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关键词  红书  哪些  数据分析  链接  搜索  获取  小红  服务 

“保密”知多少~保密常识小问答带你了解保密工作(二)手机的秘密「“保密”知多少~保密常识小问答带你了解保密工作(二)」

   日期:2025-01-14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news/15740.html
核心提示:五、涉密人员 23.哪些人是涉密人员? 涉密人员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即涉密岗位工作的

五、涉密人员

23.哪些人是涉密人员?

涉密人员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即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

24.涉密人员分为哪几类?

涉密人员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25.涉密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涉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忠诚可靠;具备涉密岗位要求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6.涉密人员上岗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由用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依据涉密人员任职条件,进行严格任前审查。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4个学时),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27.在岗人员保密承诺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在岗人员保密承诺书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履行保密义务;不提供虚假个人信息,自愿接受保密审查;不违规记录、存储、复制国家秘密信息,不违规留存涉密载体,不以任何方式泄露所接触和知悉的国家秘密;未经单位审查批准,不擅自发表涉及未公开工作内容的文章、著述;离岗时,自愿接受脱密期管理,签订保密承诺书;清退所保存的全部涉密载体;若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党纪、政纪责任和法律后果。

28.涉密人员离岗、离职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应当及时清退个人持有和使用的涉密载体及涉密信息设备,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脱密期管理等。

29.涉密人员脱密期为多长?

涉密人员脱密期,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重要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一般涉密人员为6个月至1年。对特殊的高知密度人员,可以依法设定超过上述期限的脱密期。

30.涉密人员应当报告哪些重大事项?

涉密人员需报告的重大事项主要有:发生泄密或者造成重大泄密隐患的;发现针对本人渗透、策反行为的;接受境外机构、组织及非亲属人员资助的;与境外人员结婚的;配偶、子女获得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其他可能影响国家秘密安全的个人情况。

31.涉密人员出国(境)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出国(境)应当严格执行出国(境)审批制度。确需携带涉密载体出国(境)的,应当履行审批程序。涉密人员在境外遇到盘问、利诱、胁迫或者其他重大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

32.涉密人员发表文章、著作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人员发表文章、著作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凡涉及本系统、本单位业务工作或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以及拟向境外新闻出版机构提供报道,出版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方面内容的,应当事先经本单位或上级机关、单位审定。向境外投寄稿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六、涉密载体

33.什么是涉密载体?

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纸介质涉密载体是指传统的纸质涉密文件、资料、书刊、图纸等。光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激光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CD、VCD、DVD等各类光盘。电磁介质涉密载体包括电子介质和磁介质两种类型。电子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电子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各类U盘、移动硬盘等。磁介质涉密载体是指利用磁原理写入和读取涉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包括硬盘、软磁盘、磁带等。

34.制作涉密载体应如何管理?

制作涉密载体应当由机关、单位或者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保密审查合格的单位承担;制作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使用电子设备的,应当采取电磁泄漏发射防护等措施;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不需归档的材料要及时销毁。

35.复制涉密载体和摘录、引用、汇编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如何管理?

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的复制、摘录、引用、汇编,应当按照规定报批,不得擅自改变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单位戳记,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绝密级涉密载体,一般不得复制、摘录、引用、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必须征得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单位同意。

36.收发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收发涉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37.传递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传递涉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其他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不得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指派专人传递时,要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设有机要文件交换站的城市,在市内传递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可以通过机要文件交换站进行。

38.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确需在办公场所以外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的,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阅读和使用涉密载体,应当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涉密载体的去向。

39.保存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保存涉密载体应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载和部位,配备必要的保密设施、设备,同时,应定期清査、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离开办公场所,应将涉密载体存放在保密设备中。

40.携带涉密载体外出如何管理?

携带涉密载体外出,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涉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管控之下。参加涉外活动一般不得携带涉密载体,确需携带机密级、秘密级涉密载体的,要经机关、单位负责人批准。

41.维修涉密载体如何管理?

维修涉密载体应由本机关、本单位内部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确需外单位人员维修的,要在本机关、本单位内部进行,并指定专人全程现场监督。确需送外维修的,应送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进行,并在送修前拆除信息存储部件。

42.销毁涉密载体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销毁涉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登记审批手续,并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销毁工作机构或指定的单位销毁。机关、单位送销涉密载体应当分类封装、安全运送,并派专人现场监销。自行销毁少量涉密载体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销毁设备和方法,并达到国家规定的销毁标准。涉密载体销毁的登记、审批记录应当长期保存备查。

七、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

43.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新购置涉密计算机启用前,应进行保密技术检测。涉密计算机应按照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管理,不得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不得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不得擅自卸载、修改安全技术程序和管理程序;不得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44.涉密计算机如何设置口令?

