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新 著
2024年10月出版 /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4401-5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前 言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建立于平等性和开放性之上的网络互动,以多样化、符号化、匿名化、缺场化的特征塑造了互动者的多重身份,这种技术性的后果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时空场域,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高度融合,而且使社会情感出现了媒介化的特征,并有了全新的形态——网络社会情感。
网络社会情感不仅增强了个体的情感能量,实现了情感氛围的公共性,还使其自身成了一种新型的公共参与行为,使当代社会出现了“后真相”“后情感”的特质,情感与社会的交互性作用更加凸显。同时,由于网络社会情感的形成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功能作用大、动员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变迁。
本研究基于情感社会学、情感现象学、社交媒体互动理论等,运用情感分析法、虚拟人类学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探究了网络社会情感的特质与影响、动员机理、生成过程、社会功能等内容,提出了网络社会情感治理策略,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实现网络美好生活,营造社会良好情感氛围,推进科学治网、文明用网,加快构建数字文明社会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分为四大部分,共十七章。
第一部分网络社会情感的特质及动员,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辨析与网络社会情感相关的概念,如情感与理性、情绪与情感、情感生理属性与情感社会属性等,同时阐释网络社会情感的特质、影响及演化进程,并进一步探究网络社会情感动员的机理。
第二部分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过程,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内容。基于情感现象学与社交媒体互动理论,对网络社会情感展开多层次的分析,从网络个体性情感、网络群体性情感、网络技术性情感三个方面揭示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过程。
第三部分网络社会情感的主要类型及社会功能,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推文、评论、留言为数据源,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识别出蕴含网络社会情感的文本,并对其中涉及的情感类别与情感极性进行分类和识别,梳理出网络喜悦情感、网络愤怒情感、网络悲伤情感与网络恐惧情感四种主要情感类型。同时,运用虚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社会情感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探究各类网络社会情感的功能。
第四部分网络社会情感的治理,包括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的内容。网络社会情感的治理,既要治理网络社会情感这个社会现象,又要通过治理情感来治理社会问题。在个体层面,要加强个体情感管理、情感释放与情感自律;在媒介层面,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培育并监督网络社会意见领袖、优化主流媒体的情感引导功能、规范情感分析技术;在社会层面,要培养公民的情感思辨能力、规范网络社群互动、营造和谐的网络社会情感环境;在政府层面,要加速完善网络社会的法治工作、实现对网络社会情感的监测、实现网络社会情感的源头治理、促进政府与群众的情感联系。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网络社会情感是公众以社会热点事件为核心,以社交媒体为工具,经过多层次的网络互动所表达出的复杂情感,它既涵盖了微观层面的个体情感,也囊括了中观层面的群体情感,还反映了宏观层面的社会情感。网络社会情感与社会情感之间既存在延续性,又有根本性的区别。前者表现为网络社会情感是社会情感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延续,人们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表达和共享情感。后者则体现为它们在发生的场域空间、表达方式、传递速度以及作用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媒介化生存的场景创造了共时与异时交错、身体缺场与意识在场的互动方式,实现了情感、语言、知识的数据化与信息化,改变了情感唤醒、交换、传染、共情、分享的方式,使个体更多地呈现在“他者”或“社群”的技术影像之中,从而使“镜中我”真正得到了在公共领域之中呈现的机会,由此产生隐蔽而强大的网络社会情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变迁。
第三,不能将网络社会情感视为一种简单化、个体化、孤立化的现象,而要把网络社会情感置于公共领域的背景中,把网络社会情感动员当作一种潜在的政治行为来解读。网络社会情感动员使社会动员效果改善、动员结构升级以及动员内容多元化,而受此影响,社会动员越来越侧重于话语中的情感因素。情感不仅成为媒介话语的核心资源,而且以网络社会为依托构建出了政治象征。网络社会的情感动员由于参与成本低、传播范围广、动员能力强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承载了社会动员中最核心的过程:①它允许行动发起者利用网络媒体或自媒体打破信息封锁,输出大量信息,形成意见轰炸;②为大量具有类似目标的潜在参与者提供了合作与行动的条件;③通过实时报告事件的进展和动态,加深公众对事件的感知,进一步扩大社会运动的影响力;④通过对某些行为的片面性描述来进行社会动员,如削弱自身暴力行为的影响、篡改或重组信息,以混淆事件的因果关系。网络社会情感作为一种动员资源,在抢夺受众注意力,动员潜在参与者、支持者以及旁观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是个体、群体、社会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事件情境的情感唤醒与互动情境的情感交换,促进了个体层面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共情的情感体验与扩散的情感传染,促进了群体层面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情感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捕捉、量化、控制网络个体性情感和网络群体性情感促进了社会,层面网络社会情感的生成。这三种情感在网络社会中相互交织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情感生态系统。
第五,能够被精准识别且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网络社会情感主要包括网络喜悦情感、网络愤怒情感、网络悲伤情感和网络恐惧情感。各类网络社会情感既包括已有的社会情感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内容,也有自身的新特质。
网络喜悦情感有促进亲社会行为产生的社会功能,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满足、荣誉、安慰。但是,过度的网络喜悦情感会使喜悦情感发生异化,出现如网络攀比、娱乐至死和消费狂欢等不良的社会行为。
在某些情境中,网络愤怒情感源于社会不公和程序失当,源于公众对社会、道德和公平原则的关切。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正义化的情感、政治化的情感。网络愤怒情感有利于实现抗争目标、争取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促进社会变革。而需要警惕的是,一方面,网络愤怒情感可以被作为政治手段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它也会促使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发生。
网络悲伤情感是公众在荒诞世界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孤独和死亡的痛苦的集合。网络悲伤情感的共享,可以释放共享者自身的情感压力,使共享者之间实现情感共鸣与社会支持,有助于增强公众抗逆力,促进心理健康恢复。
网络恐惧情感容易被内化为未直面危机群体的“假想中的恐惧”,这种基于想象的体验将恐惧不断放大化、恐慌化的状态需要被谨慎对待,防止其过度传播和被利用。同时,网络恐惧情感可以强化风险规避行为,用于实现高强度的社会控制以及应对各类危机情况。
