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谈 | 孙昌璞:践行科学精神,促进JRSE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服役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多,系统可靠性已成为衡量系统性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服役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多,系统可靠性已成为衡量系统性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如何提升系统可靠性已然成为每个可靠性领域专家、学者的初心使命和不懈追求。为此,Journal of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JRSE”)编辑部特别策划了《专家访谈》栏目,旨在邀请可靠性领域权威专家,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共同探讨可靠性领域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助力人才成长、涵养学术生态。11月16日,JRSE编辑部拜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JRSE主编孙昌璞,围绕“可靠性及量子系统可靠性”、“JRSE的创新发展”、“科学家精神与科研道德”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孙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剖析了可靠性领域学科前沿,展望了JRSE期刊的发展方向,诠释了科学精神的实践内涵,希望对可靠性领域的青年学者们有所启迪,同时为JRSE期刊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专家意见。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孙院士对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可靠性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近年来孙院士研究领域从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数学物理拓展到复杂系统的统计热力学、能源物理学和长贮装备系统的可靠性理论。
问题一:什么是“可靠性”、以及“量子系统可靠性”?
孙昌璞院士:可靠性是指器件或装备在其服役过程中,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维持功能的特性。对于这一特性,经典系统和量子系统有着显著的不同。在经典系统中,设备是否可靠通常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要么是可靠的,要么是不可靠的,在概率的意义下符合“非黑即白”的原则。而在量子力学中,可靠性则是通过量子系统的状态来描述的。量子系统并不像经典系统那样非黑即白,而是可以存在可靠状态与不可靠状态的叠加,具体的状态取决于量子相干的特性及其探测。
量子相干叠加是指量子系统以概率幅(波函数)的方式存在于多个状态之一,这种特性使得量子系统的可靠性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概率性。因此,如何将这种量子相干叠加的特性融入到传统的可靠性描述框架中,是当前量子可靠性研究中的一大科学挑战。我们目前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初步的工作,但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待最后攻克的难题。研究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变得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量子科技正在快速发展,许多量子器件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装备中,甚至出现了全功能的量子系统,比如量子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地描述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如何维持功能的稳定性,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总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描述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已成为量子科技应用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涉及如何确保量子器件和系统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对量子科技本身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15027818708996"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9xR6ltxIOPZyr6qsxa1wsPGPVMF1Ws7znADXnXK3k5TG7vR5Htzic2Q%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15027818708996">rame>问题二:量子系统可靠性在量子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什么?
孙昌璞院士:量子可靠性的研究具有双重重要性。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提升未来量子装置的可靠性,确保这些基于量子技术的装备能够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量子可靠性的研究也反过来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量子科技的应用,也为量子物理学本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因此,量子可靠性的研究对量子科技和量子物理学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16334780383232"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5DoYeSyicoDyjRUuc9n8lVqEeMIWozCDibNrQqYIHHC3iaRNFP6zunU8w%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16334780383232">rame>问题三:量子系统可靠性面临哪些挑战性难题亟待攻关?量子相干器件在长期稳定运行过程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解决?
