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湾区介绍纽约湾区是由31个县市组成的,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2000万人。
其中包括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等中心城市以及一些次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带。
凭借着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纽约湾区集聚了美国7%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9%的生产总值,并拥有58所世界著名大学、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机构。
其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成为世界金融核心枢纽和国际商业中心,被公认为全球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湾区。
纽约湾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纽约市政局通过城市工业园区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向型服务业等战略,及时对三次产业比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使得纽约市较早转向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兴的国际金融贸易大都市和崛起的全球金融中心,继而推动形成以纽约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圈。
从早期港口经济起步,到成为全美工业制造中心,再到目前的全球金融及创新中心,纽约湾区呈现出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阶段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纽约湾区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大量流入,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
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后,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为纽约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中,拥有世界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纽约港发挥了关键作用。
港口群的兴起催生了港口城市群,推动纽约成为并一直保持全美第一大港口城市,也促进了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等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
通过200多条水运航线,以及稠密的铁路网,公路网通腹地扩大至美国东西部,使港口货运总量超过___西洋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0%,由此带动湾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心城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阶段。
纽约市不断地推进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同时,纽约市的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纽约市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领导者。
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纽约湾区发展进入了创新经济阶段。
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在纽约市和周边地区涌现,成为纽约湾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此外,___也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纽约湾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湾区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金融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代表。
在这个过程中,纽约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占GDP 的比例不断上升,商务服务业的产值结构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纽约还保持着美国第一大港口城市的地位,曼哈顿CBD的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之一。
纽约的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2万人,占纽约总就业人口量的24.7%。
此外,纽约还集聚了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219家银行总部等。
与此同时,湾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也继续向好。
波士顿开始转型,将计算机制造等单一产业转向电子通信、软件等行业,生物技术也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
新泽西的制药业、康州的机械制造等产业也实现了产业转型和持续繁荣。
过去20年,湾区的居民和就业岗位数目都得到了显著增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为数百万人提供了便利的工作岗位。
此外,湾区的犯罪率也急剧下降,成为全美最安全的区域之一。
纽约湾区的产业和空间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也在湾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而在空间形态上,纽约的CBD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这为纽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健的基础。
与此同时,湾区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纽约湾区以其较强的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的格局而著称。
纽约市是全美乃至全球经济的中心,其发达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专业服务部门使其成为全国和全球的经济管理和服务中心。
周边城市与纽约市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地域分工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种分工布局促进了湾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纽约湾区的产业形态以金融商务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为核心动力,各大城市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格局。
湾区高度集聚了金融、信息、艺术娱乐、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___和___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之一,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长期稳居第一。
此外,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1/3以上的总部设在纽约湾区。
湾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纽约市以其科技、资本和产业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先导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扩散机制的发挥,既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地位,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周边中小城市、城镇高度集聚了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后转移出的产业,例如,纽约制造业转移至费城,助其成为美国东海岸的炼油中心及钢铁、造船和重化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群部分转移至波士顿,助其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
纽约湾区的持续发展和保障,依靠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链。
各城市的不同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产业功能,推动湾区内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强互补的格局。
制造业在中小城市、城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中小城市的支柱产业,促进了湾区产业结构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纽约湾区最大的成功在于,许多大企业不会单独在某个地点选址,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决定,在湾区多个地点选址。
未来,纽约湾区可凭借健全的金融体系,以金融、航运、商务等产业为主导,依托极强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及先进技术,仍能继续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全球航运中心、商业中心、总部基地以及美国重要制造业中心地位,对全球的财经政策、资本资源流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纽约湾区以纽约市为首位中心城市,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等为次中心城市,形成首位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的扩散式格局。
市场力量和城市分工意识促进部分产业实现规模集聚效益后,迅速向中心以外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实现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错位发展。
湾区内不同城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承担不同的功能分工,共同形成集聚优势。
湾区内各中心城市分工则协作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其他县、市、镇经济发展路径则视与中心城市关联度而定,最终形成不同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布局。
各个城市都在产业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水平和垂直分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
例如,纽约市承担了全美金融和商贸中心的职能,同时也是国际重要的政治中心。
波士顿原本以纺织、造船等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但现在已成为全美最负盛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和高等教育名城,在波士顿128号公路周边形成了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走廊”。
费城不仅是纽约都市圈的主要港口之一和重要的铁路枢纽,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炼油和钢铁中心、造船基地。
___是美国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还是国防工业重镇,重要的工业部门包括钢铁、造船和有色冶金。
因为紧邻华盛顿特区,___的摩分享了很多联邦开支和政府采购合同。
___是世界少有的仅以政府职能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总部经济优势突出,聚集了一批全球组织,如__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___等。
虽然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占优势的产业部门,但是它们的功能都离不开___的辐射作用。
就像东京湾区一样,每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相对单一,但从湾区整体上看,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
以纽约为核心,工业带、交通带、城市带融为一体,从而构筑湾区整体功能的多元互补格局。
湾区内拥有约翰·肯尼迪机场、纽瓦克机场、拉瓜迪亚机场等国际机场,以及若干个中小型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
201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37亿次,人均出行量遥居全球前列。
此外,湾区内还形成了运输效率极高的港口群,其中纽约港、费城港、巴尔的摩港等港口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纽约港作为美国东部最大的商港,重点发展比较高端的远洋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海运;巴尔的摩港则为矿石、煤和谷物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的转运港;波士顿港则是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并有渔港性质。
港口的合理分工推动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
此外,湾区内的陆路交通也十分发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地铁等,形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布局。
下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益在市场机制调节主导下,纽约湾区产业集聚和扩散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
市场机制促进了发展要素自由流动,使得各城市之间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湾区的经济效益。
二、交通网络促进湾区经济发展纽约湾区以发达的公路交通系统和立体复合式交通网络著称于世,这些交通网络促进了湾区内要素的轴向集聚和扩散,引导了湾区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
此外,航空运输也支撑了湾区内外的客运交通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城市功能定位避免恶性竞争纽约湾区内各大城市根据自身特点,谋求与纽约的错位发展路径,力求差异化发展。
通过良好的城市功能定位,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了湾区资源整体上的合理有效配置。
此外,纽约作为金融中心地位,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形成整体上互补发展态势。
四、国际资本流入改善基础设施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有力地改善了湾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不断创新的产业链成为湾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了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湾区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先进技术,并通过合理的区域分工、市场重新组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市场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从而有效调节区域内资源的配置,加强城市产业间的互补性,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城市间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顺畅进行,促使湾区内部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提高整体发展效率。
各城市在产业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水平和垂直分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将这些产业相互叠加、紧密联系,逐渐发展成为不同的主导产业集群,高效推动了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纽约湾区形成和发展历史中,首先产生了基于区域利益协调的大都市区管理模式,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商、合作最大程度地动员资源,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不足。
由“第三部门”主导的跨区域的统筹协调规划起到重要作用,___(RPA)编制了四次区域发展规划,在区域规划政策领域对跨政府和跨行政边界的合作进行了积极探索,突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等三方合作机制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成为一个由第三部门组织制定和推进区域规划的成功案例。
RPA致力于“中心城市-周边城市”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对空间资源的优化利用做出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