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正编剧、欢娱影视出品的《延禧攻略》,无疑在这个夏天制造了一个超级爆款。同样是清宫戏,同样是大女主,《延禧攻略》却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其秘诀无非是旧瓶装新酒。
不过,这一点,《延禧攻略》似乎并不需要。因为在“寻仇——报仇”的框架之下,它想套入的其实是玛丽苏。尽管璎珞到最后也没有承认“爱过”,但“发糖”仍然是这部剧热度的重要来源。皇上的直男属性、略带冷酷的人设,都指向“霸道总裁”。璎珞的设计则比较微妙:从形象上看,她小巧、可爱、古灵精怪,但从行为上看,除了擅长撒娇,还充满了算计和腹黑。因而,这个人物兼具了经典的“小白兔”形象,和当下流行的“女强人”形象,同时满足了“玛丽苏”和“大女主”,可谓是一鸡多吃、双层诱惑,因此特别贴合观众口味。
观剧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女主一直在打怪,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做了个简单统计,《延禧攻略》总共70集,与魏璎珞相关的打怪情节,就高达84个。换句话说,女主平均每集要承受1.2次攻击。如果再抛开65-70集不计(这5集又被称为袁春望复仇记,女主基本没啥事),女主平均每集要承受1.3次攻击。
从主体来看,在84次“蓄意攻击”中,只有7次是女主主动出手,其余都是防守反击。毕竟女主不能是真正的坏人。魏璎珞属于“强势”、“腹黑”型人设,但骨子里依然是正直、善良的。
等璎珞开始进入上升期,“害人精”变成了高贵妃,她攻击了璎珞7次。因为一个人发动攻击太孤独,编剧为她先后搭配了嘉嫔和舒贵人狼狈为奸。
当高贵妃开始失势时,纯妃接棒。与前面“坏的太明显”的角色相比,这是一个“慢慢坏下去”的角色,因此战线拉得比较长(从17集一直到52集),做坏事的节奏也相对慢一些,可以在一些关键的剧情转折上起到作用(例如富察皇后去世)。另外,娴妃也是类似的角色,只是比纯妃还要老辣。她总是隐藏在幕后,借刀杀人,存活时间也最久。
在剧情的后半段,攻击者变成了小嘉嫔和沉璧。前者可能是为了在人物布置上稍作平衡(在一众腹黑的嫔妃中加入一个心眼儿没那么多的),后者被删减太多不好评价,但她们的出现都比较“短平快”。
所以,从坏人的整体配比来看,娴妃(继皇后)、纯妃撑起主干,高贵妃、尔晴一前一后作为次主干,而玲珑、嘉嫔、小嘉嫔、沉璧则作为较短支干,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效果。
于是,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坏人一个接一个出现,女主却只有一个,她的应对方法又如何写出层次感呢?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女主所发动的技能里面,“急中生智”、“巧舌如簧”是最主要的方法。与前面一样,主干总是需要配以支干,才不显得单调沉闷。在下图中,我们用红色边框标出了一些特殊的集数:
接着,12集又出现一个大高潮,这是璎珞一次更大盘子、牵扯到更多关键人物的布局,大有翻云覆雨、颠倒乾坤之感。跟着,15集,璎珞第一次主动出手,扳倒一个重要人物。这几集连成的高潮较前一波更为刺激,而且显示出了女主角更“狠”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