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数据  小红  红书  考试  论文  数据分析  关键词  哪些  搜索 

2024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深圳)全国统考经验分享-机械篇

   日期:2024-12-21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quote/9817.html

《孙子兵法》有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希望以下成功上岸经验能给备考的同学些许启示以更高效地通过考试早日顺利毕业!



专业课考试经验也没有特别的,和多数同学一样:先把大纲内容全部复习2遍然后再做往年的真题熟悉考试题型最后结合考前的辅导课再巩固下知识点。这次考试题本身难度不大,多以概念题为主,部分大题也是和大纲例题接近。



入学第一年一次性通过统考英语和专业课。

我是从二月份开始备考,最大挑战是学习时间少,我每天晚上十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这样每天早上有45分钟的学习时间,基本用来学习英语,周末只要不加班,就去阅览室做英语真题,学科综合大纲是利用下班的时间复习。


英语(69分)

1. 英语作文。保持每周写一篇作文,形成自己的模板,要做到考场不用思考就能写出来这些句子,注意句子的起承转合。我是从网上买的答题卡,模拟时完全按照考试的要求作答。作文部分自己先写,再把范文抄写一遍,保持书写整齐、字体优美,

2. 重视模拟考试。从二月份开始一共做了17套真题和模拟题,平均分69分,刚好是我统考的成绩。我是按照刘文平教授的建议,阅读理解这部分性价比较低留到最后完成。每次模拟后及时复盘,总结一些常考词汇。

2024年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深圳)全国统考经验分享-机械篇

3. 词汇。我是使用“百词斩”来学习词汇,最好是边读边写,通过句子来记单词。


学科综合(76分)

1. 重视大纲。我是2月份看完第一遍大纲,不能只看,要动手圈重点、动手自己求解典型例题。前几届的同学提到三门课的相关性这个问题,我的总结:一是三科都用Laplace变换及逆变换求解微分方程二是均为系统分析思维三是建模思维、时域瞬态响应分析、频域稳态分析等

2. 重视考前辅导答疑课。每门课都有安排考前辅导和答疑课,按照老师的思路复习,重点部分必须吃透,自己模拟往年考题。

3. 重视模拟考试。复习大纲后尽量早一点开始模拟考试,只有自己做一遍真题才能知道掌握的程度。认真复盘,尤其是错题,必须多复盘,直到自己能独立正确解答,并且过一段时间还要再求解一遍,避免时间长久而遗忘。


回顾我的备考过程,我觉得还有三点很关键:

1. 由于周围同事大多数是211、985研究生,环境因素让我觉得有必要提升自我,通过报读山东大学在职研究生向山大各位教授系统性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寻找解决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方法。

2. 我是从事NVH工作,统考三门课的内容和我日常工作紧密相关,工作中常会提到振动、频率、模态、振型、传递函数、车轮不平衡质量、路谱等。另外,以前的工作需要和国外客户用英语进行技术交流,所以我决定一次性备考英语和综合两科。实际上这样压力还是比较大,建议还是按陈老师的节奏会轻松一些:入学第一年过英语,入学第二年过学科综合。

3. 报读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需要取得家人和公司领导的同意和支持。我做决定之前向领导汇报了这个想法,领导支持。另外,我妻子从事教育工作,也非常支持我。



英语和专业课我是分两年考的,去年入学第一年通过英语,今年通过专业课。现在回头看,这对我来说是个明智的选择,一年考一科能集中有限的精力全力复习。在职申硕要兼顾工作、学习和家庭,用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难确保,有时连续一周根本没时间看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第一年考英语,我没有特意背单词,而是先把历年真题和练习题全部做了一遍,标记错题以针对性记忆,然后把陈老师发的一些作文抄写了一遍,尽可能的记住常用句子。另外就是考前两天再把全部试卷看一遍记得有个阅读理解就考到了原题。英语的备考差不多花了一个月,很多时候晚上下班到家9点多了还做一套试卷,总体来看还是有些幸运,统考76分。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差,勉强通过,如果能多花些时间背背单词,应该能考更高分。

