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被亲生父亲意外刺死,生前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啊。”
好好学习
ink="compAttr.link || comp.link" data-darkmode-bgcolor-164751390189010="rgb(25, 25, 25)" data-darkmode-original-bgcolor-164751390189010="#fff|rgb(255, 255, 255)" style="margin-bottom: 0em;outline: 0px;max-width: 100%;color: rgb(34, 34, 34);letter-spacing: 0.544px;white-space: normal;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visibility: visib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
转载自闲时花开微信号(ID:xsha369)
作者 刘娜
这些令人焦虑悲伤的关键词,在刚刚过去的大疫三年,因为疫情、封控、感染,暂时被遮蔽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瘟疫之下。或者说,当更大的灾难降临,人们被更大的恐慌支配,教育焦虑和孩子问题,被暂时搁置到一旁。当封控结束,疫情放开,烟火回归,生活如常,我们又回到老路上。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关注,需要呼吁,需要呐喊,但改变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渺小个体的手中——但,父母修行,放下执念,戒掉暴躁,学会等待,给予接纳,习得温和,却是我们此时此地此刻,便可做到的事情。
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凡?
我们能不能从孩子身上收回自己的过度期待?
我们可以不可以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傲慢,看见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我们在孩子遇到难题和困境时,有没有耐心给孩子等待,并陪他们一起想办法?
我们在发现孩子内心病了后,愿不愿意接受事实,放下过多情绪,陪他去治疗,而不是讳疾忌医,宁肯失去一个孩子,也不愿撕下虚伪的面子……
只要我们愿意站在孩子这一边,发自内心地认为一个健康开心的孩子,胜过世俗盛大的成功和荣耀,我们的孩子就会慢慢变好。因为,父母不活在过度期待的幻想里伤害孩子,孩子就能回到结结实实的泥土里拔节生长。对那些用“过度期待、优秀执念、焦虑狂躁、控制苛责、情感绑架”的方式,继续伤害孩子的父母,我也很想给他们看看下面两张图片——
*本文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
浏览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报刊文摘微信号
抽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