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领域迎来重磅文件。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文件。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未来的养老服务谁来提供?社会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这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又是我们每个人要面临的切身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客观来看,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一些养老服务要么太差,要么太贵,我国养老领域存在服务供需不匹配、服务内容单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急缺等多重问题。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强调要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那么,究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相关改革呢?
首先,要找到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尽管人们都关注到了养老产业是一个庞大的蓝海,但据调研,存在的常见问题是,老年人要么是“不承认”自己有需求,要么是“不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要么是“找不到”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服务。“不承认”是指大多数老人根据过往经验估计自己的状态和生活,往往拒绝变化,更不愿意承认衰老给自身健康和决策方面带来的影响,这导致了包括房屋适老化改造、心理疏导等需求被隐藏,甚至一些子女主动提出的服务被拒绝;“不明白”是指一些老人模糊觉得自己需要帮助和支持,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清晰定位自己的需求;“找不到”则更为复杂,既有专业人才、专业机构匮乏造成的服务供给不足,又有供需错位、价格过高造成的不匹配问题。要让银发经济活起来,必须真正去理解老人、认识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甚至挖掘潜在需求,才能激活银发经济巨大潜力,从而让数以亿计的老人享受到舒心称意的服务。
其次,要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需求本身很多元,活力老人与失能老人、兜底式服务与个性化需求、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更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养老方案。例如,对于活力老人,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参与活动等服务;对于失能老人,则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定位不同,《意见》首次明确将养老机构划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具体来看,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实行充分竞争、优质优价。通过差异化定位,将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一刀切”的服务模式,减少了因服务不匹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形成百花齐放、各取所需的养老服务格局。
再次,要探索“政府+市场”的合作与补位模式,推动形成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市场有选择的养老服务格局。在具体措施落地过程中,政府与市场需要紧密配合,互相补位。当前,基本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但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仍以社会和市场为主。在优化养老服务过程中,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养老机构分类改革的政策框架和标准,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保障,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确保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特别是对服务经济困难、失能等特殊群体的养老机构给予重点扶持;市场则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投资建设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如高端养老机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等,把政府基础性、社会化和市场化养老等多类型、多业态服务融合起来,既做到兜底型养老服务有保障,又做到普惠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有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