第二年考专业课,其实压力很大,大学也没怎么学习这块,数学也不是很好。刚开始听课完全听不懂,看到考纲上那么长的公式就开始打退堂鼓,本来准备春节开始复习的,结果过年期间一页也没看,一直拖到3月中旬。为了逼迫自己开始复习,我在日历提醒上设置了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的复习时间(早上7-9点、晚上18-22点),这6个小时中除了特殊情况如开会,正常都尽量坐在座位上复习。同时也咨询了其他同学如何复习,我觉得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先看历年真题,再看考试大纲,然后结合辅导课再啃大纲,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难我先看了一遍历年真题,并对应着考纲标记相应知识点该背下来或熟记,把关键词用红笔标记出来。然后就是仔细听了老师们的考前辅导课,把老师提到的而自己之前看考纲没注意的知识点也标记出来。再就是啃考纲,临近考前一段时间至少读了3遍的考纲(考纲都被翻的散开了),对一些不熟的内容抄下来,抄写的白纸至少得有20mm厚,笔和笔芯也用空好几个。但考试时最让我傻眼的是考纲583页的压力阻力的四个部分,之前考的基本都是压力阻力这种相对大一点的分类,这次居然细化成压力阻力的四个部分,还好复习时看过几遍,还记得前面三项,看来还得更仔细复习大纲,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有概率被考到的最后就是尽全力得分,考试时可能遇到不会的题,我也是按照前辈们的经验,知道什么写什么,哪怕只是概念和定义,尽可能的能得一分是一分,毕竟有时可能就差一分。

以上是个人的复习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统考!



很庆幸今年能顺利通过统考专业课,虽然分数不高但也做个简单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其他同学有帮助。

记得是在2月底陈老师发倒计时80天的时候,我才正式开始备考专业课,看着那所剩不多的时间心里也是一顿紧张,于是决定每天必须抽空开始学习了。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至少学习一个小时,这个目标看起来很简单,但因为工作加班和需要带小孩的原因,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有时看完书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我认为坚持学习是很重要的,即使有些时候学习效率的并不高,但如果告诉自己今天太忙太累了,明天再看也不迟,可能后续的计划就被打乱了。平常周末和5月份劳动节假期是复习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得到了很大提升,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最后的这段时间。

关于统考的三门课程,选考部分我选择的是《汽车动力学》,虽然这门课程40分,分数占比最多,但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少,因为前两门必考课程给《汽车动力学》打下了一些基础,同时考纲内容也相对较少。《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和《机械动力学基础》的学习大概花费了我80%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辅导课,前期看一次后期再看一次会有更深的理解。考试大纲的目录最好能够有深刻的印象,清楚每个章节有哪些内容,考试时也方便大脑快速搜索试题出自哪个章节,重点内容是什么对于考试大纲还要尝试自己给自己出题,比如24年的考题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压力阻力分为四部分: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这种有明显填空题特征的一定要注意,我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压中了这题备考的前期建议对三门课程进行细致学习,不求速度尽量保证质量,后期为了对各个知识点都有印象尽量几天能复习完一门课程。最后就是要注重练习做题通过闭卷答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会比单纯看考点更加深刻

以上就是本人备考的一些经验,祝同学们顺利上岸!



1. 提前复习至少提前四个月开始看辅导课视频,把老师讲过的重点在课本中标记。

2. 搞懂大纲例题,书中例题和概念一个都不要放过,死记硬背结合理解,今年考题很少是大纲原题,但都能套用

3. 考前两个月非常重要,每个周末和晚上都争取挤出时间来看看书、答答题,尤其是考前的五一假期,我五一泡了五天图书馆,临阵抱佛脚也是非常有用。

总结:按照大纲和老师授课的重点来复习,时间不够可以重点复习自己的优势学科,但其他学科要保证完全消化书上的概念和例题,应该能保证及格。这门考试说难不难,但不花时间肯定过不了,大家下决心投入时间必能上岸



说来惭愧,今年只是刚过合格线,不过作为考过两次专业课(去年56分)的过来人也可以提供些许经验,请其他备考的同学酌情参考。

1.复习越早越好。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你的下班时间可能并不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如果考前三个月才开始复习,恰巧当时你又加入一个紧急重要的项目组时,加班太晚了回家也没有啥精力学习了。如此5月份才发现自己还没复习一遍,最后很有可能就会放弃当年的考试了,这样反倒得不偿失,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所以最好是能早点进入学习状态,起初学的时间少也没关系,后续时间紧张自然学习时间就会加长了,关键是得尽早有学习这根弦。

