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飞
3月17日,一则关于“黑龙江15岁(实为14周岁)女生弑母藏尸冷库”的新闻,
引爆网络,让无数网友震惊之余,不寒而栗。
据报道,案发时间是2020年12月3日,母女俩因为“是否继续上学”问题发生口角,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刘某竟然对母亲痛下杀手。
更可怕的是,案发之后,她收拾起恐惧心理,用纯棉毛巾将地上的血渍擦拭干净。
把母亲的尸体,装进编织袋中,转运到冷库藏匿,而后镇定自若地离开。
在母亲失踪的三个月里,当邻居们问起母亲的去向时,女儿刘某谎称母亲跟陌生人离家出走了。
小小年纪,如此心思缜密,让人细思极恐。
直到今年开春,刘某某的爷爷,准备春种,收拾库房时,在冷库里发现了儿媳妇的遗体,
这起震惊全国的弑母案才得以水落石出。
看完新闻,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14周岁”、“弑母”、“藏尸”、“3个月”每个字都是触目惊心,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起未成年弑母案了,更不是最后一起。
2018年12月,12岁男孩持刀弑母案;
2019年3月19日,江苏盐城13岁男孩的弑母案;
2019年3月20日,江苏建湖13岁男孩的弑母案
......
原来,恶魔与年龄无关,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恶。
记得《罗生门》中曾经说过:
“我曾听说住在罗生门的恶鬼,因为害怕人性的残忍而逃走。”
我无法想象,究竟一个人得多无情,才会视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母亲的命如草芥?
这一桩桩的人伦惨案,带给我们的除了痛心与震惊之外,不禁要问:
好好的孩子,为何沦为弑母凶手?
在每个悲剧里,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女孩刘某某存在的家庭问题,也初现端倪:
因为维持家庭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与刘某某在老家相依为命,母女之间缺乏有效又温柔的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而在这个新闻下面,有个网友的留言,格外戳心:
“我妈有重度偏执,谁都无法跟她好好相处,只是我不得不在她身边成长,老实说,那会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看不到一点光,我也想过杀了她,然后自杀,
在出来工作后,才慢慢好起来,但最近她又想跟我住一起,烦死了。”
仅仅因为生活上的鸡毛蒜皮与母亲的严加管教,就想杀人了事,
这不仅仅是道德的缺失,更是人性的沦丧。
据村民爆料,刘某某的母亲从被捅到去世,中间活了有十多分钟,她还捂着伤口跟女儿说:
孩子,你也别报警,啥都别说,别救我了,我不活了。
而这个平时爱玩游戏的女孩,就真的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开”,非但没有施救、报警投案自首,相反,藏匿起尸体后,若无其事地玩起了游戏,带着弟弟正常生活。
“我付出了全部真心,却成了你最恨的人。”即便如此,刘某某的妈妈,在临终之前,都依然想着为女儿兜底。
不知该说是母爱的伟大,还是这个母亲的可悲?
同样是弑母案,不得不提2020年5月山东青岛15岁女孩卜怡弑母案。
与刘某某不同,卜怡是因为没有考好,担心遭母亲的埋怨,于是,以为母亲按摩为由,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将母亲张灵(化名)活活勒死。
身为律师的张灵,经手案子无数,也许她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换来的却是女儿的“绞刑”。
在杀害母亲之后,她平静地将妈妈塞进了行李箱,而后将自己和母亲反锁在家里两天两夜,直到事发。
纵观两起弑母案,不难发现,每个坏孩子背后,都有个缺位的父亲。
尽管对于刘某某而言,父母双全,但父亲长期离家打工,并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
而卜怡呢?
45岁的张灵与前夫离婚后,便与女儿卜怡相依为命。
由于担心女儿受委屈,她决定不再嫁人,为了让女儿更优秀,昂贵的钢琴培训班,画画班一样都没落下,想给女儿更多的陪伴,每年都会带女儿出去旅游。
“女儿,看着我,别给我看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冰冷的石块。”
从她在女儿学校公众号上发表的一首诗中,不难看出:
失去了婚姻和丈夫,女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唯一。
她将内心的偏执,逐渐演变成对女儿的控制。
这样的控制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绞杀式亲子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多或少都有相当程度的心里依赖,当这种心里依赖指向孩子时,他便成了被绞杀对象。
如果此时,父亲站出来进行及时干预,来减少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才更健全。
从北大吴谢宇、青岛卜怡再到如今的黑龙江刘某某,这一桩桩的亲子悲剧,
几乎都是上演着乖巧孩子激情弑母的戏码,但为何被杀的总是母亲?
