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关键词  红书  哪些  数据分析  链接  搜索  获取  小红  服务 

“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作家访谈① :郭凯冰《明月山的树》

   日期:2024-12-05     作者:ndktk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news/5694.html
核心提示:“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作家访谈① :郭凯冰《明月山的树》沂水“沂山沂水崮上红” 位居沂蒙山脉腹地,尽享山水人
“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作家访谈① :郭凯冰《明月山的树》 沂水

 “沂山沂水崮上红”

      位居沂蒙山脉腹地,尽享山水人文的浸润与滋养,在沂水,书写与旅行、诗与远方天然相融。今年7月,“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启动,面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发出“路不远,景又美,欢迎来沂水”的诚挚邀约,并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20篇。

     本次专访获奖作品代表作家郭凯冰,聚焦征文大赛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见证她们在沂水的游与行,领略作家之笔下描绘的诗与画,展现当下沂水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238525416961703936"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1rs9LrOO4yMX1dribMA9yEjjArBc13SjGyh2TGUVe6ibW1TomeD6hH9G3e0IWQwhIg3t3BVQkIbSRz873baLbrTQ%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0.5625" data-w="7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38525416961703936">rame>

郭凯冰:我还会再一次回到沂水

“云姑七十岁的时候,明月山上长满了侧柏,松树,还有灯笼树,槐树,楸树。”故事中的云姑谢绝了跟随儿子去南方定居的请求,守护着身为红军的父亲长眠的明月山,十年如一日栽种着树木。在“沂山沂水崮上红”沂水游全国征文大赛中,由作家郭凯冰创作的小说《明月山的树》入选获奖作品名单,其中真挚的情感每每读来便使人心头触动。

“之所以写作,是因为纯粹的喜欢,我希望能亲手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生活、心目中的乡村、心目中的儿童。”在谈及自己17年的写作生涯时,郭凯冰向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坦言。与故事中的云姑相似,十数年如一日地深耕于儿童文学领域,使得郭凯冰的每一次写作中都能不断发现崭新的文学天地,而如今在她看来,为期数天的沂水行给自己带来的惊喜不亚于一次真正的创作。

在郭凯冰的构想中,这座神秘的“天上王城”非常适合成为儿童文学的创作素材。“险奇的地貌特征、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沂水人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尽数藏匿于这座高高的山间,等待人们去探索。”她从当地了解到,这座崮上曾有一座村庄,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从崮上集体搬迁离开了,“那些从小生活在村庄中的儿童,他们小时候是否会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并因此穿行在丛林间,一次次不知疲倦地进行着探险?长大之后,他们是否又会怀念着崮上的生活,从而共同约定相聚于此?”一个个想法不由自主地在她心中浮现。

秀美的风景、刺激的探险、浓厚的乡愁,在这座纪王崮上,郭凯冰发现了自己心目中乡村与生活的影子,“我想,之后我还会回到沂水,再次深入这座纪王崮,进行长期的采风与考察。”

01

正月十五吃过午饭,六十岁的云姑和好面醒着,站在院门口,望着东边的明月山出神。太阳光无遮拦地洒下来,整个院子亮堂堂的,暖和和的,让她觉得春天已经来了。

儿子披着大衣回来了。往年过年,儿子最多在家待十天;今年腊月二十他就回了家,一呆就近一个月。云姑知道,儿子这是等着她呢。

儿子站在她身边,也望着明月山,说:“妈,您看了多少年了,还没看够?”

云姑看儿子一眼,说:“你看够了?”

儿子不跟她计较,说:“我家旁边的公园,好多高大的树好看的花,比光秃秃的明月山好看得多。您去了,保准再也不想回来。”

“不是说了,这话再别提?!”云姑瞅儿子一眼,把目光重又望向东方。

儿子笑笑不说话了。他有耐心。这个春节,他已经说服妈妈把二亩地给了堂兄。妈妈劳碌惯了,闲不住。等她在家闲得难受,自然就去南方看自己。南方的山水,是能把人的魂魄留住的。他相信妈妈也会像当年去南方读书的自己一样,一去就再也不想回到北方这贫瘠的大山中。

