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企业  page  可以    搜索引擎  行业  百度  个数  使用  选择 

特稿|我们是怎么成为电子音乐人的?

   日期:2025-07-22     移动:http://mob.kub2b.com/quote/220.html

无论是线上发行、线下演出还是音乐人采访互动,我们对于电子音乐的关注好像没有摇滚和说唱音乐那么密切。也许是因为面对电子律动不明所以,或者不能准确区分House、Techno等复杂的风格,只是一味对着EDM三个字母摇头晃脑。也没准是因为作息过于单调留给后半夜的只有睡眠,而那些有意思的电子音乐表演往往又只能在隐秘的都市一角发生。


忽然想起为电子音乐写一些内容只是因为一部叫作《炸猪排DJ扬太郎》的日本泡面番,每一集短短9分钟的长度,总共12集的篇幅,初识电子乐跟俱乐部文化以及相互之间带来的热情早已经突破了人物的线条,让人全网寻找这部独立动画的美妙原声带。剧中扬太郎和师父DJ Oily说出的那句“无论流行趋势如何,DJ就是要把自己自己喜欢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深深印入脑海。而在我们周围,这些音乐却往往只能用度假区一年一度的节日才能让普罗大众不至于忘记这些精妙的节奏。


当然,电子音乐的创作相比嘻哈文化演变出的唱片骑师又是另一回事。以软件为主要创作,以节奏为作品骨骼,这些深居卧室,平日里有多重角色的电子精灵们究竟是怎么喜欢上这种音乐大类风格的?是因为过于社恐不喜欢组乐队?还是因为厌恶笨重的乐器?在今天之前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看完朋友们的分享——容器、滩憩 和 Wring Out Laura 的故事,每个人成为电子音乐创作者的故事都很简单。


SV:首先来和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自己的作品主要涉猎哪些风格?


容器:大家好,我是容器。也是肆囍的主唱小新。


我先后尝试了minimal synth-wave synth-pop alternative  chill wave Indie-pop electronica 等风格。


图片

图片


滩憩:伙伴们好!我是滩憩,一边在音乐学院学音乐工程,一边在小卧室听歌、做歌的音乐人^ω^。


我的音乐以另类为主,有时来点电子或 Ambient ,有时也不知该怎么分类。


图片


Wring Out Laura:Hi This is Wring out Laura!


擅长Ambient、Break Beat、Granular、Indietronica、Indie Pop,各种乱七八糟的综合实验体。


图片


SV:作为电子音乐人,你小的时候有学习乐器的经历吗?那段经历是怎样的?


容器:小的时候是学绘画的,但小时候会经常唱卡拉OK,还接触到“夜总会”里的走秀音乐。那是90年代中期,蹦迪音乐可是相当流行的,那时候我幼稚园刚毕业,从小感染了一些 disco 文化。


图片


滩憩:应该和很多小孩一样,六、七岁时我就去学了钢琴。当时特别喜欢自己弹琴唱歌,但很讨厌练曲子考级,练琴时我最爱即兴。后来初中学了木吉他,开始抱着琴写歌,不过那个时候还光喜欢民谣呢......


Wring Out Laura:小时候没有学过乐器,看MTV台吸收欧美乐团音乐长大,直到大学参加热音社团才踏入音乐创作,乐团里会出现的东西和乐器基本上都学习过,那段经历还是很难忘,那种大量亲手碰触乐器的感觉,和成员们的合作,也是建立了到现在来说很重要的基础。


图片


SV:最先接触的乐器是什么?它给你现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帮助?


容器:最先接触的是架子鼓,初中毕业后拿着小金库报名学习了三节课后就被 bass 吸引了,于是买了人生第一把电吉他。因为 bass 太大太重了。那段短短的学习让我知道我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去创作音乐才行,一个人能做的很有限。如果没有接触这些我可能也不会成为音乐人了。


滩憩:从小弹的那架钢琴,现在还在我卧室里呢,我的大部分创作都是先用它写好和声进行后再进一步完成的,学过钢琴让我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色彩效果。


图片


Wring Out Laura:最先学习了爵士鼓,也短暂当了一些短暂乐团的鼓手,帮助我觉得是想象力比较多,自从个人创作开始都几乎在电脑前,除了让我比较重视鼓组的存在感以外,还有挑选采样或编写节奏的一些套用逻辑,我时常会想如果我现在在爵士鼓前面我会怎么做。


SV:怎样开始接触的电子乐?为什么选择个人而不是乐队的形式呈现?


