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团队:
平均年龄约29岁,最小成员是大三学生
张鸶鸶教授告诉记者,该如何优化设计图标呢?首先确定的想法是:既要创新,又要彰显大运精神。团队将历届大运会、奥运会等国际综合体育赛事的体育图标逐个分析,解析每个图标背后的含义和蕴含的设计理念。他们反复观看成都大运会18项体育赛事的影像,从运动员们的力量感、赛场的激情氛围、极具体育美感的动作等细节入手设计。
“一开始,我们将大千水墨、汉代画像砖、蜀锦蜀绣、竹林、年画、大熊猫等都列入考虑范畴。”张鸶鸶教授介绍,成都作为举办城市,要展现具有中国风格、巴蜀特色、青春风采三位一体的运动形象,灵感由此迸发,综合考虑体育图标设计兼具文化性、辨识性、简约性、律动性等原则、后期应用与传播效果,最终确定了以水墨熊猫为主推方案,并采用“中国体育+中国书画+中国国宝”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完美融合:
将中国体育与书画、国宝的融合做到极致
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二楼的会议室里,偌大一张会议桌上资料铺得满当当。每个图标都要投放到会议室一体机的大屏幕,只为放大细节方便修改,力求从“像素级”着手抠细节。从建立团队到最终定稿,整个团队是在日夜相继和整月无休的高强度工作下度过的。校友代表钟骏琳回忆:“能够参与这次图标设计是荣耀的,这段团队合作经历是难忘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的协作非常有效率。”
“‘水墨熊猫’将国宝和墨宝完美融合,墨宝头上的小‘呆毛’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以成都大熊猫‘奇一’为创作原型,不仅具有差异化的识别点,且增添了萌感属性,贴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张鸶鸶教授介绍,“‘水墨熊猫’将中国体育与中国书画、中国国宝的融合做到了极致,每一只‘水墨熊猫’都集结了文化的瑰宝。武术艺术起源于中国,‘十八般武艺’造就‘十八墨宝’,借蓉城‘水墨熊猫’传承体育精神,花式演绎十八项体育竞技。”
据介绍,“水墨熊猫”借鉴了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样式——“水墨画”与中国书法运笔,在耳朵和眼部运用重墨艺术手法,让熊猫黑白相间的外貌特征更加凸显;在四肢与毛发部分,中国书法里的笔锋运用也跃然纸上,一幅幅川蜀“水墨熊猫”跃然纸上。以圆融柔和的墨团与飘逸灵动的白描线条勾勒出“十八墨宝”刚柔并济、虚实相间、古今相照的灵动形象,尽显中国风格、天府气韵、青春风采。
好评如潮:
专业人士点赞,网友留言称“乖惨了”
张鸶鸶教授告诉记者,80岁高龄的知名作家谭楷先生也对“十八墨宝”的设计进行了评价。谭楷先生说:“早在2005年,四川省用大熊猫形象申请奥运吉祥物时,就有竞争对手美猴王、藏羚羊等的支持者说‘大熊猫喜欢睡觉,不爱运动,用它做奥运吉祥物不恰当’。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熊猫是滑雪运动员、举重运动员、登山运动员,在生命的马拉松赛中,它跑了八百万年,是当之无愧的全面全能的运动健儿。”
据了解,“十八墨宝”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运会官方网站、各类特许产品、比赛门票、海报、场馆内外装饰、运动员和观众服饰、比赛场地标识、数字媒体平台和成都市内的大运氛围营造设计等等。
据悉,除了“十八墨宝”的设计外,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还完成了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火炬外观设计、大运会博物馆展陈空间规划与设计、大运会首家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策划设计等十余项成都大运相关设计项目,举办了“艺术助力大运”“百人百图迎大运”“我为大运做贡献”等主题创作活动和比赛。
红星新闻记者 李嘉恺 成都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