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87hev

https://sicmodule.kub2b.com/com87hev/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如何消除“滞后效应”带来的问题?你可以尝试用这3种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如何消除“滞后效应”带来的问题?你可以尝试用这3种思维方式

“我已经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无论是在工作或是在学习中,相信绝大多数朋友曾经或现在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对于所有人而言,付出努力就应该得到收获。按照这个道理,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应该有所收获。

“努力就有收获”,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大多数人在理解这个道理时,却遗漏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努力”与“收获”之间,存在“滞后效应”

那么,什么是“滞后效应”呢?简单说来,就是“行动”与“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即时发生的,这两者之间会有延时,而这就是滞后效应。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在洗澡时遇到过“调水温”的问题。

当你刚开始打开热水,准备洗澡时,发现水温过高。于是你马上下意识的将水温调低,但由于“调低水温”“水温变低”这个过程中存在滞后效应,水温并没有如你所愿立刻下降,因此你只好继续调低水温。

终于,“最开始”调低水温的动作发挥了作用,水的温度达到了你满意的状态,于是你觉得终于可以正常洗澡了。

可是没过几秒钟,水温又迅速下降到了过低的状态,这是因为你第二次调低水温的动作发挥作用了。于是,你只好再次调高水温,并且陷入了和上一个阶段相同的死循环之中,连续调高水温之后,水的温度又过高了···过了好一会儿,你才终于将水温调好。

同样的,个人的发展与成长,也受到滞后效应的影响。比如在工作中,你的努力,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够变成你的能力;而你的能力,又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够做出相应的成绩。

所以你看,滞后效应的影响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天生拥有即时满足的冲动。我们希望自己的所有行动都立刻得到回应;所以的努力都能够立刻得到回报。

可现实是,由于滞后效应的存在,我们的上述愿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幸运的是,世界上的那些高手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已经帮助我们找出了答案。掌握以下这三种思维方式,“滞后效应”将不再是你的敌人,而是成为你的朋友。

1、“延迟满足思维”

作为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创始人,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已经成为了另外腾讯最为头疼的竞争对手,他也成为了另腾讯最为“惧怕”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80后”,年纪轻轻的张一鸣,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因为在面对滞后效应时,张一鸣给出了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选择。

面对滞后效应,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即时满足”,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立刻带来结果和收获。

而张一鸣则不同,他完全站在了“即时满足”的对立面,他所推崇的思想,是“延迟满足思维”,始终将焦点放眼未来,而不是即时行乐。

翻开张一鸣的履历,大学毕业之后,他加入了旅游搜索网站讯,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高级经理;不到两年就成为了公司的高管。而这段快速成长的经历为张一鸣后来加入微软,进而独自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张一鸣在毕业后能够加入酷讯这家当时的初创公司,真是运气好,因为只有初创公司才能够给一个新人这样快速成长的发展空间。

也有人说,张一鸣之所以在毕业后的前两年飞速成长,得益于他自己的极度努力。

当然,以上这些观点都没有错,但也许并不是真正核心的原因。而在我看来,张一鸣之所以能够在毕业后的两年快速成长,核心的原因是他的“延迟满足思维”

事实上在当时,大多数计算机系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梦想都是能够加入像微软、IBM、雅虎这样巨头公司。而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这些公司的工资要比其它的公司高出不少,这样能够让他们获得“即时满足”。

但张一鸣的选择却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完全有能力加入“大公司”的他,主动选择加入了酷讯这样一家“小公司”。

在张一鸣看来,短期薪酬的差别并不重要,毕业之初每月多几千块钱,也不能帮助你在大城市买得起房。与其将焦点放在这几千块钱上,不如花时间思考下,怎样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那么,加入“大公司”或“小公司”,哪种选择能够让自己的成长更大呢?答案无疑是后者。而加入小公司的代价,只不过是每月工资少几千块钱,但换来的,却是大公司所无法提供的,巨大的成长空间。