孙昌璞院士:对于量子系统或量子装置的基本性质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清楚在这一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以量子计算为例,量子计算的核心在于利用量子比特(quantum bit)进行计算。量子比特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它具备量子相干性,这一特性使得量子计算能够实现量子并行,从而极大地提升计算能力,至少在解决特定问题方面远远超出经典计算机的能力范围。
然而,量子相干性虽然是量子计算的关键特性,但它又非常脆弱。在量子计算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量子相干性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维持。任何外部干扰或环境因素都会导致量子相干性的消失,从而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量子相干性既是一项巨大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它在量子计算中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量子计算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地利用量子比特的量子相干性,并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化其优势,同时平衡并克服相干性的脆弱性,是量子可靠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量子相干性、量子计算的高效性和量子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成为量子信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17694758502406"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R6T7upl3RWWBbciceibxjrKq0OSia0Aay44NfkjUr7SZhAhGMm36okdiag%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17694758502406">rame>问题四:您带领的团队在量子可靠性领域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孙昌璞院士:我们在量子可靠性研究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去年,我们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这本物理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并自洽地定义了“量子可靠性”这一概念。通过这项工作,我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现有的装备上,而是将其应用于量子计算系统。
在量子计算中,逻辑比特是基础,而这些逻辑比特通常是由大量的物理比特组成的。每个物理比特的不可靠性会对逻辑比特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低于一定阈值时非常明显。如果物理比特的可靠性低于某个阈值,逻辑比特的相干性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迅速消失。而当物理比特的可靠性超过阈值时,多个物理比特才能共同作用,维持逻辑比特的稳定性。实际上,这也是当前量子计算中存在的一大挑战。很多关于量子计算的宣传更多的是集中在“多少个”物理“比特”上,而较少关注逻辑比特的可靠性问题。直到去年,大家才在实验上发现,当物理比特的可靠性超过某个临界阈值时,逻辑比特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我们的方法为衡量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的可靠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旨在为量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设定一个科学的标准。我们的目标是为量子技术应用提供一个判断标准,甚至是物理的极限。例如,如果有人声称某个量子设备比经典设备具有更高的性能,我们可以通过量子可靠性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声明。如果我们构建了一个多量子比特系统,并发现其可靠性不好,那么这个系统就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因此不能使用。最近,我们还开始研究量子传感器的可靠性。我们希望为量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一个科学标准,为量子器件的性能评估提供量化依据。通过量子可靠性的标准,未来我们将能够回答“量子系统比经典系统更好”的问题,并且从原理出发在实际应用中确定量子设备的适用性。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22514617761803"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54R4zL8FC53LYyPibQgEjic54uGP1GAqrPWaeGwHzjyGORuoHI4XveYg%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22514617761803">rame>孙昌璞院士:我认为,量子可靠性的研究和发展首先需要与量子技术紧密结合。大家都知道,从量子保密通讯到量子计算机,这是一个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发现改进和调整研究的方向,并通过这些改进推动量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23503382822914"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5qNMkZxIsOV9TyVwVkdzmucnZjaGo9MdicAqroblq7h9f081b3PG13w%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23503382822914">rame>问题六:您认为期刊在推动可靠性科学理论发展以及可靠性工程应用创新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
孙昌璞院士: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期刊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上,二十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科学期刊来自英国,因为当时英国在科学和工业发展方面处于全球前沿。到了20世纪初,德国开始崭露头角,德国的期刊也成为世界的重要期刊。二战之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逐渐转向美国。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学术期刊也应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整体发展相匹配,成为能够反映国家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时期,许多可靠性领域的研究与国家战略装备息息相关,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期刊,与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和交流。科学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走向全人类,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不断发展,并将全球的成果反哺到我们的应用中。因此,学术期刊不仅是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与世界同行的重要桥梁。科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小区域,只有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发展。
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24342730031108"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rDYlQdjUmpdOPJg5HsuXQ2lTwylLT5ouYaPxnibibHjxzmXkicJT5sPag%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24342730031108">rame>孙昌璞院士: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已经讨论过多次了。在评价一个期刊的发展时,很多人倾向于关注它的引用影响因子等指标,但影响因子只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并非绝对标准。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引用情况本身就有差异。以数学物理和理论物理等领域为例,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未必很高,像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通常不会太高。因此,我们认为,期刊的发展应该关注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
