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当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技术创新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三大举措引领,六大赛道并进
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顶层蓝图
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提“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经济正发力向“新”而行、以“质”图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项任务之首,并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将新质生产力产业链解构为六大核心细分赛道: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以及其他未来产业(包括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明确要求要“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
锻长补短强动能,多措并举启新程
湖北勾勒新质生产力发展“路线图”
随着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不断出台,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竞相布局,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在此背景下,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重镇与科教高地,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短板
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技术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前端的科技创新力量。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基础研究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直观上表现为产学研用融合深度广度还不够、科技投入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发挥不充分、领军企业和头部企业偏少,根本原因则是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湖北人才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制约了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发展胜势的转化。科技创新不能只关注结什么“果”,更要关注播什么“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前布局高水平原始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夯实底座,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载体,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崛起之星,正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全面布局,深耕细作,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在筑牢产业支撑方面——湖北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推动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重点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算力、存力、运力和绿色电力“四力”倍增,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布局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高端AI芯片提升、量子科技攻关、脑机接口融合、合成生物引领等8大重点工程。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为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湖北率先在全国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和试剂等“卡脖子”技术瓶颈,初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
如今,“湖北科创供应链线上平台”已经向省内17个市州、大湾区及海外拓展延伸。截至目前,平台已吸引50000余家企业入驻,发布需求30000余项,供需对接已完成9000余项。需求找技术,技术找投资,湖北科创供应链如同一座桥梁,促进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正在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此外,湖北还构建了以“湖北-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为主体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力争每年开展15项左右跨学科颠覆性技术研究,每年突破30项左右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全省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湖北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卓越工程师集聚、工匠培育“四大专项”,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扬帆”行动、“楚天英才计划”“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同时,湖北全力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湖北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立项课题50%以上由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纲。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于2024年9月成立了数字人才工作委员会,这是本省首个、全国第三个围绕“数字人才培育与服务”设立的专业性、公益性的第三方机构,旨在推动湖北省数字人才培育与服务,助力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与繁荣。而今,湖北以“楚人爱才”书写“人才兴鄂”,人才释放出的动能,正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凝心聚力谋发展,抢抓机遇谱新篇
出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湖北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工作方法。基于此,全国各地正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竞逐各有特色的“黄金赛道”。浪潮之中,湖北省在深刻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准施策,积极推出了旨在因地制宜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湖北方案”。
政策发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
今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新质生产力18条”),从多个维度详细部署,绘制出湖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湖北又接连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关键问题,激活核心要素,夯实产业支撑,塑造创新生态,围绕“国家所需”贡献“湖北所能”,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塑造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
企业作为创新知识生产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是推动科技创新、整合利用要素资源、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湖北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源头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启动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开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科技企业孵化“沃壤行动”,设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联合商业银行、担保机构提供科技金融产品。2023年,累计向600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近304亿元的资金和贷款,解决企业在创立及运营中的后顾之忧;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位列中部第一;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位列全国第一;科技计划项目中70%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科创企业群体加速壮大,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同时,“新质生产力18条”提出,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中心,深入实施市场化改革示范、法治化建设升级、国际化合作促进等五大行动,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塑造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吸引全球资本与人才汇聚的强大磁场,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效驱动。
“三线并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省正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前者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更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我国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已占到全球比重的35%左右,但我国制造业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端,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体量较大,“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较为突出,亟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否富有成效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决定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终效果。
以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湖北全部工业比重近80%。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坚持每季度分行业召开技改现场会,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截至目前,湖北省在建5G全连接工厂238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2个、省级5G工厂90家;工业企业上云4.8万家,覆盖率达47.8%。
据悉,湖北正大力实施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行动,5年内全省将实施技改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坚定不移地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新兴产业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前沿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今年,湖北“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优势产业有望突破万亿级规模。在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引领下,“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除了3个接近万亿级的产业,还有18个产业超过千亿,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均居全国前列。
“新质生产力18条”提出,要把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与空天技术、生物制造等千亿级核爆点,构建接续有力、相互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梯队,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不断加深,新产品新模式竞相迸发,未来产业孕育发展,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湖北抢先吹响创新发展未来产业的号角,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和未来空间为主攻方向,在我省具有创新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布局实施8大重点工程。《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发展壮大10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吹响了奋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号角。
习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湖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行路有道,东风正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如今,一幅围绕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的新质生产力布局图,正在荆楚大地上徐徐展开。
(撰文 | 熊燕 制图 | 巴蜀文)
-END-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