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关键词  红书  哪些  数据分析  链接  搜索  获取  小红  服务 

东莞老街最后的灯笼匠,62岁还在亲手点亮年味

   日期:2025-02-03     作者:h0dsa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news/16402.html
核心提示:Hi,欢迎回到“新鲜人:年味传承人”,我是晗。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广东

Hi,欢迎回到“新鲜人:年味传承人”,我是晗。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广东,挂灯笼可是开年里的重头戏,一盏纯手工的竹丝灯笼是人们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更是无法割舍的乡土之情。

这一期,城画小分队在东莞石龙,找到一位白天做生意糊口、晚上在小红书精进画工的灯笼阿叔——刘苏虾。虾叔是石龙灯笼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当地最后一位手工灯笼工匠。他说:“做灯笼不挣钱,但我对它有感情,没有灯笼就没有年味呀。”

每年春节前三个月,古早味十足的石龙骑楼街就热闹起来了。新款的春联、福字层层悬挂,风吹过,就变成一片红色汪洋。商铺前车水马龙,方圆几十公里内的人们都习惯来这里采购年货。

然而对讲究的东莞人而言,年货绝不是流水线的印刷品这么简单,挂上一盏手工制作的竹编灯笼,年味才算是到位了。

“上灯”习俗用的鼓状花灯

在广东绝大多数地区,过年都有“上灯”(也称开灯、点灯)的习俗。“添灯”谐音“添丁”,新生儿降临的家庭会在下一年春节,在祠堂或者家中挂一盏灯笼,与先人、亲友分享家族兴旺的喜悦。“上灯”时间各地不尽相同,而“结灯”时间通常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过去,只有男孩才可以举办“上灯仪式”,但随着文明思想的传播,不少家族也开始为女孩“上灯”。当传统习俗随着现代社会一起发展,地方文化就能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

中秋的外婆灯笼

除了过年要挂灯笼,东莞地区还流传着特有的中秋灯笼习俗。过节前夕,外婆要为孙辈送一对精巧的小灯笼,男孩会贴上状元图案,女孩则为仙女图案,祝愿孩子们聪明伶俐、健康平安。

“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夜幕降临时,东莞孩子就会提上外婆灯笼,在中秋明月下奔跑嬉闹,去各家商铺添油,收集父老乡亲的祝福。

此外,东莞人入伙、新婚时都要挂上一盏喜庆的红灯笼,象征福气入门。可以说灯笼参与了东莞人生命中的很多重要时刻,大大小小的灯笼浓缩着东莞人的一生。

如果想在东莞石龙买一盏正宗的本地灯笼,那就不得不提到非遗传承人虾叔。但若非熟人带路,普通游客很难在骑楼老街找到虾叔的灯笼铺子。

准确来说,只有站在虾叔一家开的怡兴婚嫁用品店门前,你才能在骑楼二楼斜开的窗户里,瞥到一点灯笼的影子。

见我们到来,虾叔从忙碌的年货生意中抽出身,操着一口“塑料普通话”热情地打招呼。“年前忙得很呐,我们上去吧?动作慢了老婆又训我。”于是我们赶紧跟他爬上“吱吱呀呀”的木制楼梯,走进古老骑楼的心脏。

灯一开,硕大的白纸灯笼赫然出现在面前,与窗外一片赤色宛如两个世界。从高悬的房梁到淹没在阴影中的角落,一百多平方米的仓库充斥着形状各异的灯笼。虾叔利落地从一根竹竿上抖下串成糖葫芦似的灯笼,捡起一个递给我。“这是昨晚刚做的,吹了一晚上北风,已经干了。”

虾叔今年62岁,是家族生意的第四代传人,也是石龙最后一位会做手工灯笼的工匠。

跟一些同龄的城市居民相比,虾叔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始终躺不平,“逢年过节,就会有老顾客打电话要灯笼,你不做大家用什么?”

春节前夕,虾叔的灯笼生意到了最红火的日子。“祠堂祭祀和拜神的灯笼卖得最好,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到。”为了赶制灯笼,这段时间虾叔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庙会用到的桶状灯笼

虽然忙得合不了眼,但在制作灯笼这件事上,虾叔坚持每一步都亲自上手。“东莞人用灯笼,都是大事、喜事,我们是灯笼世家,不能砸了祖辈留下来的招牌。”

买竹、开竹、煲竹、编竹、糊纸、写字,一批灯笼至少要制作整整两天。

竹子要三年生的,嫩竹柔韧不足,老竹太干太脆。“所有竹子都要去博罗县的罗浮山亲自挑选,网购靠不住,只有摸到才让人放心。”

竹子运回家,虾叔将竹皮和竹肉分离,制成竹篾,再泡水、晒干,就可以开始编竹了。“交叉的每个网眼都要看清大小,一条穿歪了,灯笼的形状就会改变。”

因为常年劳作,虾叔的双手长出厚实的老茧,指腹也在湿润的南方开裂。“如果手生的年轻人来编,很快就会散开。”因此,他始终不放心交给其他人。

最近,做了几十年白胚的虾叔开始进一步钻研画技。“那个画灯笼的老人去世了,剩下很多半成品无人继承,我就全都拿过来。”他指向墙边几杆画着龙的灯笼,“以前我是很少画画的,但现在不干不行,整条街就剩我一个人做了。”

生于斯,长于斯,虾叔的人生早已编进灯笼里。灯笼对他而言,是家族、是故土,更是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一个普通乡镇老人的一叶扁舟。

谈“非遗”就离不开“破局”二字,截至目前,城画小分队已登门拜访不少技艺传承人,而虾叔可谓是最“为爱发电”的一个。

90年代,手工灯笼还是年货街的主角,除虾叔外,这条街还有数家同行。遇到大型拜神活动时,灯笼的需求量多达成千上万。“大家都排着队来买,铺子门前十几个人等着,那时候真是没日没夜地做。”

但如今,老街的灯笼店或因生意惨淡而转行,或随着手艺人去世而失传,最终只剩下虾叔一人还在坚守。而哪怕是在虾叔的店面,灯笼也早已被工业产品掩在后面,给人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感。

“做别的生意是为了吃饭,只靠灯笼,开不了锅啊。”虾叔的肩上一边压着传承技艺的担子,另一边压着全家人的生计。“我老婆总骂我傻,说不赚钱的东西你做它干什么?”固执的虾叔只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白天维生,夜晚创作。

虾叔的生存模式,其实是很多乡间“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非遗”项目不同,乡镇的传承人很难靠文旅收益维生。

一方面,中国游客的出行偏好仍以大城市为主,到访量自然不足以支撑乡村文创、手工艺品店铺日常经营;另一方面,乡镇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传承人,工匠们欠缺线上营销能力,也较难分析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产品创新。

虽然虾叔正积极地在小红书上学习绘画新图案,也在灯笼的造型上不断尝试,但就销售结果而言仍差强人意。“平时进门的游客不多,即使有人看了,真正购买的还是少数。”或许虾叔灯笼铺的症结在于,愿意为文化付费的人群暂时还未发现这个角落。

好消息是,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保护、宣传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加之越来越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过的青年回流,以东莞石龙为代表的文化老镇开始焕发出蓬勃的文旅活力。“最近石龙街道和红漆木屐家的儿子一起筹办的‘骑楼活乐游’活动带来了很多外地游客,所以说这方面还是离不开官方和我们个人共同努力啊。”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16402.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