“妈,面醒好了吧?”儿子耐着心思陪云姑看了一会儿明月山,问。

云姑没说话,却转了身子往屋里走。儿子跟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答应了妈妈,跟她一起坐面灯。

别处的元宵节,正月十五赏花灯。沂水乡下的元宵节没有花灯赏,面灯万万不能少。云姑勤快手巧,做吃食也是一把好手。面醒得恰到好处,放在手里揉搓,绵软劲道得很。

一块面在儿子手里揉来揉去,一会儿团成个团,一会儿压成个扁,一会儿又捋成个条。云姑手上揉着面,嘴里念念有声:“公鸡灯,兔子灯,灯灯点着放光明。照照眼,眼发明;照照牙,牙不痛;照照鼻子不伤风,照照耳朵耳不聋。”一个公鸡灯、一个胖猪灯、两个兔子灯,云姑很快就做好了:公鸡威风,胖猪憨像,兔子一股机灵劲儿。她瞅一眼儿子手里的面团,嫌弃道:“还是教授呢,面灯都不会做了。”儿子把面团放她手边,笑嘻嘻说:“教授妈妈会做呢!”

云姑笑了,说:“就知道你不在乎这些,你们一家三口的,我年年做。”说完,一团面用手又揉又搓,慢言慢语念叨:“大龙灯,小龙灯,灯灯点着放光明。照照耳朵听话清,照照眼睛看事明。照照鼻子闻香气,照照牙儿不牙痛,照照双手很灵巧,照照两脚万里行,照照额头添才分,照照全身不受穷。”随着这念叨,一个男龙灯,一个女龙灯,还有一个小龙灯就摆在了面板上。儿子和媳妇儿属龙,孙子属蛇。

儿子给每盏灯倒上花生油,云姑把早搓好的棉灯芯放进去,让儿子把他一家三口和自己的兔子灯摆窗台上点亮,又把爹娘和男人的灯放篮子里。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娘俩提着篮子来到了明月山半山腰。那里挨着三座坟,云姑爹的,云姑娘的,还有云姑男人的。儿子按照各人的属相,把面灯放坟头边,云姑把自己做的点心摆上,又把儿子从南方带回来的几样时鲜水果摆上。儿子跪下,用打火机点着面灯。没有一丝风,灯芯突突燃着,好像明亮的眼睛望着母子两个。云姑眼睛湿湿的,轻声说着说了多少年的话:“爹,娘,孩他爸,给你们点灯了。灯亮了,亮就有了,照着回家的路,别迷了。”

云姑说完了,儿子磕三个头,说:“姥爷,姥姥,爸,妈妈有我照顾,你们放心吧。”

02

儿子到底没有拗过云姑,独自回了南方。

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云姑一早就端了柴草灰在院里打囤。打完囤,又抡着木棍到处敲打,嘴里念叨个不停:“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向家流……二月二敲床沿,蝎子油蜒都不见……”敲完了,锅里的面灯已经热透,她吃了面灯,喝了两碗小米粥,扛着镐头出了门。

路上遇见侄子大林,大林问:“婶子,你这是去干啥?你放心,你的地,我保准种的好好的!”

云姑笑着说:“大林,地种啥怎么种都随你,我放心着呢!我呀,干别的去!”

大林赶紧说:“我弟走的时候不是嘱咐你了?有啥重活找我,你吃好喝好就行!”

云姑沉下脸:“我这还没自由了?我耳朵不聋眼睛不花,想去明月山上活动活动腿脚,不行?”

大林赶紧说:“婶子,那咋不行呢?你去,尽管去!”

大林站在村口,看着婶子绕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到了明月山半山腰。他叹口气,拿出手机给堂弟打电话:“明月,你知道俺婶子在干啥?我打赌你做梦都猜不着!婶子啊,在明月山上抡镐头呢!”

干了两个钟头,挖了三个半米深的土坑,云姑身上有了薄汗。她去篮子边坐下,拿了水壶,拧开盖喝水。一早就倒进去的热水,几个钟头了,还热热得烫嘴呢。水壶是六年前儿子买给她的。儿子孝顺,媳妇也孝顺,家里吃的穿的用的,贵重时兴的,都是他们买的。可云姑最得意的,还是这个保温水壶。拿着轻便,保温性好,下地上山带着它最合适不过。

惊蛰前下了一场不小的雪,昨晚又下了一场小雨,明月山上不多的泥土湿润润的,知她心意似的。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壶盖,望着山下的坟,说:“爹,娘,我非得试试,这明月山到底活不活树!”

