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分析及未来展望
核心提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广和应用,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教育与数字化的有机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AI、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广和应用,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教育与数字化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新趋势。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袁振国[1]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因此,如何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核心主题。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教育+互联网”,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2]。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创新,教育部于2021年8月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此后,学者对于教育数字化的研究不断涌现。然而,对于教育数字化,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转型”。例如,钟秉林等[3]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解为在5G技术支持下,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为核心驱动力,促使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创新,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求;尹后庆等[4]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来促进教育的系统结构、功能、文化发生创变,使教育具有更强的运行活力与更高的服务价值。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数字化是“赋能”,如陈廷柱等[5]认为教育数字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转型,而在于通过数字思维、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不断融合,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普遍共识。当前,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尽管国内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教育数字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科学知识图谱的构建。基于此,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分析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教育数字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构建教育数字化科学知识图谱,深入解读其演化路径、热点内容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希望能够厘清当前的研究动向,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希望能够绘制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发展的知识图谱全貌,因此在文献选取上不设时间限制,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教育数字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为了确保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我们将研究领域特别限定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并选择CSSCI期刊作为文献关键来源。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经过初步检索,共获得533篇相关文献。手动筛选后,剔除了会议、访谈、征稿、无作者文章以及重复文献。最终,我们得到485篇有效文献,并以Refworks文件格式进行导出和保存,这些文献将成为本研究样本的主要来源。VOSviewer是一款用于构建和查看文献计量学图谱的程序,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学计量方法的文献分析软件,可对数据库导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根据作者信息分析得到聚类视图、密度视图和标签视图。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使用Excel软件对文献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其次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进一步探讨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核心话题和热点领域,以及该领域知识的发展与演变;最后基于对研究主题的深入了解,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教育数字化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某一领域的期刊文献发文量可以反映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关注度[6]。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选取CSSCI期刊收录的485篇论文,将年度发文量数据导入Excel中,分析得出教育数字化研究文献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尤其是2021年后,发文量爆炸式增长。2023年,教育数字化发文量达到295篇,原因可能是教育部2022年初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工作要点,这一决策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发现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演进脉络,我们将教育数字化的研究趋势分为3个阶段:稳健成长阶段(2001—2011年),缓慢增长阶段(2012—2020年),繁荣发展阶段(2021—2023年)。稳健成长阶段(2001—2011年):该阶段论文产出量波动不明显,总发文量29篇,年均发文量不足3篇。200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这一战略决策凸显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的坚定决心[7]。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总体部署。这些文件为研究者后续研究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政策性指导。缓慢增长阶段(2012—2020年):该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来说,发文量明显增多,总发文量71篇,年均发文量8篇,比前一阶段同比增长145%。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此我国教育数字化进入了以应用为主导的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教育数字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繁荣发展阶段(2021—2023年):该阶段发文量385篇,年均发文量128篇,比前一阶段同比增长442%。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同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以教育新基建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发展,积极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同年,教育部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聚焦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同时加快推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总之,一系列政策都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2001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的文献。本文对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并列出发文量排名前10的CSSCI期刊,如表1所示。排名前3位的来源期刊为《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刊文量分别为88、52、47篇,分别占发文总量的18%、11%、10%,是教育数字化研究成果的主要发布平台。这些期刊的刊文量占据总发文量的71%以上,表明在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且较为稳定的载文期刊来源。与此同时,我们对期刊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进行了统计。引用半衰期是衡量期刊在引用过程中对所引用参考文献在时效要求方面的一个定量指标,被引半衰期指期刊在统计年被引论文数量的最新一半论文的时间跨度[8]。引用半衰期时间的长短,代表着该刊的论文对较长或较短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参考文献的感兴趣程度。被引半衰期时间的长短代表期刊被利用的时间长短和衰退速度的快慢。由表1可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引用半衰期为9.2年,表明该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被引用,说明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引用半衰期为3.0年,表明该期刊对短期内发表的较新的参考文献特别感兴趣,因此其论文的内容和研究方向较为新颖和前沿。《开放教育研究》的被引半衰期为4.9年,说明该期刊对较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趋势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被引半衰期为3.7年,说明该期刊也注重及时跟踪和引用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但相对于《开放教育研究》来说,其关注的时间范围可能稍微长一些。发文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作者在某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本文利用文献分析可视化软件对发文作者进行共现分析,以作者为分析节点,并将阈值设定为2,即仅将发文量达到或超过2篇的作者才纳入分析范围。经过处理,我们得到116个节点,代表符合条件的作者;60个聚类,揭示了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100条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我们将发文量不少于4篇的作者称为核心作者,并进行统计,如下页表2所示。经统计与分析,核心作者共发文128篇,约占总发文量的26%。由表2得知,以祝智庭为首的科研团队有关教育数字化的文章最多,共发文27篇。祝智庭等[9]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跟上时代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潜在要求,而它的逻辑起点是教育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化从传统的模式中跃升出来,进入了全新的数字维度。这不仅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也催生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感知体验[10]。吴永和、胡姣的发文量均为12篇,发文率达2.5%,说明了这些作者对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贡献之大。从总连线来看,除祝智庭、吴永和、胡姣之外,兰国帅与其他作者的合作也较为密切。通过利用文献分析软件对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机构在相应领域中的影响力、合作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其他机构和学者提供参考。由于该软件自身并不直接支持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的Refworks文件格式进行机构共现可视化,因此需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预处理:首先,利用记事本打开处理过的数据文件,将光标移动到标志“A1”位置,并进行全部替换,将其替换成一个不会与数据中其他标志相冲突的格式,如“ABB”。其次,找到机构标识“AD”,并将其全部替换为“A1”。在完成标识替换后,选择作者作为分析节点,将阈值设置为2,意味着只有发表论文数量达到或超过2篇的机构才会被纳入分析范围。通过该方式,我们可以更加聚焦于那些在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内具有显著贡献和影响力的机构,从而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机构合作和竞争态势。经过上述处理和分析,得到87个节点、45个聚类以及96条连线的机构共现网络,机构网络的总连线强度为130。