第六,网络社会情感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网络社会的平衡:既要保障个体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又要预防情感表达的极端化和暴力化;既要维护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又要加强对虚假信息和极化情感的监管;既要促进网络社会情感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又要防止情感强度过大可能导致的社会冲突和不稳定。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如下。
过去关于网络社会情感的研究,大多基于个别学科视角对网络社会情感进行单一化的分析,或对特殊事件中单一的网络社会情感进行描述和分析。本研究独辟蹊径,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思路,抓住网络社会情感的媒介化特质,对网络社会情感的动员机理、生成过程以及多种网络社会情感的功能开展综合性研究,使得研究具有整体性和创新性。具体而言,第一,运用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探究作为新社会现象的网络社会情感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以及网络社会情感的动员机制、生成过程、社会功能,并提出了网络社会情感的治理策略;通过新的理论视角,分析新的社会现象,并提出新的治理策略,为网络社会学研究注入新的内容,既有学理价值,又具现实关怀。
第二,综合运用虚拟人类学、情感分析、情感现象学、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设计对网络社会情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科学性探究,丰富了网络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三,拓展了网络社会学、情感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本研究从治理过程的动态视野挖掘了情感生成与情感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情感生成影响着社会互动和情感传播的方式,而社会互动和情感传播也反作用于情感生成的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使得情感治理不是一种单向的干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本研究的价值如下。
第一,丰富了网络社会的理论研究。以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角度为切入点,把情感当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将其融入网络社会学的领域中,这种对社会情感现象进行的研究,基于实体社会与网络空间、在场经验与缺场互动的联系,突破了相关研究的传统范式。
第二,为实现清朗网络空间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对个体、媒介、社会层面的情感调控,来升华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会情感,抑制消极危险的网络社会情感,这有助于实现清朗网络空间,减少网络社会情感造成的各类社会风险。
第三,强化情感治理,优化社会治理手段。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创造了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网络社会的情感治理,既是治理目的,也是治理手段,更是一种与硬治理相对应的软治理方式,有助于加强社会情感团结与社会凝聚。利用好网络社会情感的正功能,可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化解社会冲突,提升政府动员能力,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如下。
在网络社会情感的研究中,一方面由于一些群体行动典型事件的敏感性超出了笔者的把握范围,另一方面由于相关事件的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无法保证数据的恰当性、真实性与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只是在学理性方面抽象地阐释了网络社会情感动员的机理,并以案例分析辅助论证。关于网络社会情感动员所产生的群体行动,希望未来笔者可以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或进行参与式观察或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从而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补充。
此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书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部分网络社会情感的特质及动员网络社会情感不是简单地通过静态文字来表达,而是成为一种蕴含于话语实践中的力量,通过网络媒介在社会空间中广泛传播和共享。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深受多种宏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等。
与此同时,网络社会情感的话语实践具备构建和解构社会现实的能力,它能够通过集体行动、意见传递等方式影响人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度。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可能引发公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变革的方向。然而,网络社会情感的话语实践可能受到操纵,社交媒体算法、政府、商业利益群体、媒体、组织甚至某些个人都可能是虚假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从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误导性或扭曲性的影响。
网络社会情感作为一种通过媒介传播的情感形式,不仅赋予个体更强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赋予情感以公共性,使之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参与行为。网络社会情感不仅仅是社会情感状态的反映,更是社会动员的工具。它既是塑造社会舆论和行动的有力工具,也可能是制造分歧与极化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理解网络社会情感,在道德与价值的指引下有效动员网络社会情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新
书
速
递
王德新 著
2024年10月出版 /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4401-5
(点击封面跳转至购书页面)
内容简介
媒介化生存的场景创造了共时性与异时性交替、身体缺场与意识在线的互动模式,拓展了情感的唤醒、交换、传染、共情方式,个体及其情感通过媒介技术呈现在他者和社群的数字影像之中,赋予“镜中我”更多在公共领域中展示的机会,由此产生隐蔽而强大的网络社会情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变迁。
网络社会情感治理,既是治理目的,也是治理手段,更是一种与硬性治理相对应的软性治理方式。在网络社会情感治理过程中,既要维护网络平台中情感表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又要有效管控虚假信息引发的情感误导及极端情感的扩散;既要促进积极的网络社会情感发挥正面效应,又要防止产生过度情感动员导致的情感疲劳及其他社会风险。
本书把网络社会情感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网络社会情感的类型与特质、动员机制、生成过程、社会功能,并提出了网络社会情感的治理策略。本书通过前沿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工具,探究了新的社会现象,为当代社会学研究和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关怀,是一本值得期待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王德新,黑龙江哈尔滨人,社会学博士,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感社会学、数字社会学、媒介与社会治理。
目录
推荐阅读
群·学品牌新书 | 《大卡车:公路货运业与美国梦的幻灭》
新书 | 《仗卷走天涯:全国大型社会调查之督导笔记(第四辑)》
新书 |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
策划:dmz
编辑:dmz
审核:myx
封面:Photo by Maurício Mascaro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