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年初一,他带领医疗队进驻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二甲医院……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小红
“我不上前线,谁上前线!”大年二十九,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罗凤鸣赴广西指导新冠疫情防控。
大年初一,他又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着21人的队伍奔赴武汉,进入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救治患者。
采访联系他,在电话这头也可以感受到他在前线争分夺秒的忙碌,但在疲倦的声音中又很有战斗力。
草地:华西医疗队目前正在支援的医院救治情况如何?
罗凤鸣:现在病人的情况跟刚来时有区别了,以前更多是单纯的呼吸衰竭患者。现在老年人多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比较多,多脏器衰竭的也多,救治难度就更大。比如多脏器衰竭的患者,就需要更多的生命支持手段,需要更多人力,所以我们现在重症监护室的人力相对紧缺一些。
针对一些年龄特别大的患者,我们用尽千方百计,仍收效甚微;还有一些重症病人 救治也非常困难。现在有一个病人是从其他病区转院过来的,当时他的氧饱和度在很长时间都只有60%至70%,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救治。
罗凤鸣:比较累,但是还行吧。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没休息过一天。我们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穿上防护装备后,呼吸很不畅,也为正常工作增加了困难。大家的工作时间长,非常疲惫,尤其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医务人员。我们四川派出两批次支援医疗队后,目前情况稍微好转一些。但是病人数量增加较快、部分病人病情严重,大家的工作强度仍然很大,很辛苦。
草地:听说前线有一些小发明?为什么需要这些发明呢?
罗凤鸣:自四川医疗队接管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以来,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中心氧压过低、氧量不足,影响了病人救治效果。
四川医疗队在有限条件下,不断创新治疗手段来应对氧气不足问题。
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用“传统高流量+面罩钢瓶供氧”或“无创呼吸机+鼻导管钢瓶供氧”方式来提高病人氧合,简单易操作,临床反应好。吸氧的压力不是太够,我们就想了一些办法,把钢瓶搬过来接一个鼻导管,鼻导管接到病人的面罩里去,有些面罩可以直接把氧气管插在上面,不行的话,得把鼻导管放到病人鼻子里面去,增加氧气供应量。通过这个办法,在氧压不够的时候,增加病人的供氧,病人反馈感觉还不错,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