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但如果过度炒作影响因子,可能会导致误导公众,会给人一种“遥遥领先”的假象和误解,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反映科学研究的内在价值。一个期刊如何真正展现其影响力呢?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例子。例如,日本有一本理论物理期刊《Progress in Theoretical Physics》,尽管它的影响因子很多时间只有零点几,但却是理论物理领域的重要期刊,许多早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发表在这本期刊上。这表明,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水平的一个平均指标,但并不能代表顶级学术水平的全面体现。因此,我认为目前过于注重影响因子和发表数量的做法都不科学,期刊的发展应该回归其学术本质。期刊的初心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通过严格的评审机制,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章,推动领域的发展。那么,如何定义一篇具有真正影响力的文章呢?我们可以简单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是否会影响中国或国际领域的发展?如果一篇文章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在某个小领域内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么它就是一篇好文章。我们希望我们的期刊未来能够发表出这样的文章,真正反映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27678661558276"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1cuooeD8ZM34hyNSTwmU1vONpWJNZPejA25Kbc1WEoA2FDv9W37rzg%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27678661558276">rame>问题八:如何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孙昌璞院士:在期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只有当一个期刊拥有良好的信誉时,才能吸引高质量的投稿;而信誉的建立往往需要通过高水平的文章来实现。然而,什么才是“好的信誉”呢?在不同的阶段,外部因素,例如影响因子,可能会成为衡量期刊信誉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新兴期刊而言,初期很难达到高影响因子,因此我们更应优先组织和发表前沿领域高质量的文章,从而为期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并逐步在学术界赢得口碑。
以物理学期刊为例,尽管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很高,但大家普遍认为最具口碑的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及其系列期刊。尽管《Physical Review E》(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领域的重要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有2点多,但它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最具价值的期刊之一。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影响因子虽然为7-8,但依然被广泛引用,体现了口碑效应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将我们的期刊打造成在科学家心中具有口碑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而不是单纯追求影响因子的数字。这种口碑式的影响力是期刊真正能在学术界产生长远影响的关键。我希望JRSE期刊,能够学习并借鉴这些经验,而不被当前复杂的外部评价体系所影响。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技术手段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例如,吸引更多年轻人投稿是我们的重点之一。年轻科研人员往往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而如果国家的评价体系不发生改变,我们首先需要将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到一个合理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研究人员。然而,我更希望国内的科研界不单纯通过期刊“高级”来评价文章的好坏。高质量的文章可以在任何期刊上发表,发表期刊的影响力并不是唯一标准。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作为期刊的管理者,我们仍希望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但绝不会刻意追求影响因子——“不唯”影响因子。我也希望科技界的同行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支持我们共同推动期刊的发展,为我国可靠性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30304933167108"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bDzROPRYrcmO5JLpIsKt0EsibDTEdb4MxNHA7R1AnxWHgic9QhibJAmxg%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30304933167108">rame>问题九: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以及如何在科研工作中践行科学家精神?
孙昌璞院士:对于我而言,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始终追求和坚持科学真理。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我个人,而是对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历史和人类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所凝聚的共识——不说假话,勇于面对事实,坚持科学的真理。
我所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着追求科学精神的传统。如果了解我们的历史,大家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精神。举一个例子,当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宣队派人来管理我们的科研人员,我们有一个实验因为技术问题出现了故障。那时,一些人怀疑是破坏活动,甚至把我们实验组的前辈们带去“学习班”,让他们交代是否存在破坏行为。大家都知道,当时氢弹成功的于敏先生并没有被“带走”,而是“请他”参与讨论。在这样的压力下,尽管形势非常紧张,于先生坚持说那是技术问题,而不是破坏行为。当时,很多人面临生命危险,但于先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说出真相。他坚信,如果说了假话,不仅对不起科学真理,更对不起历史的审视。于先生的这种坚守,不仅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也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力量。这是一种真实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也让我们更加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若不坚持科学精神,单纯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就无法真正判断一个问题的本质。在我们的院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彭桓武先生的故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当年,彭先生有一篇文章中存在一个问题,我在做相同方向研究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我正在美国跟随杨振宁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我跟杨先生提到我发现了彭先生文章中的问题,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资格指出这一点。我问杨先生,是否可以直接联系彭先生。杨先生告诉我,彭先生是非常直率的人,我可以放心写信给他。于是,我就给彭先生写了信,提出了我的疑问。彭先生收到了我的信后,非常认真地对待了这个问题。他不仅对我的指正表示感谢,承认了文章中的问题。彭先生就记住了这个事情,记住了给他写信的是一个“东北人”。因为我在信中提到了我是从长春来的,彭先生也是出生在长春。过了一段时间,彭先生就把我找到了他所在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作了学术报告。后来彭先生给我留下了一张纸条。他说:“当年我在那篇文章中确实有责任,审稿人也有责任。今后我在量子力学方面的文章,你可以帮我把关。”这种勇于认错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让我深受感动。真正的伟大科学家是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为其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不仅仅是追求正确,而且还能在错误面前保持谦逊,勇于改正。
我们所在的时代和历史阶段,正是有这样坚持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们,才使得我们在核武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科学精神和坚守原则的科学家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也希望我们的期刊能够体现这种科学精神,做到学术民主,不论是对待学术研究还是科学,我们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因权威的身份或外界的压力而改变。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30635159257092"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AQdq1icgbO02FvHZianBrAH5Tc25yZ2apYNEPWyefJeNrWpQHhkaibAyw%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30635159257092">rame>问题十:JRSE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做好科研诚信建设?
