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1948年1月29日-),江苏宜兴市人;原北京化工学院毕业,清华大学工学博士。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中国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在任央行行长期间,媒体曾将他同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以及前商务部部长吕福源并列为温家宝“内阁”的“四大财经官员”。2009年3月间发表系列论文,阐述金融危机中,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摆脱美元主导,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2010年末,面对热钱流入加速的形势时曾提出“池子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1年9月被《欧洲货币》杂志评选为“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
早年经历:
周小川出身中共高级干部家庭。父亲周建南曾于1980年代出任机械工业部部长,母亲杨维哲曾是化工部离休老干部。杨维哲曾任国家科委委员。她筹备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并担任第一任董事长。 中学毕业后,周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劳动;1972年,受推荐进入北京化工学院学习,成为“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化工部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系统研究室工作,曾参与“川汉输气工程”、“30万吨乙烯成套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工程”等项目。
1978年,在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周小川考入机械工业部部属研究机构——机械研究院系统工程应用工业的研究生,师从严筱均教授。1982年8月,进入清华大学成为系统工程系首批招收的博士生。在此期间,周一直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出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为国务院高层担任智囊;后又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个人履历:
1979年至1985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6年至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至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
1986年至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
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
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2003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2013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9年至1985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至1987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至1989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
1986年至1991年间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
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
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
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2003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2013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所获荣誉:
2009年荣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金融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