云姑十五岁那年初秋,娘不知道第几次拔掉爹坟前枯干的树苗,流着眼泪说:“云呢,娘种不活呢,种不活呢!”

明月山土少石头多,存不住水,春天种下树苗,从山下提来一桶水浇上,还没等娘有空再去挑水浇,树苗已经干透了。再说,哪有时间侍弄庄稼地,那时人都吃不饱,哪能把心思都用到种树上?

后来,有了水泵,能用它把水提到山上了。山里人家地少,村里人看到了希望,就想开山路在山上种庄稼。可云姑男人开路点炸药,把他自己炸死了,云姑的天塌了,哪有心思想树的事儿。

这几年,儿子成家立业了,村里的日子也好了,云姑闲了就常常望着明月山出神。她常常想起娘的话:“朝南一直走一直走,走破好几双鞋才能到你爹老家呢。要不是打鬼子,他怎么也来不到咱这明月山。你爹咽气的时候说,明月山只有长满树,有水从山腰往下流,才有点他老家的意思呢。他把血流在明月山上,陪我留在明月山上,可我连一棵树也给不了他。”

这些年,周围很多荒山被村里人承包,长满了葱葱郁郁的树木。只有明月山,村里人怎么动员也没人承包。九十岁的德爷说:“明月山明月山,满山石头蛋,长棵松树难上难。老辈子话从来没错,还想活树?那十几棵稀稀拉拉半死不活的松树,从我小就有,这么多年,就再没多一棵!”

真就种不活树?云姑想试试。她喝完最后一口水,起身,又抡起镐头干起来。

03

儿子赶回来的时候,明月山上已经刨了几百个土坑。云姑让侄子帮忙买的水泵和水带也放在了院子里,只等买了树苗种上,往山上提水。

儿子站在明月山的半山腰,凝望着周围一个个土坑:每个土坑四周围都着一圈土,坑底也是厚厚一层土!

他细细看去,才发现一块挨一块的石头,大都被人移动过。他想象着妈妈抡动镐头,撬开石头掀到一边,搜集一捧一捧泥土,围到土坑边,撒到土坑里!

一天前,坐在飞机上的他,还在想着如何数落妈妈不知爱惜身体。此刻,他只有深深的愧疚——六十岁的妈妈,用一个镐头,干出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大工程;自己呢,从没有想着去改变这荒凉和贫瘠,而是逃到了山清水秀的南方。

云姑早知道儿子要回来,没打电话拦。她扛着镐头往家走的时候,望见自家的三间瓦房上已经冒出了炊烟。她站到院门口的时候,突然觉得很累,好像儿子回来了,她一直鼓着的那口气倒一下散了。

第二天,云姑破天荒没有早起,躺被窝里,看着儿子在灶台边忙活,笨手笨脚给她做手擀面。每次身上懒了,她都喜欢喝一晚热腾腾的手擀面,半天就能起了精神。

儿子没有说一句阻拦埋怨的话,打电话让同学推荐适合明月山的树种。又跟堂哥大林去市里,运来了侧柏苗。单位上不能多请假,儿子走了,侄子大林再不出去打零工,扛着铁锹上了山,帮着云姑种树苗,一个扶着,一个填土压实。水泵叫得欢快,汩汩的流水上了明月山。

第一年,活了百十棵侧柏。第二年,又活了二百多棵侧柏。第三年,半山腰长满了侧柏,往日光秃秃的明月山,系上了一条亮眼睛的绿腰带!

云姑七十岁的时候,明月山上长满了侧柏,松树,还有灯笼树,槐树,楸树。

自从给明月山系上绿腰带,外面很多人拿着话筒来问云姑,是什么样的信念和精神鼓舞她种树的。云姑不知道怎么说,也不知道该说啥。说想爹吗?说为了娘吗?好像是,也好像不是。她就不说。可她不说,人家更佩服她,说她不求名不求利,为了绿化家乡心甘情愿做奉献。

佩服她做奉献?她可受不起。她其实常常想,她爹在明月山上闭上眼的时候,有没有后悔来到这荒山野岭的他乡呢?

