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红书上大家都在忙着和美国用户交流,大家都说小红书这一次是泼天的富贵。但从作者的角度,事实却并不是如此。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 / BEGIN / ————
中英聊天原地起号,24小时英语角一天吸粉3万+
一句“我是中国人,我想看看你们的午饭都吃什么”外国人火热互动1000+
小红书,正在这场流量与合规的拔河赛中,艰难地寻找着平衡。
右边是流量,左边是监管,两边的头皮从来没有这么紧。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小红书依然是那个小红书。
但对于部分外国用户而言,随着这根合规的红线逐渐清晰,这里的氛围正在悄然改变。他们习惯了在更自由、更包容的社交环境中分享生活的琐碎与精彩,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来的,只会在一夜间悄无声息地再次退去。
小红书上的中外用户互动与差异
Ins月活超 20 亿,小红书月活2亿。
在这场偶发事件中,外国人吸粉的增速远高同期的中国博主,同样的内容,他们甚至获得了远高于Tiktok的关注度。
但外国人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
在中国走马观花的“一日游”,伴随浮光掠影般的点赞,除了不可逾越的时差,最难跨越的仍然是文化与价值观的鸿沟。他们终究会回到Ins、Tiktok、Lemon8…因为那里才有他们的生活。
外国人不会明白“好多人啊”,中国人也不会理解“西红柿芹菜蘸酸奶”。
新鲜感终究会变成矛盾的导火索,当最初的猎奇心理消退,留下的只是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往往因为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偏见,这些偏见又会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被放大,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隔阂。发达国家不可动摇,发展中国家飘摇愈坠。
泼天的流量,真的暗藏一夜暴富的玄机吗?
我们来看一组真实的商业数据,
或许,能让这几天头脑连续发热,熬夜学英语、连夜在1688找货源、海外代发渠道的你暂时冷静一下。
Tiktok市场数据与分析
Tiktok的主战场,并不在北美,而是东南亚。
所以,TilTok这批美国人,或许真的应了那个“我就是来玩的”梗。
而Tiktok曾在北美满屏的Good Price的商业数据,或许已经明确指向了小红书的明天。
对小红书“难民经济”及未来商业形态的思考
1. 什么是【未来商业形态】真正的不可替代?
是英语流利说的留学生吗?
是会流利说中文的外国人吗?
所谓标签,是从某一类群体的共性抽象出的特征,
而真正的不可替代,从来无法被“标签化”。
大批00后开始熬夜24h教外国人学中文,从体验的角度,什么都可以做。
但从人性角度,直播在学习这件事上,向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就像中国人不会跑到遥远的ins上去学英语,
所以外国人也不会在小红书上学中文。
所以,不管在任何平台和时代,判断不做什么,或许才是人生最难的事。
对于新一代创业者,决定不去做一件事”显得比“想做一件事”更加重要。
当下的互联网环境,让我们开始说“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做那件事”,以为这样说能赋予我更多的主动性,但“决定不去做这件事”其实是更加重要的主动选择。
“我决定不去做这件事”,并不意味着减少了人生的可能,而当一个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做这件事”,从而热烈地执着于一件事时,反而常常会因为力不从心而减少人生的可能性。
2. 关于小红书内容创作与用户心态
“外国人涨粉真容易啊”
“辛苦拍照一年2000粉,hello你好3天5w7”
“真的很不公平,中国人才是这波真正的难民”
“我知道怎么起号,我现在去假扮一个美国人,然后等我粉丝到一定数量,我就开始发摄影作品”
中国文化还没走向世界,充满“美味的热心中国人”已经先斩获了第一批流量密码。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是,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己懂了没有?
我们到底有哪些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放大,真的是666吗?真的是X逼吗?
它们简洁、直白,甚至带有一定情绪宣泄的特点。但终究,这些词只是文化长河中泛起的短暂泡沫,它从口中说出,自然就变成了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们的快传播的便捷,无疑是以牺牲文化的深度和内涵为代价的。
你会发现,那些在小红书能迅速拥有粉丝的外国人,最大的共性,是能让你看清楚“他是谁”。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真的很俗,但不得不承认,它是真的。
重复的内容、形式,从2025年开始都会像消消乐一样自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就像俄罗斯方块里,最后撑满屏幕的,并不是那些与他人严丝合缝的高情商,而是有棱有角的自居一格。
不少美国人,英国很快就会意识到“说1句中文、夸2句中国,骂3句美国”将成为独特的流量密码,他们中会有人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然后把小红书当成自己商业矩阵的一环。但这真的是小红书想要的国际化吗?
最后,如果想做难民生意,最终会有变成难民的风险。
因为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也都只想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