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数据  小红  红书  考试  论文  数据分析  关键词  哪些  搜索 

AI招聘,靠谱吗?

   日期:2024-12-31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quote/17138.html
目前看,跟有经验的招聘经理相比,算法还无法从认知角度复制人类招聘和评测雇员的直觉或经验感,当评估诸如领导力或团队合作等难以量化、具有情境性的软技能时,使用算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作者:韩践 
封图:视觉中国


导读



壹  ||  研究显示,相比自我报告的人格测试,AI基于社交媒体数据预测的人格特质,比人类招聘者的预测准确度略有提高。
贰  ||  消除算法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来训练模型的数据:如果训练模型的数据承接了过往招聘和甄选模式的偏见,即便算法和模型是可靠的,偏见可能依然会在数智化招聘中存在,甚至在系统标准化执行的过程中被放大。
叁  ||  面向未来,员工甄选的有效性依然取决于组织目标、职位分析、甄选设计等要素的匹配,而最优的甄选结果通常来自于人类专家与机器的协作



当前,业务主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最常见的批评是“招聘和甄选的产出跟不上业务的需求”。这个批评覆盖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提升质量比数量问题更具挑战性,因为涉及匹配问题。

科学管理时代以来,“人与岗位的匹配”和“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始终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采用一些相对粗糙的人才标准,甚至不使用事先规划的人才标准,看着顺眼就进。或者,企业在甄选时过于强调可量化的硬技能,而忽视了岗位实际需要的软素质。负责招聘的管理者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倾向于使用直觉主导的、信度和效度较低的方法(如非结构化面试)。

此外,很多公司内部的招聘政策、导向和流程都出现不一致的问题,随意性很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招聘和甄选的效果,降低人员选拔对企业应有的价值。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我们都期待新技术能够帮提升人才匹配的效率,即用AI技术将招聘和甄选过程中重复耗时的工作自动化,并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和推荐功能,使招聘人员可以专注于复杂的甄选判断和沟通工作。据linkedIn等招聘网站的调研估计,全球约有35%—45%的企业已经在员工招聘的流程中采用自动化或AI工具。


智技术在提升招聘和选拔效率方面有很多优势。


比如,它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简历,通过自动化的初步筛选,大大降低初筛阶段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简历和社交媒体数据,评估视频面试的表现,甚至利用算法判断个人与职位的匹配度。此外,越来越多的算法还能结合各种心理测量量表,比如认知能力和责任心等,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加权处理来预测员工的绩效表现。


在面试环节,数智应用可以记录和分析候选人的声音(音调、音量和节奏)、身体动作(手势、姿势等)以及面部表情(快乐、惊讶、愤怒等),从而综合评估候选人的个人特点、表达风格、沟通技巧、说服力、抗压性以及逻辑能力,并结合其它测评数据预测申请者的工作表现。随着算法分析的预测因子增多以及数据量的增加,算法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因子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减少预测误差,帮助管理者们更有效地进行人才选拔。


很多企业招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结构化的人员招聘和选拔流程。在这些企业中,面试官和决策者的主观喜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很可能导致有偏见的决策,从而降低整个招聘体系内部的一致性和甄选效能。在这种场景下,使用数智工具促进人员选拔流程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可以增加申请者们对于申请流程的公平感。


数智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其个性化和适配能力。


通过分析简历和招聘需求,算法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给管理者提供适配建议。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当前数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处理多种数据形式,如文本、音频和视频,为拉通和整合大量无结构、嘈杂的数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算法甚至可能打破公司传统的人才选拔框架,发现一些以前未被重视但非常有价值的标准。


近些年,一些研究揭示了算法可能会在甄选时带来的惊喜:即从数据中挖掘出“非传统”人才。这些人可能来自非精英院校,不一定满足企业常用的一些“硬杠杠”,如相关工作经验、专业资质或大学成绩,但因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强项(如责任心强或表达能力出众)而被算法选中。算法这些不走寻常路的思考方式可以启发我们拓展人才招聘的思路,提升人岗匹配的效果。


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甄选的有效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证结果。例如,视频甄选方面的研究表明,经过专家评估的模型通过分析申请者的面部表情、语言和声调信息(如音高),能够较好地预测申请者的性格特质。其中,口头表述的内容文本,即申请者“说了什么”,对预测效果的贡献最大;而面部和声音节律信息对预测效果的贡献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看,在训练人工智能评估人格特质,例如“责任心”和“外向性格”时,使用面试官的评价数据,比使用申请者自我报告的评估数据效果更好。


此外,AI在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如申请者如何在社交媒体中展示自己等方面初现成果。例如,通过分析Facebook(美国社交媒体平台,现称meta)上的文本内容,AI模型可以预测申请者的人格特质和智力水平等,且其预测结果在六个月的时间间隔内保持相对稳定。


研究显示,相比自我报告的人格测试,AI基于社交媒体数据预测的人格特质,比人类招聘者的预测准确度略有提高。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由算法选拔的候选人通过面试并入职的可能性,比一般选拔流程高出14%。这些员工入职后的生产力会高出0.2至0.4个标准差,且在薪资谈判中提出异议的可能性也要低12%。此外,大部分研究都提到使用算法可以大幅节省选拔成本。



如何让AI更靠谱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