容器:在成立肆囍乐队到开始接触合成器和电子乐的过程非常迅速,乐队的风格也随着我对电子乐的兴趣逐渐电子化。


在独立创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音乐会很自由。而乐队的形式是需要相互配合和妥协的,很多自我的东西被舍弃。个人形式去做音乐有“治疗”作用。所以我开始了“容器”计划,这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


滩憩:我的电子乐启蒙是小学时偶然听到的尚雯婕《Ode to The Doom》这张专辑。选择个人形式做音乐好像仅仅是因为我很内向没什么友友。



Wring Out Laura:我出生在一个还没有“听团文化”的年代,乐团基本上还不盛行,比较少人会把他当成毕业后变成专业的出路,社员同学毕业后只剩下我还坚持做这项兴趣,刚好又赶到当时开始盛行的 EDM 文化,各式各样风格的电子制作人开始浮出,才开始尝试用 DAW 编写音乐。


SV:哪一位音乐人的哪张作品对你自己做音乐的影响最大?


容器:没有影响最大的,但让我爱上电子乐的音乐人有不少。像Air、Chrome Sparks、Cornelius、 Toro y Moi、Yaeji、Arca 等等。这些音乐是会让我有想去创作的冲动的。



滩憩:邱比的《中离》,刚开始学做音乐时常听,早在《中国好歌曲》的节目上就被他的音乐深深吸引。



Wring Out Laura:2016年Flume的《Skin》,是我尝试想发行音乐的开始,他的声响设计精致又打破常规的声音决策,也把Glitch、Granular、Vocal chop、Pitch Shift、Fragmented Beat运用的淋漓尽致,《Skin》改变了我对“完成品”的看法,在它之前,我总以为音乐应该要圆满、有副歌、Hook、有起承转合。我领悟了混乱本身就是节奏,残缺的美感,情绪不需要稳定,也可以直接用声响逻辑击中你。那之后,我不再追求“做得好”,而是“做得真实”。



SV:你的作品主要在卧室诞生吗?目前创作经常使用到的软件、硬件分别有哪些?


容器:软件 Ableton Live 和 Logic  硬件的话主要是合成器 Push 3 、Nord drum 3,有时候会用上 Bass。


图片


滩憩:我的作品几乎都在卧室诞生,一台笔记本、Logic Pro、一套普通的声卡和监听、一只铁三角的入门电容麦、一把 Martin 木琴一把 Fender 电琴加上一架钢琴就是我做音乐的全部家当。


图片


Wring Out Laura:都是在电脑里诞生,主要都还是用 FL Studio 制作,Serum、Sylenth1 这些常见的插件都是经常会使用的,当然一些奇特的声音和手法是秘密!


SV:最近的作品里偶有用到实录乐器吗?可否举一首歌的例子分享?


容器:最近有试着用 bass、钢琴、录进作品里,但还没有制作完成。之前发过的歌也有用木吉他和 bass,比如《目前情绪稳定》那张专辑里的《鱼体》。



滩憩:去年发的《世纪山水》里除了两把 MIDI 的电吉他之外,我也录了几轨真的电吉他,包括一些像鸟叫的Fx,都是用真琴玩出来的。几年前的《波形海》几乎都是实录乐器,钢琴、吉他还有竖笛。



Wring Out Laura:不会特别去实录乐器,但有许多实录的环境音,我不喜欢一首歌太干净,有一种数字的冷血感,一种不安全感,最多的应该是我2022发表的《Flame Thrower》,Sings 和 Brontides 都有很多环境人声和编辑过后的声音。



SV:你参与过线下的演出吗?你的set会用上哪些设备?


