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课堂的实践困境:学科内核与工具应用的脱节之痛
在基础教育领域,AI技术的引入本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却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偏离初衷,异化为令人忧心的技术表演:教师将智能工具生硬地嵌入课堂,知识点与工具操作被割裂为两个互不相干的模块。一堂精心准备的课,沦为技术演示的碎片化拼盘——这不是创新,而是“技术悬浮”,工具应用与学科内核脱节。
语文学科的核心痛点,在于浮于表面的“技术应用”对人文浸润的消解。如:教师用对话机器人进行《红楼梦》人物分析的简单问答,却未能借助AI工具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格与命运轨迹;用AI生成《背影》的动画场景,却未曾利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品味“蹒跚”二字所承载的厚重父子深情。——这种以肤浅的技术呈现替代需要深入挖掘的文本内涵、以机械的视觉化遮掩需要沉浸体悟的情感共鸣的做法,本质上是技术的方便用歪了,把语文教育里最核心的“审美体验”给弄丢了。
数学课堂的核心困境,在于教师对AI的浅层运用制造了“思维黑箱”。 如:教师用AI工具直接演示几何图形变换的“神奇”结果,却未能引导学生揭示辅助线添加背后的逻辑链条;在方程教学中依赖AI一键输出 ax²+bx+c=0 的求根公式,却跳过了引导学生经历配方、推导等关键思维过程。——这种将AI当作“答案展示器”而非“思维脚手架”的做法,导致动态演示遮蔽了推理轨迹、便捷输出替代了过程探究,割裂了数学培育逻辑推理能力的生命线。
英语课堂的异化现象体现在“虚假练习”架空语言习得的本质。如:在听说技能培养上,使用AI语音评测工具自动生成学生朗读的“发音分数”,却未能利用该技术深度分析学生的连读弱化、语调模式等具体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模仿与纠正策略;在读写能力训练中,用AI阅读助手直接为复杂文本提供释义和“标准”主旨概括,却跳过了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分析长难句结构、批判性评价作者观点等核心思维过程。——这种浅层AI应用将复杂、动态的语言习得过程异化为追求技术便利和即时结果的“虚假练习”,与英语要培养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和思维深度的目标背离。
技术悬浮的根源,在于教育本位的失守:为用AI而用AI,而非为深化学科本质用AI。当工具操作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无关,与几何证明的逻辑链条脱节,与语言内化的认知规律相悖,再炫目的技术都只是课堂的闯入者。语文课堂中的AI,应是激活人文情怀的火种而非替代品;数学教学中的算法,当成为思维可视化的脚手架而非答案生成器;英语课堂的交互,需服务于真实语用能力而非技术体验。唯有将AI融入学科基因,在教学设计时以“为何必须用AI”为原点拷问,技术才能从割裂课堂的闯入者,蜕变为激活教育本质的赋能者。

突破AI课堂困境: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技术扎根学科土壤
为了助力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提升“数据智能+学科本质”的融合创新能力,突破“不会用、不敢用、用了不见效”的困境,真正成为“能创新、会设计、善融合”的新时代教师。现发起“‘AI+语数英’备教学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研修活动:

一、名师赋能,技法精讲
特邀深耕教学领域多年、深谙AI 赋能教学实践的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等名校名师联袂授课。他们将以深厚的学科积淀与前沿的技术视野,为教师搭建“学科特性+技术原理+课堂场景”的立体化赋能体系,帮助教师站在政策与学术前沿,重新认知学科教学,掌握AI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方法,让技术真正为课堂增值。
语文主讲嘉宾
以下按主讲先后顺序排列
贺卫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访问学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理事会理事,陕西省基础资源中心语文专家组组长,陕西师范大学语文“国培”项目首席专家等。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著有《先秦儒家诗教美育思想研究》《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论》等著作10余部。曾获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导师”“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等称号。
张洪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江北新区首届名教师。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和《江苏教育》等杂志发表,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主持人,江苏省课程基地——“金陵风地方文化课程基地”主持人。
刘雅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华维文澜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作协会员。曾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浙江省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主持多个省级课题并获奖;开发的课程获全国“典型作品”奖、浙江省精品课程;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一等奖,数十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收录。出版《红鼻子的樱桃老师》《樱桃老师的魔法微作文》《樱桃老师的微童话作文课》《寻梦月亮湖——跟樱桃老师学看图写话》等多部图书。“樱桃老师的微作文”教学经验被多个媒体报道。
偰嫤,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语文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深圳市大鹏新区骨干教师后备人才,2023年高考语文阅卷员。曾获高考模拟命题比赛区级二等奖,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区级三等奖,“名师优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指导学生在叶圣陶杯、核心价值观等多项征文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参与市级课题1项,微课作品入选深圳市教育云平台作品集。2025年3月,在深圳市大鹏新区“AI赋能语文课堂”主题教研活动中,主讲了AI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课例。
陈俊旭,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目前关注研究方向为AI赋能语文教学、古诗词建构化学习,AI星项目组团队成员。现担任高端人文课程《中国文学传统》主讲教师,《从教到学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工具开发与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曾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面向全区高一语文教师开设讲座《初高中记叙文写作衔接》。
数学主讲嘉宾