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发文机构共有87个,本文只统计发文量不少于7篇的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华东师范大学的发文量明显多于其他机构,表明华东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机构合作情况来看,各机构合作强度较大,且从合作关系可以看到,不仅仅是高校间存在合作关系,还有高校与中小学一线学校的合作,但这种合作相对较少。纵观全国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共有327个研究机构参与其中,表明教育数字化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通过图谱可知,华东师范大学在该领域的合作涉及范围较广,与全国各地的机构均有合作。由表3知,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发文量之和占总发文量的23.92%,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机构。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一些离散的和相似度较高的关键词重新归结为一类。利用VOSviewer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提取的485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共现分析,形成4个聚类共现图谱,即分别以“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关键词聚类。其中,节点大小和节点之间的距离表示频次出现的高低和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节点间连线越密集,越能为创新型词语的出现创造机会。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各节点间联系较为密切,不同聚类间也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研究主题聚类一:教育信息化。该聚类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等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带入2.0时代,推进了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确立了融合创新的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开启了迈向智能时代的新征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研究主题聚类二:数字化转型。该聚类主要由开放大学、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远程教育、数字化等关键词构成。“转型”本质上是“创新”与“进化”相结合的产物,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教育信息与流程的全面数字化变革,更是教育思维和教育生态的数字化革新。简单来说,这种转型就是在创新的推动下,实现教育的进化[12]。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步入4.0阶段,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向未来智慧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3]。这意味着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学习体验。研究主题聚类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该聚类主要包括ChatGPT、元宇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字教育等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怎么转”呢?袁振国[1]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舒杭等[14]则从“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转去哪”4个维度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框架,并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进和落地提供了可循的行动建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ChatGPT、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争夺技术制高点,提升国家竞争力。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智能教育”,指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改革。这是“智能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201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中提出,支持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开发或加强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由此可见我国对该领域之重视。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主题聚类四:教育数字化。该聚类主要由云端学校、在线教学、乡村教育、数字素养等关键词构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按下了暂停键,“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使得在线教学异军突起,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改变。郝建江等[15]针对乡村教育师资、规模、环境等难题,提出“云端学校”这一新型解决方案,并深入探索其构建价值与实践经验,明确了云端学校的目标与功能,并针对实施中的挑战提出具体落地路径,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通过对所纳入的数据分别从发文量、作者合作、发文机构合作、研究热点等方面切入,分析了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的状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发文数量趋势来看,我国有关教育数字化研究的文章发表数量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2022年至2023年底,我国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发文量突增,其原因在于相关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使得这一领域的论文持续增长。第二,从作者和发文机构来看,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了教育数字化研究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学者,国内机构主要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以祝智庭、吴永和等为核心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在国内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深耕,为我们教育数字化作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发表的多篇高质量论文不仅引领了学术潮流,更成为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研究发现,学者们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都在同一研究机构内部,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更是寥寥无几,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密切,科研工作者队伍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若能够加强高校与高校、一线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具有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集群。第三,从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来看,有关教育数字化的研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所涉及的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智慧教育等各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我国研究注重从教育视角出发,大多数学者对于教育数字化的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随着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新兴技术的加入为教育数字化发展和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无限可能,如今“在线教学”“人工智能”“元宇宙教育”“人机协同”“智慧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热点可以聚类成“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4大研究主题,代表了这些年来教育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教育数字化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更好地平衡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方式,如何应对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指引教育数字化在我国深入发展,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因此,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关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参考文献:
[1]袁振国.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 (3): 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8 (4): 118-125.[3]钟秉林,袁振国,孙杰远,等.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建设:下 [J]. 基础教育, 2022, 19 (4): 39-67.[4]尹后庆,祝智庭,顾建军,等.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建设:上 [J]. 基础教育, 2022, 19 (4): 14-38.[5]陈廷柱,管辉. 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是赋能[J].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 (6): 11-18.[6]吴华君,韩广欣,娄秀丽,等. 国际视野下数字教材研究总体格局、热点向度与发展趋势[J]. 数字教育, 2023, 9 (1): 24-32.[7]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8-04-26)[2023-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0209/t20020904_82366.html.[8]周吉光,计淑玲. 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的研究进展及对期刊编辑策划的启示[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4, 37(4): 126-131.[9]祝智庭,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J]. 开放教育研究, 2022, 28 (5): 12-19.[10]祝智庭,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4): 1-8,25.[11]孙清兰. 高频、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计方法[J].情报科学, 1992, 13(2): 28-32.[12]祝智庭,魏非,胡姣,等. 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创发展:新议题、新思维、新行动[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 43 (6): 19-28.[13]祝智庭,戴岭. 综合智慧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J].开放教育研究, 2023, 29 (2): 4-11.[14]舒杭,顾小清.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 (11): 24-33.[15]郝建江,郭炯. 数字化背景下“云端学校”构建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 (12): 48-54,72.黄林超(1995— ),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周锦程(1981— ),男,贵州开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系本文通信作者;王丹(1981— ),女,仫佬族,贵州福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人工智能等。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9728.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