容器:容器的形式还没有参加过演出,一直在忙乐队的演出。


如果演出的话,首先是话筒,我想还会用上 bass 和 push3 当然还有电脑。


图片


滩憩:暂时还没参加过演出,希望以后有机会~我的现场可能以唱歌为主,有很多做好了的歌还没有发,演这些可能会用上我的吉他和键盘。最近在自学葫芦丝,没准儿以后现场也可以玩玩。


Wring Out Laura:上一次演出 DJ Set 是2023台北花季音乐节|不够,不够,我想要的只是更深的感觉而已,当时是使用了 Numark 的 Mixstream Pro,非常简单的形式,但很特别的经验,对我来说喔,在这之前还是想成为不露面的N u a g e s那种身份,虽然现在也是啦。


图片


SV:你认为目前周围电子音乐的环境是怎样的?


容器:电子乐其实已经是运用非常广泛的表现形式了,但从大环境看的话,电子乐充当的角色并不是主角,但它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也许在国外把电子乐单独拎出来也是可以引起共鸣的,但在国内大众对电子乐的认识还是不足的,对有些独立电子音乐人市场也是没那么认同。



滩憩:时好时坏。有些电子音乐人的作品能够进入主流视野,但大多数的作品都只能在小体量的爱好者之中被听到。我最爱去的电子乐 Club 也在前两天倒闭了,不过这几年能看到更多的电子音乐节、活动出现,好事儿。


Wring Out Laura:台湾地区的电子音乐并没有完整的产业系统,大多数制作人都是 Bedroom Producer,但也很少人像我一样制作这样模式的专辑,设备、行销、发行、社媒经营一手包办,除了少数如 StreetVoice 等音乐平台有协助独立音乐曝光,大型唱片公司或主流媒体对电子音乐仍较保守。这让电子音乐创作者大多靠自己的热情撑起一片天。



虽有些特定的厂牌和特别的派对文化,但反而变成一种小圈子里的循规蹈矩,现在科技也很发达,我倒是希望可以更多像我这样的人出现,毕竟华人人口众多完全不输欧美、日韩人口,如果所谓的电子音乐或者“卧室音乐”可以更盛行,音乐市场的丰富度也会更加多元。


不过这也让台湾地区的电子音乐非常“自由”没有所谓的流行市场包袱,反而容易激发出极具实验性、个人化、深耕文化、甚至哲学性与政治性的创作。


SV:你生活的地方对电子音乐有哪些刻板印象?你在乎这些刻板印象吗?


容器:  近几年的刻板印象问题已经好了很多,大家会通过一些流行歌曲去了解电子乐了,因为它确实被很多顶流艺人推向了市场。但这还是不足以改变国内的音乐市场和环境。这不是一、两个综艺节目或者几位科普博主就能改变的事情,一些一线城市除外。所有的音乐风格都是有它自身特点的,有的确实没那么符合国情,有的却很容易成为爆款,迅速扩张像烟花一样绚丽过后只剩下尘土。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土壤”吧,希望电子音乐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音乐去慢慢渗透这片土地,影响和改变国内对电子乐的刻板印象,当然不仅限于电子乐。


图片


滩憩:刻板印象的话,故弄玄虚?装?做些听不懂的?很多人不了解就急着评判,其实大部分音乐人都是很真诚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我觉得不需要太过在意。


Wring Out Laura:市场对“电子音乐”仍有误解,常将其与夜店音乐、派对、或单纯 BGM 划上等号,然而事实上电子音乐的光谱广到不行,有的具哲学深度、有的情绪极强、有的极简宁静。


也不如说是对“纯音乐性”的想象力不足,华语音乐还是属于“歌词音乐”占了大主流,听众习惯在词曲上面找归属感和共鸣,缺乏用身体或听觉的知觉直接去反应。


图片


我在乎这些刻板印象,大众对于“好听”的印象,但更准确地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在乎”,它们是让创作者被推向边缘的一种“冷落”,当一种音乐被认为没有“歌词、情绪、旋律”,就不被当作一种沟通,当一种风格不符合“娱乐”、“疗愈”、“商业价值”的想象,它就不被当作一种语言。


我希望有一天,电子音乐不只是夜晚的派对,而能成为白天也能被拥抱的语言,可以谈爱恨、谈鬼神、谈欢乐,谈伤疤。大家也不再问我:“这是什么音乐啊?没有唱吗?”反而是问:“你当时在想什么?”那我就知道,我生活的这里,开始懂电子音乐了。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roubing


更多特搞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quote/220.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