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都会在家具家电进场前做一次深度的开荒保洁,隔天阿姨收尾后已经是中午,我自己又用纸巾把客厅的地面擦了一遍,然后把五十多斤重的地毯铺上。本来想躺在上面试一下这个地毯硬不硬,结果不小心睡着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被阳台射进来的阳光晃醒,一头混沌的想着呀,这就结束了啊,我好像终于可以搬家了。
——这就是装修之后入住之前最让我最记忆犹深的一刻,往前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常抱怨装修真的好辛苦,但在新家醒来的第一个清晨就全然忘光了,不过时常看着家里每一个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巧思和陈设,都明白这是那会儿每一分心思付尽的收获。
所以尽管我认为装修应当是人生中少有且应当全力以赴的大事之一,也觉得它和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平凡小事一样,这有了一些,那儿做了一点,最后就有了双倍的快乐。
前段时间国禹过来帮手拍摄 House Tour 的视频,拍摄之前我和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和其他来过朋友的夸赞不同,他说我明白了,原来你在装修的时候就只是考虑了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并且把他们实现出来,而不会像我当时装修的那样,会考虑这个东西应该不应该放在这儿,那个地方可能会待客用,而我应该怎么样。
所以我重新思考了原户型里的 11 个分区,拆改成了目前的 8 个基础「场景」:
玄关:进出门换鞋,挂外套;
阳台:种植物和在植物边的吧台上喝酒看楼下堵车;
起居室:娱乐、工作和学习;
卫生间:唔…
客卧室&储藏室:偶尔留宿亲戚朋友,但整体是为了储物设计;
餐厨区:做饭吃饭煮咖啡;
洗衣房&浴室:左脚淋浴间,右脚洗衣机烘干机,踏一步大衣柜;
主卧室:睡觉
但这些不一定需要在设计或者装修时就面面俱到的准备好,只是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当我们在思考如何规划未来的新家时,既不要被「如果」捆缚,也不要为了填满而填满一块区域,实在是确定不了,留个白,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接下来,我从上文提到的 8 个场景,逐一带大家看看我的新家吧。
不过尽管如此,能够有足够宽敞的台面备菜下厨真的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做饭这事儿能有多快乐。我把岛台的一侧做了内收 ,方便搁脚,并在这一侧的台面装了一个嵌入式电陶炉用来吃火锅——这个场景的话我是极力推荐电陶炉的,因为它是通过电阻丝加热,和燃气灶加热原理相同,而我们都知道电磁炉加热的时候是一起一落,升温非常不均匀,同时噪音极大。与电陶炉相对的是装了一个加热式直饮水龙头,它除了可以提供常温直饮水外,还能将其加热至 80℃ ~ 沸腾几个温度档再出水。
因为承重墙和排烟道的原因,我没法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厨房」,所以也就没有多折腾,但也有几个值得分享的经验,首先是一定要做高低台,高台在肚脐往下一点差不多是你第一层小肚腩的地方,这也是我家里除书桌外所有台面的统一高度,包括岛台、岛台旁操作台和洗手台,这个高度可以让你直立时可以自如的在台面完成任何操作,而例如洗菜洗漱时无论怎么弯腰都不会酸痛,而低台特指燃气灶的区域,高度在双手自然下垂左右,这样加上灶台底座高度和锅铲的长度,刚好能保证炒菜时手腕开角大于 90°,长时间翻炒也不会手酸。
如果说客卧室花了心思做了很多储藏功能,主卧室相比之下则非常「漫不经心」了。多年前我有非常严重的睡眠困扰,那会儿我的卧室可丰富了,有电脑,有电视,还有大屏智能手机,进入卧室好像不是为了睡觉而是赶场下一场盛会,所以这几年即便是在外租房,我睡觉的地方都尽可能的「空无一物」,养成了「上床就是睡觉」的严格心理暗示,即便偶尔失眠也会选择离开床去玩,哪怕玩到天亮都行,但床上一定是睡觉的地方。
之前提到,我将主卧的卫生间改为洗衣房和淋浴间两个区域,淋浴间不必多言,除了推荐汉斯格雅的恒温淋浴头,它将调温和开关水分为了两个开关,而调温旋钮通过内置的感热片(不用接电)可以固定在 40℃ 的水温流出,所以洗澡时只需要开关水即可,无论使用的是电热水器还是燃气热水器——洗澡被烫到,我想每个人都体验过吧。
而洗衣机区域在旁边预留了几个储物格,用来放置洗衣液、柔顺剂和消毒液,它们同样没有被藏在柜子里。
终于结束了导游,觉得啰嗦了很多,但又似乎好像有不少遗漏,不过也不想再复盘了,因为我还录制了三个视频用来介绍新家,即做作又贴心。未来几周内应该会剪辑好放出。
其实虽然标题里提到了角角落落的欣喜,但实际上更多的是「理所应当」,因为它们都是我事前考虑周全做好了准备,客人会说真厉害,而我觉得它就该如此。
我们为自己的家付诸心血,不该是攀比,也不能是迎合,仅仅是为了取悦自己,或者取悦未来每个日日夜夜长驻于此的人,希望我的家能给你启发,但更祝福你有一个理所应当的家。
装修笔记 01 | 家的样子,你的样子
装修笔记 02 | 没有好的设计师,但有好的队友
装修笔记 03 | 如期入住没那么难:用项目管理思维推动装修进度
装修笔记 04 | 选对组网方案,打造无死角家庭娱乐空间
装修笔记 05 | 智能家居没有终点,但这是你可以考虑的起点
装修笔记 06 | 从选品到搭建自动化场景,我这样打造智能家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