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告的通常形式是口头传播。然而商业性质和政治竞选的广告已经在庞贝的废墟中有所发现,但还不是最早的。公认的最早的广告应该是在古希腊发现的《寻奴》。
春秋末期孔子的周游列国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个人广告的形式。除了口头广告,中国古代最常出现的是悬挂式广告。北宋时期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写了北宋东京繁华的街市景象,里面的悬挂式广告随处可见。在当时的广告,主要是商品为了突显其品质而制作,以产品及品牌宣传为主。
中国广告虽然起源很早,但直到19世纪末我们的语言文字中还没有出现“广告”一词,古人习惯使用的是“告白”二字,清末的中国商人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依旧叫“买告白”。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那里得到夫人李蕙仙的堂兄资助,于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为旬刊,载有论说、名家著述、杂俎、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广告等,以广民智、振民气为宗旨。
《清议报》的每一细节无不显现着梁启超的改良思想,以及对世界新思潮的关注。梁启超对于报刊广告这一近现代宣传形式的价值有着足够的认识,《清议报》在创刊的第一期尾页就刊登了招揽广告的《告白价目》。1899年4月30日《清议报》出版第十三期,刊末是该报用日文发布的招登广告的稿件,题目为《记事扩张卜广告募集》,并附有广告价目的《广告料》一则。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人在自办的中文报刊上最先使用的“广告”一词。
梁启超及其《清议报》对“广告”的率先使用并非事出偶然,梁启超到日本后,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对他影响很大,《清议报》的创办,更好地实现和传播着他先前提出的报刊要“去塞求通”的观点。梁启超认为,国情的通与塞关乎国家的强与弱,“通”即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广告”一词的导入,正是“通”的具体表现。再有,梁启超在《清议报》上曾专门论说办好报刊的四条原则。其中“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的观念即强调新思想、新知识对读者的重要性,“富”就是“能使人读其报,而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焉”。在国人积淀丰厚的语言文字中,对于新词汇的认定与流行并非易事,将“广告”一词作为新知传播给国人,也反映出梁启超的良苦用心和超前意识。
梁启超的“广告”理念很快影响到国内媒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18日)的上海《申报》,首次在国内报刊使用“广告”一词,刊登的是《商务日报广告》。此后,传统的“告白”与现代的“广告”并行使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成立农工商部,农工商部随即创办了商业刊物——《商务官报》,同年第二期所载的《美国商用输出入通法》一文中,作者谈到如何向国外推销货物时写到:“一曰储养巡游外国卖货之人……二曰多设广告之法,使店与货物之名得闻于外国也。”这是目前所见中国官办报刊最早使用“广告”一词的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政治官报章程》创刊,“广告”一词也很快出现在该刊中,“广告”相继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