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使用  page  音视频  选择  搜索引擎  百度  企业  可以  个数  父亲 

容嬷嬷、懒羊羊、LABUBU……ABB式名字更容易火吗?|亮马桥小纪严选

   日期:2025-07-17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ob.kub2b.com/news/158.html
核心提示:小纪有话说:ABB式名字易火并非巧合,其背后是深刻的语言学原理。该结构利用了汉语中的“象似性”,通过叠词“BB”这一拟态词形
图片




小纪有话说:


ABB式名字易火并非巧合,其背后是深刻的语言学原理。


该结构利用了汉语中的“象似性”,通过叠词“BB”这一拟态词形式,极大增强了词语的“意象性”,即在人脑中生成生动画面的能力。


这种与生俱来的高辨识度、亲和力和记忆度,使其在信息时代具备了天然的传播优势。

来源:摩登语言学
编辑:扬薇儿
原标题:ABB式名字确实容易火,why baby?why?

图片

最近,一个话题#ABB式名字容易火#悄然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从玩偶圈的顶流LABUBU,到网文女主凌妙妙、李尖尖,再到现实中的明星范冰冰、高圆圆,似乎名字里带个ABB结构,就拿到了走红的“号码牌”。有人好奇,这难道只是因为ABB式名字更好记吗?也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说容易火,不如说火了之后好记。”

图片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没完全说到点子上。ABB名字的流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刻的语言学原理,一个植根于汉语基因里的“流量密码”。这个密码,就是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和它带来的“意象性”(imageability)。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人名的小圈子,看看ABB结构在汉语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在语言学中,ABB式词语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构词法,比如“黑漆漆”“雾茫茫”“冷冰冰”。它们的结构通常是一个表意的A(如“黑”“雾”“冷”),加上一个叠词BB(如“漆漆”“茫茫”“冰冰”)。几乎所有汉语母语者都会认同,ABB结构的核心作用就是让A的意义变得更加“Vivid”——也就是生动、形象 。

为什么叠词“BB”有如此魔力?传统语法可能会把它解释成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后缀”。但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更深层的原因。这里的“BB”部分,其实扮演了“拟态词”(ideophone)的角色。拟态词是语言中用来描摹声音、形态、颜色、质感、情感等感官体验的词语。它们就像语言中的“颜料”和“画笔”,追求的不是精确的逻辑描述,而是生动的感官描绘。

图片

这种词语形式与其描绘的意义之间的相似性,就是“象似性”。比如,我们听到“咕噜咕噜”,就能联想到液体流动的声音。而ABB结构中的叠词“BB”,正是通过语音上的重复和拉长,模拟出一种状态的持续、程度的加深或者某种可爱的质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词语的“意象性”——也就是在人脑中唤起一个清晰画面的能力。

一篇发表在《语言与认知》期刊上的学术研究,*专门探讨了汉语ABB词语的鲜活度之谜。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真人评分实验发现,与其他普通词语相比,ABB词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极高的“意象性”得分。换句话说,当人们看到“胖乎乎”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胖”这个概念,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甚至有点可爱的形象。正是这种高“意象性”,让ABB结构天生就具备了“好记”和“吸引人”的特质,因为它绕过了复杂的逻辑处理,直接在你脑中“画”出了一幅画。

*Van Hoey T, Yu X, Pan T L, et al. What ratings and corpus data reveal about the vividness of Mandarin ABB words[J].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24, 16(4): 1674-1696.

图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ABB式名字为什么容易火因为它不仅仅是“ABB”这个形式,更是调用了汉语中一整套成熟的、用来增强生动性和画面感的语言机制。当一个名字,比如“范丞丞”或“乔晶晶”出现时,叠词“丞丞”“晶晶”虽然本身是名字,但也因为其语音形式,不自觉地带上了一层亲切、可爱的色彩,让这个名字在众多单调的名字中脱颖而出,变得更容易被感知和记忆。

这种结构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比比皆是。从《爱情公寓》里的“吕子乔”在剧中调侃的“沙乐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懒羊羊”,再到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无一不是利用了ABB结构带来的亲切感和高辨识度。它让一个名字听起来不那么正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同时又因为其生动的意象,让人过目不忘。

更有趣的是,这种A+BB的组合并非一成不变。语言学家在研究中发现,ABB之间的关系远比“加个后缀”要复杂。有些组合是完全透明的,比如“油腻腻”,腻腻的意思和油直接相关。有些则是半透明的,比如“甜蜜蜜”,这里的“蜜蜜”已经从本义“蜂蜜”延伸为“甜”的感觉。还有些则几乎完全凝固,比如“干巴巴”,很少有人会去细究“巴巴”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们就是知道它加强了“干”的程度和那种令人不悦的质感。

这种现象说明,ABB结构本身已经演化成一个强大的构词“模版”或“构式”。即使“BB”部分本身没有清晰的意义,只要把它放进这个模版里,它就会被“强制”赋予一种生动描绘的功能,语言学上称之为“拟态化强制”(ideophonizing coercion)。

因此,当一个新名字采用ABB结构时,它其实是踏上了一条语言演化铺就的“高速公路”。它天然地具备了高意象性、高亲和力和高记忆度的优点。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个能在瞬间抓住眼球、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名字,无疑拥有了巨大的传播优势。

所以,ABB式名字容易火,并非玄学,也非巧合。它根植于汉语的内在规律,巧妙地利用了“象似性”原理,通过创造鲜明的“意象性”,在第一时间俘获了我们的感官和记忆。这既是火了之后好记的原因,更是它能够轻易走红的底层逻辑。下一次,当你再看到一个ABB式的名字或昵称时,不妨感受一下,它在你脑海中画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致谢:

司馬智博士(Thomas Van Hoey)这方面的突破性研究。Thomas Van Hoey(司馬智)是一位语言学家和汉学家,现为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语言学系定量词汇学与变异语言学研究组的高级博士后研究员,隶属于弗拉芒研究基金会(FWO)。他的研究聚焦于拟声词和象声词的认知与文化因素,尤其关注语言中的图像性与借用现象。他曾在香港大学语言与发展实验室任博士后,研究拟声词的可学习性及手势在其中的作用。Van Hoey拥有台湾国立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以及鲁汶大学的汉学和语言学硕士学位,发表了多篇关于汉语拟声词和语言复杂性的学术论文。


*素材来源:

https://www.thomasvanhoey.com/cv/cv_thomas.pdf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9078492_ABB_a_salient_prototype_of_collocate-ideophone_constructions_in_Mandarin_Chinese

https://linguistics.hku.hk/ldlhku/wp/wp-content/uploads/2023/03/10.1515_cog-2022-0031.pdf


*头图及封面图来源于“ivy”。
本文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news/158.html     企库往 https://sicmodule.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