这世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未必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确去爱?
很多时候往往误将控制当成爱。
就像卜怡的母亲张灵,她要求女儿必须考前五,最好前三,生活上也必须对她言听计从,稍有反驳,便被扣上“不听话”的帽子。
有一次,卜怡跟学校一男生走得挺近,被她妈妈知道后,跑到学校干涉,闹得非常尴尬。
而且在疫情期间,张灵几乎天天蹲守女儿的学习,甚至还打骂过她。
都说打是亲骂是爱,但没有把握好尺度的“爱”,却是最深的伤害,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整个案件中,我们看到了单身母亲的不易,更看到了女儿卜怡的压抑,但因压抑弑母,天理难容。
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感到悲哀,仿佛他们没有为自己活过,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独立的亲子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以爱之名,为孩子而活,看着似乎很伟大,父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捆绑起了孩子的未来,殊不知,年幼孩子的肩膀,未必承担得起。
他们一边走一边挣扎,却无力摆脱,不是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还记得《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吗?
她的爱无疑是极度操劳,细腻却让人窒息。
在与丈夫离婚之后,放弃了情人要求与其组建家庭的机会,她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就连喝牛奶这样的小事,都得按她的意思来,
这种用自我感动的教育方式,拼尽全力给予孩子认为对的一切,实际上也是漠视孩子需求,更是忽略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而朱朝阳呢?
他明白母亲独自一人带大他的不易,一次次的屈服变成“乖小孩”,但他的心里却是想摆脱妈妈的控制。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你的父母,控制欲到底有多强?
网友的高赞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我有抑郁症,因为我妈妈,从小到大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一一驳回,我喜欢的,她都嫌弃,她对我控制欲太强了,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大到我兴趣爱好,人际交往都要一一干涉,也许她没有意识到,她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做了太多让我崩溃的事。
我真想快点长大,只因为我想逃离她。
我爱我妈妈,但我,不喜欢她。
原来,爱可以成全也可以扼杀爱,“恋人般绑架式”的教育,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更将他们一步步推向深渊。
最佳的亲子关系,不是占有,聪明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有人说,刘某某的悲剧、卜怡的悲剧,都是糟糕的原生家庭惹的祸,但同样是身在单亲家庭,有人却凭着努力,活成了“锦鲤”。
《脱口秀大赛》冠军李雪琴便是如此。
95后的她,初中时父母离异,离婚后的母亲,性格格外的敏感和脆弱,稍不如意,她便成了母亲的出气筒。
但谁也没有想到,本该叛逆的她,却变成了“妈妈的妈妈”,她甚至在台上笑称:我妈是我带大的。
考入北大之后,没有了母亲的督促,她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北大的差生,谈了个心理学的男友,原以为能成为自己的避风港,谁曾想,风雨都是他带来的。
男友劈腿了,分手后,他还恬不知耻地将校园卡给现任女友用,这让李雪琴崩溃不已。
生活的苦闷、压抑、零零种种的负面情绪,终于爆发。
她得了抑郁症,严重时想过自杀,当她拿起水果刀,看到血流出来的刹那,似乎疼痛将崩溃的情绪戛然而止。
她包扎好伤口,若无其事发了个朋友圈:
刚刚浪费了1小时自杀,没死成。
真正让李雪琴感受到快乐的,并不是她迅速蹿红,而是一个网友的留言:
因为你,我开心了许多。
尽管只有短短几个字,她却找到了自己人生快乐的支点。
面对常年压抑的环境,李雪琴选择了与过去道别。
人生本就有无数次选择转圜的余地,选择向善亦或是向恶,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我们的父母不是神,也是人,他们也许有着诸多的不完美,你的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的起点,并不代表你人生的终点。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糟糕的原生家庭,不是你作恶的理由。
记得《北京女子图鉴》中,有段话颇为受用:
我们这一生,最大的理想不是把自己过好吗?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赖任何人的施舍,按自己的喜好不断修正自己,将原生家庭,成长挫折,社会现实对自己的影响将到最低,最终活成我们喜欢的模样。
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心灵的摆渡人;
也愿每个孩子,都能修得一颗善意坚强的心,做自己人生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