秘密级计算机口令长度应不少于8位,更换周期不超过1个月。机密级计算机口令长度应不少于10位,更换周期不超过1个星期,也可采用IC卡或USB Key与口令(长度不少于4位)相结合的方式。秘密级、机密级计算机的口令设置,应采用多种字符和数字混合编制。绝密级计算机应采用生理特征等强身份鉴别方式,也可采用IC卡或USB Key与口令(长度不少于6位)相结合的方式。

45.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外出应当遵守哪些保密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外出。确需携带外出的,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确保涉密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涉密存储介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下。同时,应采取身份认证、涉密信息加密等保密技术防护措施。

46.涉密计算机改作非涉密计算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涉密计算机改作非涉密计算机使用,应当经过机关、单位批准,并采取拆除信息存储部件(如硬盘、内存)等安全技术处理措施。

47.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严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存储、处理、传输涉密信息。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应采取保密防护措施。

八、网络

48.什么是涉密网络?

涉密网络是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涉密计算机网络,按照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最高密级分为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集中存储、处理工作秘密的网络,参照秘密级网络管理。

49.涉密网络规划建设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网络应当根据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确定密级,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要求,依据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制定分级保护方案,采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密码保护等技术措施。建成后,应当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授权的保密测评机构进行检测评估,并经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以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50.涉密网络运行使用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涉密网络应指定内部人员担任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安全审计员;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统一采购、登记、标识、配备信息设备,并明确使用管理责任人;依据岗位职责严格设定用户权限:严格控制存储介质使用和信息输出;加强对用户操作记录的综合分析,及时发现违规或异常行为;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的数据复制到涉密网络,应采取病毒查杀、单向导入等防护措施。

51.非涉密网络保密管理主要有哪些要求?

非涉密网络严禁存储、处理、传递涉密信息,发现涉密信息应立即删除并及时报告。不得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52.涉密网络与非涉密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得在涉密网络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确需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上的数据复制到涉密网络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使用一次性光盘刻录下载,设置中间机,或者使用经过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信息单向导入设备。

九、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

53.使用普通手机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使用普通手机,不得在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得存储、处理、传输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连接涉密信息系统、涉密信息设备或者涉密载体;不得存储核心涉密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红机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不得在涉密公务活动中开启和使用位置服务功能;在申请手机号码、注册手机邮箱或者开通其他功能时,不得填写禁止公开的涉密单位名称和地址等信息;不得使用未经国家电信管理部门进网许可的手机;不得使用境外机构、境外人员赠送的手机。

54.使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使用普通电话机、传真机不得谈论或传输涉密信息。传真涉密信息,必须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加密传真机。加密传真机只能传输机密级和秘密级信息,绝密级信息应送当地机要部门译发。

55.使用复印机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非涉密复印机不得复印涉密文件、资料。涉密复印机应安放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指定专人管理,不得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连接;启用前应进行保密技术检查检测。

56.使用打印机和扫描仪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非涉密打印机和扫描仪不得打印、扫描涉密文件、资料。涉密打印机和扫描仪不得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连接,与涉密计算机连接不得采用无线方式。涉密文件、资料打印应进行审计记录。涉密文件、资料扫描应履行审批程序。

57.淘汰、报废涉密办公自动化设备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淘汰、报废涉密办公自动化设备应进行清点、登记,经机关、单位的主管领导批准后,送交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涉密载体销毁机构销毁。禁止转送、捐赠他人,更不能当作废品出售或随意丢弃。

十、保密要害部门、部位

58.什么是保密要害部门、部位?

保密要害部门,是指机关、单位日常工作中产生、传递、使用和管理绝密级或较多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的内设机构。保密要害部位,是指机关、单位内部集中制作、存储、保管涉密载体的专门场所。

59.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确定应把握哪些原则和标准?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确定应把握内部确定、分级确认和最小化的原则。保密要害部门应根据其产生、传递、使用和管理国家秘密的密级高低和数量多少确定,保密要害部位应视是否为集中制作、存储、保管涉密载体的专门场所而确定。

60.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确定程序是什么?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直属单位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由各机关、单位确定,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省级机关及直属单位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由各机关、单位确定,报所在省(区、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并报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中央和国家机关下属单位和省级以下机关、单位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报中央和国家机关保密工作机构或省(区、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61.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要求是什么?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严格管理、责任到人、严密防范、确保安全。

62.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办公场所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当确定安全控制区域,根据周边环境特点和工作需要,采取电子监控、防盗报警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确定进入人员范围,安装身份鉴别装置,或采取其他控制人员进入的措施,对进入的工勤人员应严格监督管理。

63.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保密技术防护主要有哪些保密要求?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技术防护设备,对使用的信息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和产品应进行保密技术检查检测。保密要害部门禁止使用普通手机。保密要害部位禁止带入手机,确需将专用手机带入的,应经机关、单位保密委员会(领导小组)批准,并登记备案。未经批准不得带入有录音、录像、拍照、信息存储等功能的设备。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15740.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