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关键词  红书  哪些  数据分析  链接  搜索  获取  小红  服务 

试验室安全事故.ppt

   日期:2024-12-05     作者:6r8oh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news/4814.html
核心提示:试验室安全事故.ppt安全事故责任人 :某某 时间 : 2004.3.27 地点 : 3#-4 楼 事故经过 : 当日深夜,当事人指导的大学生进行过
试验室安全事故.ppt 安全事故

试验室安全事故.ppt

责任人 :某某 时间 : 2004.3.27 地点 : 3#-4 楼 事故经过 : 当日深夜,当事人指导的大学生进行过夜实验。 其所用的油浴突然起火,幸被值日巡逻及时发现, 未酿成严重后果。 三 . 油浴燃烧事故 肇事油浴 裸 露 的 加 热 电 热 丝 点 燃 了 油 浴 中 的 有机物 打落的反应 瓶 事故原因 : 实验时,试剂滴落到油浴中,因油浴未及时 更换,导致事故的发生。 经验教训: 经常更换油浴。 ( 另:水泵的循环水必须经常 更换。 ) 责任人 :某某 时间 : 2004.11.9 地点 : 新楼 5 楼 事故经过 : 用 1,4- 丁炔二醇和氯化亚砜在吡啶存在下制备 4- 氯 - 丁炔 -1- 醇,反应完成后用乙醚萃取。经水洗干燥后在常压 下蒸去乙醚和苯,剩下 500mL 有机物,用水泵减压蒸馏,蒸 出产物。加热温度 110-120 ℃,减压 20mmHg ,反应瓶 1000mL 。 当蒸出 150 mL 产品时,内温急剧上升失去控制,随即发生爆 炸。由于通风柜的拉门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造成人员受伤。该 反应曾多次重复做过,因反应量很小,未曾发生事故。 四 . 爆 炸事 故 事故原因 : 据当事人和其课题组长事后分析,含炔基官能团化合物在 加热条件下容易与浓度较高的杂质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的 热量,导致温度失控引发爆炸。 4- 氯 - 丁炔 -1- 醇是含炔基官能 团的化合物,可能与反应中产生的杂质在高温下发生聚合反应 引发爆炸。 经验教训 : 当事人佩带了防护镜和手套,并拉下了防爆橱门,因 而该事故未造成人员伤害。 在实验中使用危险药品或产物 比较活泼的,在实验前应对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性有个预案,并落实防范措施 。 事故经过: 蒸馏烧瓶为 3 升的三口瓶,内有 4- 溴吲哚粗品 2.2 升 ( 约重 3Kg) 。由硅油电加热,从上午 9 点开始,油浴温度为 170 度左右。 大约在 10 点前馏分蒸完,换接收瓶收集馏分 ( 馏分温度 140 度, 接收瓶为 2 升单口烧瓶 ) 。起初馏分蒸出的速度很稳定,大约在 接收了 1 升时,馏分不再流出。当事人感觉有点不正常,按以往 的收率估计应该有 1.8-2 升左右的产品 , 因此以为是减压蒸馏的 冷阱堵塞导致真空度下降。在查看了水银减压计未发现真空度下 降 , 此时突然发现就收瓶及冷凝管里有大量白色烟雾涌出, 当事 人 感觉异常 , 就急忙蹲下,此时反应瓶发生了爆炸。 五 . 过氧化物爆炸事故 责任人 :某某 时间 : 2005.5.16 地点 : 1#306 被爆炸冲击波压平的铝锅(油浴) 被 震 落 的 照 明 灯 罩 被 炸 飞 的 通 风 橱 玻 璃 事故原因 : 存放过程中,四氢呋喃可能产生了过氧化物, 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经验教训 : 在使用乙醚、四氢呋喃等有可能产生过氧化 物的溶剂时,应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在使 用中加一点还原剂以防止有过氧化物的发生。 六 . 乙醚爆炸事故 责任人 :某某 时间 : 2005.7.6 地点 : 1#210 事故经过 : 当事人对所合成的产品进行后处理,即用石油醚提纯产品。 反应瓶 2 升,石油醚 1000 毫升( 30 ℃ -60 ℃),电热套加热回流, 冷凝水冷却,至中午 11 时左右突然发现通风柜内有火花闪烁, 接着发生爆炸。爆炸引燃了电热套和周围的纸张,当事人立即 拔下电热套插座,并使用灭火器将火扑灭。 被瞬间产生的强大热量烧焦的毛刷 事故原因 : 所使用的石油醚是沸点在 30 ℃ -60 ℃的低沸点溶剂, 又因夏天的连续高温。经事后测量自来水温度就达 33 ℃, 石油醚未能冷却而大量挥发。当石油醚蒸汽与空气混合 达到一定比例,遇火星即发生爆炸。 经验教训 : 因回流溶剂时冷却效果不佳致使大量溶剂挥发造成的爆 炸事故已发生多起,这起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常规 的回流实验虽然简单, 但必须保证良好的冷凝效果。天气炎 热时应避免大量使用溶剂,尤其是低沸点溶剂。 七 . 盐酸 气伤人事故 时间: 2005 年 8 月 2 日 地点: 军工基地 责任人: 某某 受伤人: 某某 事故经过: 当日上午当事人、受伤人等在安装高压釜 的紧固件和阀门。在前几日拆卸时已将管道内氯硅 烷液体放出,为挡灰尘用简易塞将氯硅烷液相管塞 住。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压力和液体积存。在安装 氯硅烷液相管时,当事人将简易塞拔下的一刹那, 突然有一股氯硅烷挥发气体冲出,此时正值受伤人 俯身紧固螺丝,来不及躲闪,正好喷到脸上和两手 臂上,将其灼伤。 事故原因 : 这套高压釜反应装置被安置在棚内,当时又正值高温 时节,棚内温度超过 40 ℃,管内残留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4814.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