2. 简答题变成选择题,考题更灵活。

从2023年开始,第二大题从原来的简答题变成选择题了,好处是减少了记忆的负担,不用再背那么多知识点了,坏处是考题变难了,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灵活性的要求变高了。

3. 列计划,多做题,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方法上,在第一轮学习的时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明确当天的学习进度,要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效果,输出的结果,及时复习当天和当周的学习内容,这个方法都是通用的,能否做到就需要看个人的学习习惯了。第一轮复习主要以考试大纲为主,争取能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

考点手册里有考纲里的精华知识点,是第二轮复习记忆的好材料。第二轮复习可以把背考点和做题结合起来,避免背完知识点都不知道怎么运用,针对考点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当然,学习的重点还是需要多做题,在做题中总结与成长,可以自己把相关知识点推理出来。我就是做题太少了,记忆的知识点都忘的差不多了,又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考场还是挺吃力的。

4. 心态沉稳,轻装上阵,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心态上倒不用太担心,都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这点事在社会上都不算事,大不了明年再来。关键是得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尽量平时多抽出时间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的分数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最后的祝福

其实,选择在职申硕的人,都是对自己的人生有要求的人,都是还有梦想的人。相信自己我能行,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一次过,顺利毕业。



24年试卷的特点在于A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B组《机械动力学基础》的计算题颇具挑战性,填空题则比较偏;而E组《汽车动力学》背诵内容占比大,选择题相对简单,整体难度相较于其他两科更为容易。今年能够勉强及格,很大程度上归功于E组得了30+分。

1. 最笨的方法。我将需背诵的专业术语录制成音频,并利用手机反复播放。这一举动竟让女儿在听到相关音频时,都会笑着对妈妈说:“妈妈,爸爸又在听“驱动力”了。有时我在想,若再未能通过考试,恐怕就真的对不起我女儿这份独特的“督促”了。

2. 拆解目标。将考试大纲按科目拆分为三个小册子,千万不要舍不得,学会断舍离是关键。面对那长达663页的大纲,我总感到头皮发麻,无从下手。而拆分成三小册后,压力瞬间减轻,信心也随之恢复。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厚度更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处碎片时间。我总是从机械动力学基础开始学起,因为它最薄,学习起来也更为轻松,让自己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3. 从真题入手。务必背诵每一套真题的每个题目,因为有的题目和知识点会重复考。例如,今年汽车动力学的论述题与以往真题中出现的某道题目惊人地相似。因此,建议无从下手的同学从真题入手,把真题的每一道题目在大纲中的相应知识点做好标记。同时,在试卷中标注出每道题目的页码,以便后续高效复习。这样,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哪些内容是常考的,哪些内容尚未考过,从而为复习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考试要点。

4.重视辅导课。三位老师在教学上均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其中孙玲玲老师尤为突出,她不仅教学热情洋溢,且对学员的问题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她的课堂总能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兴趣且让大家找到学习的信心。然而,由于工作和其他个人原因,我还未能完整地观看完所有老师的辅导课视频,通常都是在复习中遇到问题,才针对性地听老师们怎么讲解相关知识点。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务必认真刷一遍老师们最后总结的视频内容。同时,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将详细讲解历年真题及大纲中的所有计算题,因为今年的考试难点主要集中在A、B两组的计算题上。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同学能够早日顺利通过申硕统考,从而开启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入学第二年,一次性通过统考英语和专业课。

入学第二年一次性通过统考英语和专业课。


学科综合(61分

其实在我去年入学第一次拿到发下来的教材时,看到教材里这些公式,以及教材的页数,心中是非常忐忑的,感觉内容多且难,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试怎么考啊。现在回想起这一年多的学习经历,我觉得有3点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抓住大纲。我把大纲前前后后总共看了有不下于10遍(前两遍可能费时慢一些,但后面看的一遍就很快了,所以不用太担心),针对当中有一些认为是重点的用笔标记圈出来,这样便于后面重点复习自己不太理解和不太能够记得住的知识点。

第二点做真题。我把陈老师分享的历年真题全部打印出来了,然后在临考前的一个月把所有的真题做了一遍。通过做真题可以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地比较薄弱,可以回过头来再去啃大纲,做到查缺补漏。