七十五岁那年夏天,云姑终于去了一次儿子家,因为明年儿子就要退休了。他已经在市里买了房子,也把老家的房子翻盖一新,说要好好陪陪她。

她平生第一回坐了飞机,看见了那么蓝的天那么白的云,看见了南方的山山水水。真有这么好的地方呢,到处是山是水,满山是绿,花草树木不费力气就疯了一样往高处长!

回来是侄子大林开车去机场接的她。几年前侄子开了窍,在山上树木下种药草,几年时间就开上了小轿车。

车到明月山下,云姑让侄子回村,自己慢慢走上山腰,坐到她爹的坟边。在儿子家的这一个月,她最想的,就是明月山,还有明月山的树。

爹的坟边,是一棵大腿粗的槐树,枝繁叶茂,结实健壮,是云姑小时候想象的爹的样子。娘的坟边是两棵灯笼树,这时节灯笼花正开得繁茂,满树挂着小小的红灯笼。男人坟边呢,是几棵楸树,男人喜欢红色,说红彤彤的喜庆。秋天要来了,楸树马上要喜庆起来了。

云姑坐在爹的坟边,合上眼——南方是很好,可她一个月里,做了多少明月山的梦啊!

鹡鸰鸟的叫声,画眉鸟的叫声,喜鹊的叫声,蝉的叫声……这么多叫声,让人多安心啊!

云姑舒展开身子,靠着娘的坟头半躺下。太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影,筛下一身跳跃的光斑,让云姑忍不住伸手去抚摩……

朦朦胧胧间,一个清亮亮的声音跳跃着进了她的耳里——是什么?鸟?不像。

云姑起身,循着声音向上方望过去——侧前方,一道明亮亮的东西在树影里若隐若现。

是一道细细的水流呢,一道从上面流下来的水流呢!

云姑一动不动,就那么卧在石头上,卧在爹娘的树荫里,凝望着那一道细细的水流,轻唱着歌儿往山下跳跃。她早已浑浊的两眼亮亮的,润润的,也流出两道细小的溪流。

尾声

儿子退休回来的那个晚上,拿着一份打印的资料,给云姑讲述她爹牺牲的原委:

1942年10月28日,日伪军12000余人,用拉网战术将我方8000多干部群众包围起来。双方在仙姑顶激战一夜,敌人被毙伤400多名,我方抗日军民伤亡100余名。仙姑顶之战,我方以少胜多,粉碎了敌人对南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云姑爹,就是在仙姑顶战斗中牺牲的。往日的仙姑顶,就是如今的明月山。

(文/郭凯冰)

获奖作者简介

      郭凯冰,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广饶县作协主席。出版《等待一条船》《青瓦高台》《我们的宣言》等童书,作品曾获泰山文艺奖、“首届华语儿童文学中国故事短篇创作邀请赛(2015)”银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万松浦文学奖等。

感谢关注沂水旅游视频号

nceid="10076186054049082341"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heckresupdate/icons_filled_channels_authentication_enterprise_a2658032368245639e666fb11533a600.png" data-from="new" data-width="1920" data-height="1080" data-id="export/UzFfAgtgekIEAQAAAAAAKVEpDr6Q0gAAAAstQy6ubaLX4KHWvLEZgBPEgaE0bkIwAv2FzNPgMIt2E4YTpPS4wXK9wCy01Mc1" data-isdisabled="0" data-errortips="">

沂水旅游 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粉妆玉砌,冰雪盛宴,沂水这里的冰瀑奇观即将惊艳登场

●乡村旅游丨沂水县道托镇翁乡小村融入文化新元素

● 又在沂水发现一个碧水绿林的新天地,太闲适了!

● 融旅相拥  同心同行丨沂水旅游与周边县区融媒体中心合作恳谈会召开

●绿水青山绕“高楼” ,白云深处有人家

●喷香软糯~央视《回家吃饭》栏目探访沂水各色美食

●寒潮来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温馨提示

来都来了,点点赞、点个在看再走吧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5694.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