孙昌璞院士: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与科学精神是密切相连的,科学道德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更是科学研究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而科学道德的底线,往往是不可逾越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执行这一底线,尤其是在面对创新性研究成果时,常常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往往源于创新本身的特性。许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那些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现,可能会颠覆人们原有的世界观和思维框架。当我们处于原有的认知和评判标准中时,可能会觉得这些成果过于激进,甚至不合常规。因此,评审者或学术界可能会出于保护传统理论的立场,过度阻止这些创新成果的发表。这种情形下,有可能错误地否定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进而扼杀了创新。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些创新给予过度宽容,允许其仅因为其“创新”而发布,那么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成熟或未经过验证的研究得以公开,造成学术误导。因此,如何在创新与科学严谨之间找到平衡,便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依赖于编委的学术水平,更依赖于编委和审稿人坚守的学术精神。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逻辑和评审程序,才能确保创新与严谨之间的合理平衡。因此,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创新性工作时,如何在维持学术标准的同时,又不扼杀创新性研究的发表,始终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从投稿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创新性的工作往往很难发表,而那些跟随当前研究潮流的文章却更容易得到通过。这也是学术界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因此,我们的期刊在面对这一现象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包容性。我们不仅要发表一些符合当下学术趋势的研究成果,也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了确保我们期刊能在发表工作中把握住学术底线,我们需要依赖于科学本身的逻辑,同时依赖于编委会成员对科学精神的坚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担当,敢于接受并发表那些可能突破现有认知框架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不能因循守旧,限制创新的表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张力并加以平衡,是我们期刊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我们这本偏向工程领域的期刊而言,我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但我也希望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如何将期刊办得更好,既能反映科学前沿,又能体现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2" data-mpvid="wxv_3749933434303643655"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lWboTTl9nOEsUcam9BANZW22uS1LcyAiclZR7LuOSJKqJCELCVDcqqwaibibLe5lFUukuGM8iatgNW0SaI8R6sVzQw%2F0%3Fwx_fmt%3Djpeg"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1920" style="border-radius: 4px;" data-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749933434303643655">rame>《可靠性科学与工程学报(英文)》(Journal of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JRSE”)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牵头发起,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化英文期刊。秉承“科学家办刊”、“国际化办刊”、“办世界一流期刊”的宗旨,致力于发表与工程装备系统、电子信息系统、量子系统、智能系统、生命系统及新兴系统等复杂系统可靠性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可靠性理论与方法、退化机理与失效物理、可靠性试验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可靠性工程应用、可靠性共性支撑技术与新兴技术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特刊征稿:“Special Issue on System Reliability and Safety in Varying and Extreme Environments”,多变及极端环境下的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2024年11月15日~2025年5月31日)期刊主页:https://iopscience.iop.org/jrse投稿网址:https://mc04.manuscriptcentral.com/jrse-isecaep- 增值服务。JRSE为作者提供Google Adwords等增值服务,增加文章在相关平台被快速阅读的机会。
- 审稿周期快,出版速度快。JRSE审稿周期将控制在36天以内,采用连续出版的方式,确保文章在被接收48小时内以Accepted Manuscript上线,同时获得DOI号,实现立即被引用。
- 宣传渠道广。JRSE将借助微信公众号、Twitter、Facebook以及IOP的Physics World平台实现对优秀论文的宣传;JRSE还将为论文提供个性化宣传推广。
- 强大的编委会阵容。本刊编委会成员达100余人,涵盖了可靠性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编委会成员国际分布广,目前编委会成员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
欢迎可靠性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赐稿,加入JRSE发展之中,共同助力可靠性领域创新发展!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tnews/3034.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