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佛山市静安院内春日暖风拂面,树上悬挂的文明祭祀横幅随风飘起,连接骨灰楼的石阶两旁,粉红色腊皮杜鹃沿途盛放。
十多名家属拾级而上,行至“静孝”室,依次并排站好,对着石碑处,也就是老母亲骨灰放置的地方,上香作揖。
一年又一年祭拜,44岁的何凤英在熟稔地做好骨灰管理工作后,收到家属一颗糖果,寓意身体健康、顺顺利利。
何凤英。
“这是在做好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此形容静安院,再合适不过。
从大门走进静安院,这里的骨灰楼依山势排列,三面青山环抱,远眺陈村勒竹岗,视野开阔,墓园里的松柏枝繁叶茂。
2012年,全国推行殡葬改革,严格执行火葬。对于这座城市的大多数逝者来说,在经过高温火化后,成为一堆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的灰烬,然后装进盒子里。而安置骨灰的静安院,则成为逝者最终的“栖息地”。
静安院是顺德区陈村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益性骨灰楼墓园,位于陈村境内的勒竹岗。墓园建于2000年7月,占地面积约70亩,设骨灰堂112间,共有骨灰位35992个。据园方介绍,静安院分布有两座大型骨灰楼,分别为一期、二期建筑,拥有3名骨灰管理员。在这里,平均每天有一至两个骨灰入位。
静安院骨灰楼一期。
骨灰管理员,无疑是逝者生命终点站至关重要的“送行者”。
开/关门、做清洁、登记存放、协助家属入位……每天,何凤英在一期和二期骨灰楼来回穿梭,“妈妈负责逝者骨灰的管理,这是保护他们“安居”的地方。”何凤英这样跟女儿解释她的工作。
四年前,面对所在工厂搬迁他地的残酷现实,何凤英在家乡陈村找了份“年轻人都不肯干”的工作。
在不少人的传统意识里,“谈死色变”难以根绝,加上鬼神故事颇多,与之相关的一切行业,很长时间里都被看得“低人一等”。
何凤英要去墓园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马上就有家人反对:这种工作别人躲都来不及,你去干嘛!
家人后来又细想:这是做好事,你又没做亏心事,去做吧!
上班第一天,何凤英强行壮着胆子,在经历过真实的现场后,她明白这个工作是具有仪式感、真实且重要的,“要仔细、认真、负责,不能出任何差错。”在何凤英眼里,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逝者会永远活在生者心中,对于生者来说,送别逝者走好最后一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何凤英坦言,当初选择这份工作仅仅是因为它“比较简单”、“稳定”,在一次次与逝者家属接触后,她发现了职业的闪光之处,也开始明白自己的工作价值——平凡而神圣。
“帮客人做好骨灰管理,我觉得这很神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何凤英觉得,总要有人承受生命最后一环的伤痛,虽然他们负重而行,但也向阳而生,“不管它是一个客人,还是路过的人,我都要好好接待,让家属都能够顺顺利利地办事。”
在静安院,墓园是冰冷的,但不灭的是“何凤英们”的热情。
何凤英在对骨灰室进行清洁。
但愿人长久
“人呢,见一面就少一面。”何凤英每天在墓园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骨灰盒,每个盒子里,都是一段人生。
“生前好好对待他们,比在逝世后再补救更重要。”何凤英说,不少人亲眼看过骨灰盒入位,才真正明白死亡,真正明白为何好好活着。
何凤英的回忆定格在某一天。静安院的骨灰室内,身穿黑衣的父母捧着骨灰盅,沉默不语,前来办理骨灰入位手续。每当遇到家属悲恸情形,何凤英都会和同事选择回避,“从心理上来说,他们也不想被认为是‘怪物’,如果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都会尽力帮到。”
见证过许多次生死的何凤英,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些年轻人的脸庞。在何凤英的记忆里,十八九岁的孩子投河自尽,生命消逝在最朝气蓬勃的年纪,这令她十分唏嘘,“太可惜了!很感同身受,我的孩子也是这个年龄。”
直到如今,何凤英对于那些年轻人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行为仍然不解,“可能他们没有错,是我们错了,我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理解他们。”何凤英感慨。
祭扫者以鲜花缅怀先人。
不知死,焉知生。在不断被推到各种死亡面前的何凤英,激发了她对于子女教育以及生命的思索。
家庭教育里,何凤英与女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跟父母说,不要憋在心里,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同时,何凤英认为,做父母也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推心置腹,多点理解少点唠叨。
从业四年,何凤英逐渐学会坦然看待生死,对死亡也没那么忌讳,“要开放心态,格局要大,思想包容。”职业的特殊性并没有影响到何凤英的正常生活,相反,因为见证过太多意外和生离死别,她觉得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静安院外景一角。
暖风拂过山岗,4月4日的静安院,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这时天气渐热,人们怀着孝思挥汗奔忙的情景,令人感动。广东人在清明供奉祖先的祭品,到现在,依然必备甘蔗与烧猪。
清明节这一天,静安院累计入园祭扫人次约80000人,现场共安排值守人员433人,而何凤英则负责管理市民拜祭过程中的安全及其它指引工作,使拜祭过程顺利渡过。
“这几天是忙碌期,需要连上6天班,我今早6点就到岗了。”清明又至,在这个仿若森林公园一样的墓园里,何凤英和同事们各自忙碌着。
4月4日的静安院,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记者手记:
“生命短暂,岁月匆匆”“珍惜眼前人,莫等失去亲人才后悔莫及”,这是记者这两天在墓园采访的切身体会。
人生里,我们不断在和经历过招。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想不通,不要太难过,不妨到墓园去看看。在这里,或许能够得以想通、放下、开悟、解脱。
在静安院,记者看到了殡葬服务人员的负责与敬业,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一朵小花的美,一首歌的柔情,一个笑容的甜蜜,都是生命里可贵的东西,如同何凤英所说的——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让逝者有平静地“安居”,让活着的人得到一份慰藉,这样的职业值得尊重。我们应该消除对殡葬行业及从业人员的误解与偏见,对殡葬人员多一份感激与尊重。
有他们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才能得以顺利缅怀先人,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