以下按主讲先后顺序排列
郭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中小学数学教材研究)秘书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神经科学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教师教学知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学习困难与学习障碍等,在多个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规划项目重大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课题等。
钱守旺,正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分册主编,教育部国培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动感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马云乡村教育校长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部主任,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主任。已经出版个人专著四本,主编与合编教学指导用书40多本,主编学生用书近百本,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郑子杰,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教师,人工智能课教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年获北京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计算中的资源分配、优化论与博弈论、机器学习算法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期间发表论文40余篇。2019年7月加入北京市十一学校,参与数学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同时承担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开发的人工智能普及课程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在2021年4月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其目前一些社会职务还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AICE智能趣微课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大学AI探学营创史团队实践导师,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IOAI)中国国家队领队等。
谢广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本科、硕士及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的数学理论基础。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机器学习顶会ICML、期刊JMLR上发表论文,并担任ICML、NeurIPS、JMLR等重要会议和期刊的审稿人。在2023级优秀青年教师素质提升项目(信息科技学科)框架内完成研究课《AI辅助意象分析》,主持完成的案例《人工智能助力写作》获得2024年海淀区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三等奖,在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上作了“AI+X”跨学科案例主旨汇报。
英语主讲嘉宾
以下按主讲先后顺序排列
刘晓斌,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考改革综合研究院聘任专家,广东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生“我最喜爱的导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项、省级成果奖 4 项(其中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各 1 门。
罗朝英,中小学英语正高级教师,任教于新都一中实验学校。曾获得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中小学名班主任、成都市英语特级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优秀科研个人的称号。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成都市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带有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三级名师工作室。成都市教科院成都数字学校授课教师,成都市新都区班主任工作坊导师、成都市新都区家庭教育指导师。
王梦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深耕AI 赋能英语教学领域。2023 年 8 月,其《利用 ChatGPT 提高中学生英语读写思维能力》案例获评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优秀案例,同年 10 月,主讲的读写思维课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精品课。2024 年,在北京市 “京教杯” 教学比赛中斩获高中组一等奖。参与“十四五” 规划课题《应用人工智能写作反馈技术优化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025 年 3 月以《AI 赋能・思维驱动 —— 一模考试写作优化课》为例,在海淀区一模试卷讲评中开设 AI 应用公开展示课,获高度认可。
更多嘉宾,敬请期待!
二、研训闭环,能力进阶
立足真实教学情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特征,深度示范AI多模态工具与教学的融合路径,系统性构建“数据智能+学科本质”的双核驱动教学认知体系,破解“技术堆砌化”实践误区。遵循“知行合一”研训理念,设计阶梯式实操作业矩阵,推动教师完成“认知迭代—工具迁移—课堂转化”的能力进阶闭环。
三、学科定制,靶向攻坚
基于学科本体性,分科设计“靶向解决方案”,如:解构文本分析,引导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层”,写作从“无话可写” 走向“文思泉涌”;动态建模让几何图形秒变互动沙盘,拆解方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可见的思维路径;模拟真实场景告别哑巴英语,打破写作模板化,让英语学习从 “生硬模仿” 变为 “自然运用”。通过“痛点诊断—策略生成—课堂实证”的研训闭环,助力教师从“工具使用者”向“智能教学设计者”跃迁。
(一)“AI+语文”备教学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
用AI多模态工具重构古诗词时空场域,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破解作文批改难题,实现“备教学评”全链数智化。在智慧课堂中践行“技术为舟,人文为舵”的融合教学,既实现教学效率的跃升,又守护学科育人内核的教育本真。共计5讲,20学时:
第一讲 角色跃迁:人工智能语境下,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加减法”?
1.特征意义:人工智能语境的特征,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意义有哪些?
2.语文之变:人工智能语境下,语文有哪些变化?