“延迟满足思维”,帮助张一鸣主动舍弃当下的利益,能够始终将目光聚焦长远。

2、“追求过程思维”

2020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10年”。而“股神”巴菲特也即将迎来他的90岁生日。

谈到巴菲特,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将他与“钱”挂上钩。身为世界超级富豪的他,个人财富长期高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五。

因此,大多数人总是会将焦点放在“巴菲特很有钱”这个结果上,希望能够从巴菲特这里学到赚钱的秘诀。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也许就错误的理解了巴菲特。因为他眼中,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其中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的“追求过程思维”,帮助他成为了当代的股神。

在一般人眼中,一个投资者每天的工作,当然应该是研究公司的财报,分析市场的基本面,精选个股进行投资等等。

但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会投资的人,巴菲特的一天却和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者大不相同。他每天会花费超过6个小时的时间读书,按照他自己的话讲,“我平均每天会花费80%的时间进行阅读”。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和思考上。

巴菲特曾说:“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的确,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即使能够被复制,恐怕不少人也不愿意走巴菲特的这条成功之路。而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太慢了”

事实上,虽然巴菲特是全球最有钱的人之一,但是他超过99%的财富都是在他65岁之后赚到的,也就是说,他人生前65岁赚到的钱,还不到他现在总财富的1%!

因此巴菲特也坦言:“人们之所以挣不到钱,是因为不愿意慢慢挣钱”。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忍受“慢慢挣钱的痛苦”,是因为他关注的,不是赚钱本身,而是赚钱过程中的快乐。

在巴菲特看来,学习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钱不过只是他能力和认知提高之后所得到的副产品,始终将关注焦点放在成长上,赚钱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3、“长线思维”

2015年,早在1994年便成立的电商巨头亚马逊,迎来了自公司成立以来的季度首次盈利。

是亚马逊没有盈利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亚马逊之所以不盈利,是它将大多数赚到的钱,都用于扩张新业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其创始人贝佐斯的“长线思维”。

1994年-1997年,亚马逊是一家网上购物书店,和今天的当当网类似;从1997年开始,亚马逊开始逐渐蜕变为一家网上综合性的购物商店;2005年,亚马逊推出了相对用户超值的prime会员服务;2007年,亚马逊开始再度向云计算转型,现在其云计算业务AWS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而在2016年,亚马逊则宣布向人工智能进军。

同时,亚马逊除了在发展新业务上不吝于砸钱,在深挖自己的护城河上,也从不吝惜金钱。

2005年,亚马逊的网上购物业务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同时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但在这种情况下,贝佐斯却不顾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力排众议推出了“prime会员”这个“亏本”的业务。每年仅需99美元,不仅享受运费全免,还能够在很多产品上得到优惠。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贝佐斯的确是亏钱的,因为亚马逊在项目本身上,不仅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还一直在亏钱。

但是从长远来看,亚马逊其实是大赚特赚。因为人类都有爱占便宜的心理,既然买了会员,如果不尽可能的多买些商品,并以此享受免费的配送服务,那么岂不是亏了?

因此,由于会员客户的大买特买,事实上客户多买的商品帮助亚马逊所赚得的利润,已经远比Prime会员项目亏的钱要多得多。

此外,prime会员降低了亚马逊产品的价格,进一步提高了其它电商的准入门槛,使得亚马逊在接下来的10多年时间继续在全球电商市场所向披靡。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贝佐斯在亚马逊的经营之道,那就是“一切都将围绕长远价值展开”

贝佐斯曾说:“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始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未来,把时间当做朋友,成功自然会纷至沓来。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人们往往高估了一年所能取得的成绩,而大大低估了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绩”

在我看来,人们出现这样的低估,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滞后效应”的存在。

由于滞后效应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我们的付出始终会小于得到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付出终将会如数返还,再加上复利的增益,收获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你看,践行“延迟满足思维”、“过程思维”和“长线思维”,滞后效应将从阻力变成你成功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