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月薪一万,“羽绒服自由”有多难?
北京西城区某大街的早上,短短200米走来6个“大鹅”。零下20度的寒风里,这只被无情diss了好几年的鹅终于迎来了翻身。
仅10-11月一个月的销量就超过了2019年全年!根据央视财经数据,2020年我国羽绒服销量增加13%,羽绒服市场规模达1382亿元。
需求增加,价格也跟着暴涨。含绒量90%的白鸭绒半年时间就上涨了61%——5月初,价格还是每吨18万元,10月下旬就涨到了每吨29万元。羽绒服的市场均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2020年已经突破1400元,质量上乘的可达5000-10000元,真·钱包焚烧炉。
一边嫌“太贵”,一边买得“爽”。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逐渐成为中高端羽绒服的消费主力军,不买件2000块钱的羽绒服,都没法安心过冬。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钱”?
01
月薪一万,买不起羽绒服
时间倒退五年,羽绒服在多数非极寒地区人们的眼中,还是个非必要存在,一件羊绒大衣/羊羔毛外套足够过冬。不少人调侃,花高价买羽绒服就是智商税,599的优衣库羽绒服它不香吗?
一夜之间,呼啸的北风伴随降温给了穿优衣库的人一记闪亮的耳光,大自然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我们——不保暖的羽绒服,都是耍流氓。
曾经,优衣库依靠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出主打时髦轻薄的“轻羽绒”,一度成为羽绒服潮流引领。
在优衣库看来,城市白领的羽绒服应该是一件能够填补踏出车门和走进温暖办公楼之间短暂间隙的外衣,它只需要轻薄、舒适就好,甚至可以直接折叠进口袋里。
如今的羽绒服鄙视链已经不是“大鹅”独占鳌头,转而成了
始祖鸟
∨
土拨鼠、小剪刀
∨
蒙口、加拿大鹅
∨
北面、迪桑特
∨
波司登
∨
斐乐、Newbalance
∨
阿迪、耐克
∨
优衣库
加拿大鹅、蒙口,曾经的“羽王”和“羽皇”已经沦落到第三梯队,并不是价格便宜了,而是一穿出去就被认为是“假货”和“跟风狗”。
如果一位爸爸在冬天穿着12000元的始祖鸟羽绒服,提着茅台跟朋友叙旧,无意说出,“衣服和酒都是女儿给买的”,一看就是老凡尔赛。
从价格来看,始祖鸟的价位比加拿大鹅略贵一些,但它的配置和设计,更吸引中产买账。
相比之下,同为户外基因的北面走的是“土嗨风”。
有网友表示,“没攒下加拿大鹅的钱就算了,眼看着连波司登都要穿不起,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02
羽绒服真是越贵越暖和?
如今的羽绒服市场,已经全面奢化,2000+的价位对于本不富裕的打工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少人质疑,羽绒服真是越贵越暖和?
是的。
排除始祖鸟、蒙口等奢侈品定位的羽绒服,价格在5000元以下的羽绒服基本是一分钱一分货。
影响羽绒服保暖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充绒量、含绒量、羽绒蓬松度、面料和做工等因素,这些材料的价格都是实打实的。
就拿蓬松度来说,它代表羽绒的质,羽绒的蓬松度越高,保暖性越强。通常来说,鹅绒的蓬松度好于鸭绒,因此,鹅绒的羽绒服卖得价格高。
但值得一提的是,蓬松度受羽绒的生产环节等多项因素影响,对羽绒服的保暖度影响有限,即便是700以上的蓬松度,如果充绒量只有100g,也没多暖和。市面上很多品牌卖力吆喝蓬松度,对充绒量只字不提的,只能呵呵。
第三,也是决定羽绒服是否保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充绒量。充绒量指的是羽绒服中填充的全部羽绒的重量,在标签上通常用“克”来表示,充绒量越高,越保暖。有业内人士坦言,充绒量是羽绒服生产厂家的良心。
如果是南方只要保暖不要抗寒的天气,充绒量130g+的羽绒服即可过冬,但对于北方有更高抗寒需求的环境来说,充绒量200g以上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优衣库轻型短款羽绒服为例,含绒量90%,充绒量却只有95g,售价599元;波司登极寒系列短款羽绒服,含绒量90%,充绒量203g,售价1699元;迪桑特短款羽绒服,含绒量90%,充绒量234g,售价2390元,是不是一分钱一分货?
03
谁在改写羽绒服?
受加拿大鹅启发,近些年,羽绒服品牌都喜欢打着“南北极科考”的幌子为自己的专业性背书。
但加拿大鹅的入侵无疑已经引领羽绒服价格集体飙升。
以波司登为例,2018年,羽绒服的平均售价在700-800元之间;2019年,达到1100-1200元;2020年,平均价位在1500元左右;波司登首席财务官表示,未来两三年波司登的平均价位将达1800-2000元。
在营销界,有个名词叫做“锚定效应”,意思是人们判断一件商品的价值时,需要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作为参照,来判断商品值不值这个价钱。
加拿大鹅在人们的认知里抛下了“高价羽绒服”的锚,各品牌摸着“鹅”过河也就有了底气。
然而即便价格卖得贵了,依然有商家存在不合规问题。
2020年11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工商及质监局)于2011年至2020年关于羽绒服产品的抽检情况。
抽检结果显示,即便是波司登这样的大品牌,被检出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含绒量、绒子含量。
就算是已经封神的加拿大鹅,在业界也存在着“过度包装”、“叫鹅填鸭绒”、“不公布充绒量”等质疑。
消费者可以为“品质”买单,但价格上去了还“缺斤少两”实在是不讲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