3.教育坚守:人工智能语境下,语文教育该坚守哪些本质?
4.加减法:人工智能语境下,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好“加减法”?
录播课 7月8日 周二
第二讲 备教学评:AI怎样实现语文“备教学评”精准贯通?
1.教学准备:如何利用AI深度搜索,辅助生成教学设计、课件、个性化教学方案?
2.课堂互动:如何利用AI开展互动性教学,开展实时学情监测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课后作业:如何利用AI根据学情自动生成分层作业,进行批改、生成诊断反馈报告?
4.教学评价:如何利用AI在各环节为教学评价提供多维度评估支持?
直播课 7月9日19点 周三
第三讲 古诗词:AI如何让古诗词“动”起来,变得可触可感?
1.时空对话:如何制作数字人诗人,讲解古诗词相关内容,与学生对话,探究思辨?
2.以图证诗:如何通过AI绘图、制作视频,具象诗词“意象”,破解古诗词理解难点?
3.诗音交融:如何利用AI将古诗词变成歌曲,让古诗词背诵更轻松?
4.以声传情:如何利用AI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实时评
直播课 7月10日19点 周四
第四讲 阅读写作:AI如何破解“读不透”又“写不出”的难题?
1.情景化阅读:如何借助AI为阅读内容创设情境、进行智能交互,布置分层阅读任务?
2.整本书阅读:如何利用AI搭建分层指导体系,增强阅读的互动性,科学评测?
3.辅助写作:如何“有限融合”AI工具,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整合素材,梳理思路,生成提纲?
4.习作批改:如何利用AI精准化定位学生作文问题,提供多维度修改建议?
5.读写融合:如何借助AI,高效精准地展开多元的读写活动,使读写融合?
直播课 7月11日19点 周五
第五讲 单元教学:AI如何助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智能闭环?
1.单元教学:一个学习单元的基本构成内容都有哪些?
2.智能体工具:不同智能体工具都有哪些核心优势?
3.单元任务:如何借助AI设计情境化的单元学习任务?
4.单篇文本:如何借助AI解读单篇文本,设计学习任务?
5.写作互评:如何借助AI设计作文互评的量规?
6.工具使用: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
录播课 7月12日 周六
注:课程时间及具体内容视课程整体情况调整,具体以实际为准。
▼立即解锁AI+语文融合破局密钥▼
(二)“AI+数学”备教学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
以数据驱动分层教学为核心,赋能备教学评全流程,通过动态建模技术激活学生高阶思维,拆解方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可见的思维路径,推进跨学科融合设计实践。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坚守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的学科本质内核,构建“精准施策、思维主导、技术增能”的数学智能教学新生态。共计5讲,20学时:
第一讲 角色跃迁:告别“解题机器” 人设!AI 时代数学教师如何重塑职业定位?
1.挑战:AI技术冲击下,数学教师会遇到哪些挑战?
2.转型:技术赋能下,数学教师的哪些能力需要升级?
3.坚守:AI时代,数学教师该守好哪块“责任田”?
录播课 7月8日 周二
第二讲 备教学评:AI如何让数学“备教学评”无缝衔接,智能闭环?
1.教师备课:如何利用AI辅助生成教学设计、上课课件、个性化教学方案?
2.课堂互动:如何利用AI开展互动性教学,开展实时学情监测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作业设计:如何利用AI根据学情自动生成分层作业,进行批改、生成诊断反馈报告?
4.课堂评价:如何利用AI科学高效自动生成非常详细的评课报告?
5.课例展示:使用AI典型课例片段赏析
直播课 7月9日19点 周三
第三讲 数与代数:AI助你破解运算、方程、函数三大核心难题!
1.数与运算:AI时代的代数运算练习是否还有必要?
3.方程与不等式:从教学角度看AI辅助求解方程与不等式
3.函数数列:借助AI辅助绘制图像来直观理解函数和数列
4.数学建模:AI的瓶颈——真实问题的数学建模
直播课 7月10日19点 周四
第四讲 几何教学:几何抽象难讲解?新技术让几何思维“活起来”!
1.几何定理:消点法在平面几何证明中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2.几何工具:几何自动发现工具在课堂中如何使用?AlphaGeometry对教学有哪些启发?
3.GeoGebra Discover:如何助力课堂教学及学生独立探索活动?
4.立体几何:如何智能生成三维几何图形?复杂立体图形的多视角演示有哪些技巧?
直播课 7月11日19点 周五
第五讲 跨学科教学:学科壁垒难打破?AI如何让跨学科教学从“拼凑” 变“共生”?
