普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多在传播的维度上努力,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带来科普流量,但技术发展如何为真正为健康服务,是目前健康科普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报告》研究团队联合负责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王帆认为:
“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正在对原有的医学科普、平台治理提出新的挑战,由于涉及人群健康,医生科普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伦理问题、治理问题。当前,医生健康科普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正在逐渐发展与成熟,也站在了与监管相遇的十字路口,需要政府、网络平台、医疗系统、公众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既要鼓励高质量科普,也要对一些乱象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