第三点重视辅导课和答疑课。老师们会讲解这门课程的重要考点,听课时我们可以自查,看哪些没有掌握,针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再去啃大纲。

最后就总结一下,一定要看大纲,而且要一遍一遍地去啃,直到把大纲当中的那些知识点全部掌握。同时要做真题,找到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点,再针对性加强。最后,必须认真听老师们的辅导课和答疑课,因为老师们解读分析往年的真题有助于我们能够有的放矢、更聚焦地复习考点。


英语(60分)

我本科已经毕业将近15年了,当年也只考了大学英语四级,实话实说,好多的单词已经都忘记了,但是我觉得这次能顺利通过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因为在我的耳边时常响起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一定要做真题,再去背一些高频词汇,做上5~10套真题基本上就可以过关了”。这次考完回过头来看也确实是这样,所以一定要做真题。因为在做真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次提取以前遗忘的单词;第二个好处是在做真题的时候可以了解题型。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分配好每部分的答题时间,以便更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个方面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背单词,我把同等学力大纲的1100个重点单词背了三遍,我自己觉的至少掌握了700~800个,能够让我在做题时没有太多阅读障碍。

第三个方面是除了背单词、做真题之外,我还在有道词典阅读英文文章。我会把推荐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懂的就挨个线上翻译,尤其是长句,这样的不断练习让我在最终考试时英译汉得分比较高。

总而言之,一是要背单词,二是做真题,如果精力充足可以多阅读英文文章,这样不仅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以及翻译能力,学习词汇和句型也可以运用到你的作文中。

以上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入学第一年一次性通过统考英语和专业课。

说起我的在职研究生之路,可能与其他同学有一点点差异。我是今年1月31号跟同事聊天谈起山东大学在职研究生,偶然想起才决定报名的,所以当天找到陈湘艳老师申请。2月21号晚上非常惊喜地收到初审通过的通知,然后才开始按照老师的指导,购买专业课和英语相关的书籍。3月1号正式开始备考英语和专业课,本着去感受下专业课考试的心理,两门我都报名了。很开心,两门都顺利通过了


英语(76分)

卷二的英译汉和作文,前面很少花时间复习,最后考前3-4个星期,我将模拟试卷和历年真题中的所有作文分析了一遍,并学习了老师分享新东方的写作技巧视频,然后总结常用的一些经典首段和结尾段,甚至不同类型作文中间段的常用表达,趁工作之余时间记忆。结合历年作文类型,大胆预测今年的英语作文主题,提前准备大概率会考到的几个主题。很开心的是我盲猜中了今年关于在职研究生这个主题,结果乐极生悲,直接按照我猜中的写成了分析在职研究生的优劣势。所以希望同学们在考场上要保持冷静,尤其是要仔细审作文题目,打好腹稿再落笔,沉着应考


学科综合(61分

本人专业课飘过。我本科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这块平时工作接触也比较少,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从0开始,很多专业名词甚至直接百度了解。在此特别感谢陈老师分享的三门专业课老师的辅导课视频,每个视频我基本上需要花2倍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完。大多时候下班回去后自己躲在书房慢慢看,再结合老师分享的历年真题和大纲及指南书一起复习。当然说的比较简单,主要是自己工作之余的所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都在学习,同时我也没有错过任何一门线上辅导课。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自己要会做大纲上的例题,考前一个月不断地反复熟悉书上的概念,同时根据三门专业课的知识大纲,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再加强学习。



总体来说,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从3月1号到5月18号(也就是考前的最后一天),总共历时79天,我基本没有娱乐时间,除了上班加班,其他空闲时间都在备考。时间是最好的学习助燃剂,只要花了足够的时间,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理解的更透。由于同时备考2门且起步比较晚,深感复习时间确实不够用,建议大家还是早点备考,至少新年伊始就要开始复习了,这样在考场才能十拿九稳。最后,祝大家顺利通关,早日毕业!



我3月份的时候把大纲看了两遍,考前两周把老师们的辅导课视频快速看了一遍,有些公式没记住,主要理解了一下概念。考试时概念题应该丢分少点,计算题就是凭印象都写了。原以为过不了,好在复习还是比较全,运气也比较好,及格了。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