1.特征路径:跨学科真正的“共生”特征与实现路径
2.融合机制:赋能跨学科融合的核心机制
3.典型案例:跨学科融合模式典型案例解析
4.实践启示:跨学科融合模式的经验总结、策略建议
录播课 7月12日 周六
注:课程时间及具体内容视课程整体情况调整,具体以实际为准。
▼立即解锁AI+数学融合破局密钥▼
(三)“AI+英语”备教学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全场景,构建覆盖“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智能教学体系,依托“单元整体教学”数字化模型,提升教学设计系统性,打造“阅读写作双维智能支架”,实时反馈与分层指导。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技术赋能与语言素养培养间建立动态平衡,助力教师打造高效且富有温度的智慧课堂!共计5讲,20学时:
第一讲 角色跃迁:AI时代,英语教师如何从“语言传授者”跃迁到“学习设计师”?
1.挑战:AI技术冲击下,英语教师会遇到哪些挑战?
2.转型:人机交互间,英语教师该如何破局突围?
3.坚守:AI时代,英语教师该坚守哪些教育本质与人文价值?
4.方案:英语教学中词汇语法、听说读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用AI解决?
录播课 7月15日 周二
第二讲 备教学评:AI如何让英语“备教学评”闭环精准落地?
1.教学准备:如何利用AI深度搜索,辅助生成教学设计、课件、个性化教学方案?
2.课堂互动:如何利用AI开展互动性教学,开展实时学情监测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课后作业:如何利用AI根据学情自动生成分层作业,进行批改、生成诊断反馈报告?
4.教学评价:如何利用AI在各环节为教学评价提供多维度评估支持?
直播课 7月16日19点 周三
第三讲 阅读教学:AI如何让阅读教学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建构”?
1.挑战机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痛点是什么?AI对阅读教学有哪些颠覆性价值?
2.文本分析:如何借助AI建立单元主题图谱,解析文本,智能匹配阅读材料?
3.活动设计:如何借助AI智能化生成分层问题,根据学情动态调整学习任务?
4.评估反馈:如何借助AI个性化分析学生阅读轨迹,生成主题学习进阶报告?
直播课 7月17日19点 周四
第四讲 写作教学:AI让写作课“活”起来,让学生告别愁眉苦脸!
1.读写结合:如何用AI分析阅读文本的特征,辅助生成读写联动任务?
2.分层写作:如何基于学情,个性化的布置写作任务?
3.写作素材:如何用AI帮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
4.智能批改:如何用AI智能批改,提供精准化评价?
直播课 7月18日19点 周五
第五讲 单元教学:告别碎片化教学,AI重构单元整体教学新范式!
1.系统设计:如何利用AI构建“主题-语篇-任务”三维单元框架?
2.任务关联:如何利用AI动态生成跨课时关联任务,匹配优质资源?
3.情境创设:如何利用AI生成多模态情景化任务,根据学情个性化推送?
4.智能反馈:如何利用AI动态记录学生学习全流程,生成学习报告并提供学习建议?
录播课 7月19日 周六
注:课程时间及具体内容视课程整体情况调整,具体以实际为准。
▼立即解锁AI+英语融合破局密钥▼
.jpg)
AI课堂成果转化:成为新时代的智能教育设计师
当AI真正扎根学科土壤,教育将迎来质变跃迁。本研修不仅是工具学习,更是教学基因的重构——通过“名师赋能-靶向实训-闭环验证”三维体系,助您打通AI融合最后一公里。在这里,您收获的不仅是结业证书,更是破除课堂悬浮症的“手术刀”,是成为智能教育设计师的通行证。
一、融合重构,收获颇丰
1.锚定政策导向,筑牢数字素养
2.解决学科痛点,突破教学瓶颈
3.重构教学范式,激活创新基因
4.电子版学时证明、结业证书
5.作业有机会在《教育家》的融媒体平台上展示
6.加入读编交流群,参与更多《教育家》活动
二、超值投入,实惠满满
1.单科:480元/人
▼抢占AI+语文融合课堂破局者席位▼
▼抢占AI+数学融合课堂破局者席位▼
▼抢占AI+英语融合课堂破局者席位▼
2. 集体报名:≥25人,400元/人
老学员优惠:往期AI活动研修学员,400元/人
温馨提示:购买后入班群,所有学习事项均在班群通知;报名及缴费成功后,不接受退费;在开营前3天可以自行转让名额。
咨询电话:13716967797(马老师)010-67071245(石老师)
报名截至时间: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