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公共交通资讯》,及时掌握公交领域的行业政策、管理理论、科技信息、专家观点和先进经验... ...
公益性国企做不到盈亏平衡,就成了“死循环”
【服务】公交服务工作中的“人、车、线、站”
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站点间换乘距离难点与解决思路
伴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公共交通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不同方式之间融合发展成为提高乘客出行质量,推动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促进公交与轨道站点融合。结合公交与轨道的功能定位,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规划,形成疏密有致、互为补充的站点布局,确保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全覆盖,提高服务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提升地面公交和轨道的换乘效率,提高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进一步缩短轨道公交站点之间换乘距离,提高轨道公交站点衔接换乘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乘客公共交通出行效率,促进轨道公交两网融合,鼓励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
进一步优化站点间
换乘距离存在难点分析
为充分了解目前北京市轨道公交站点间换乘距离现状,研究团队基于初步调研对每个轨道站点出入口与公交站换乘步行距离分类,并对换乘距离大于50米的所有轨道站点进行深入调研,总结进一步缩短站点间换乘距离存在难点问题并细分为以下四类。
难点一
站点规划建设未同步配套换乘接驳设施
部分轨道站点出入口与周边设施规划建设统筹不足,配套道路、站台设施、公交港湾等未同步投入使用。例如,轨道站点出入口周边道路未建成、未通车或目前道路有效宽度不足,导致轨道出入口或公交站点周边道路条件不支持公交车通行,受制于此,公交站点只能在有条件道路设置,延长步行换乘距离。典型案例如十三陵景区站、双合站、关庄站。
图1 十三陵景区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十三陵景区站建设与周边区域开发割裂,周边道路基础设施、地面公交、非机动车设施未同步配套。其中B口周边道路为乡村小路,道路狭窄,无公交车设站和通行条件,距离最近公交站点位于南涧路,乘客需要步行约850米换乘,步行时间为13分钟。
图 2 双合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双合站AD出入口周边规划道路未建成,站点周边不支持公交车通行,最近公交站点垡头南站设置于化工路,乘客需步行约690米才可换乘。
图 3 关庄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关庄站A口周边道路为北湖渠西路,该道路规划建成后未实现车辆通行,目前作为机动车临时停车场使用中,无公交车辆通行及设站条件,乘客需从B或C口离开地铁站后前往育惠北路北口换乘公交车。
难点二
道路交叉口或地块出入口影响公交设站位置
部分轨道站点出入口紧邻道路交叉口,参照停靠站需设在交叉口50米以外的相关安全标准要求,公交站台设施需考虑道路交叉口或出入口对行人、车辆安全性影响,为避免安全风险,公交设站需远离道路十字路口、小区出入口等存在人车流交织风险区域,导致公交站点与轨道站点出入口间换乘距离略长。典型案例如青年路站。
图 4 青年路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青年路站D口紧邻青年路与朝阳北路交叉路口处,朝阳北路为城市主干路,日常车流、人流量较高,且交叉口东北角坐落着客流量较大的朝阳大悦城,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为换乘客流预留空间,避免客流聚集、保障乘客安全公交站点需远离交叉口一定距离设置。从D口换乘至接驳最近的青年路西口站需步行约120米,考虑道路交叉口安全性和轨道站点与公交站客流量,青年路西口站暂无向D口改移条件。
难点三
过街换乘过程绕行增加步行距离
部分轨道站点出入口与接驳公交直线距离较近,但受周边道路硬隔离设施等影响,换乘需绕行立体过街设施(如天桥、地道)、物理隔离设施(如绿化带等)等增加步行距离。或平面过街时需跨行较宽的辅路、交叉口、桥区等增加步行距离。典型案例如农大南路站。
图5 农大南路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农大南路站D口接驳肖家河公交站设置在圆明园西路主路处,尽管换乘直线距离较近,且乘客离开轨道站点出入口后可目及公交站台,但为保障换乘安全,乘客须跨越天桥乘车,增加实际步行距离。
难点四
公交设站兼顾其他服务定位
受功能定位影响,部分公交站点主要服务定位于满足就近街区内乘客出行需求,如设置在学校、医院、景区、商场、居民区周边的公交设站优先为该区域乘客出行提供服务。典型案例如饶乐府站。
图6 饶乐府站换乘公交站步行路径
饶乐府站A2口距离最近公交站饶乐府村站步行距离180米,在四个轨道出入口与各自接驳公交站点距离中步行换乘距离最短。饶乐府村公交站服务于周边饶乐府村居民出行,站点无改移条件,如在轨道出入口周边增设站点则公交站点间距过近。
优化思路
1►
公交接驳设施与轨道站点同步
规划建设
受制于道路空间条件等因素,部分通过已建成站点进行改移或增站缩短换乘距离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因此可在前期研究和新建阶段将轨道站点与接驳地面公交等交通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成、运营,及时响应换乘需求、预留换乘空间、控制规划站点点位,从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层面考虑空间近距离设置接驳公交站点,站点线路设置需考虑实际换乘需求,为乘客提供多样化线路选择。同时,道路规划重视接驳换乘条件。站点周围道路规划设计应满足公交车通行条件、公交站设站条件,道路建设应与站点建设同步实施验收。
2►
打造可选择式站点改造工具箱
针对已建成站点改造,可以安全、优先、可行为原则,参考各类规划要求、标准、导则制定一体化改造措施工具箱,围绕提高换乘效率、完善换乘信息指引服务、优化换乘辅助设施、改善换乘环境、完善换乘公交站点站务设施五个主要方面制定可持续的组合式改造方案,根据不同站点存在问题,灵活整合换乘中涉及的各类空间要素,因地制宜制定“一站一策”换乘整体服务优化提升方案。
提高换乘效率:完善站点功能定位,通过新增或改移站点,逐步缩短站点步行距离,在压缩轨道公交站点换乘距离时,应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为换乘客流预留空间,避免客流聚集、保障乘客安全。同步从运营服务角度同步改善站点换乘环境,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换乘服务。
完善换乘信息指引服务:完善关键点位接驳信息指引,在轨道站内站外、换乘流线主要交叉交汇点设置指引标识。同时丰富多样化的接驳标识设施,在网络及移动设备及时更新实时的信息服务。
优化换乘辅助设施:提高非机动车换乘便捷性和安全性,新增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合理配套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数量,同时完善标识标线,优化组织管理。对需非机动车辅助换乘的站点应合理扩充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宜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区域调度工作相互配合,在满足换乘需求基础上,保障换乘安全性。
改善换乘环境:优化换乘步行环境,精细化道路横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空间保障换乘人行空间连续化,合理移除路内停车占位,进一步释放道路步行空间,提高步行通畅度。同时完善步行过街设施,提高过街便捷性。
完善换乘公交站点站务设施:完善站台护栏、站亭等设施,通过拓展站台空间,满足高峰时期站点乘客候车需求,提高公交站点换乘安全性。
图 7 已建成站点改造工具箱
供稿:刘琛 刘雪杰 白同舟
来源: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更多阅读:
【学习】驾驶员应急处置原则及操作要领
【学习】乘客干扰驾驶员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自燃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湿滑路面行驶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爆胎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紧急躲避障碍物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驾驶视线不良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突遇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驾乘人员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碰撞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侧翻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起火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落水时的紧急脱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