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脉同寿”,人生在世,最怕血管堵。假如血管发生堵塞,那分分钟就是“要命”的事。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间。
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的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堵塞会出现什么问题?
血管堵塞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根据堵塞的血管是动脉还是静脉,以及血管堵塞的部位进行判断。静脉堵塞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小,动脉堵塞出现的问题则比较严重。
1、静脉堵塞
静脉堵塞主要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主要临床表现为组织水肿、肢体肿胀、疼痛以及炎症反应。此外,静脉血栓引起的静脉堵塞,还存在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的可能,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会猝死。
静脉发生堵塞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配合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对于较重的血栓堵塞静脉血管的患者,可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再行静脉吸栓治疗;
2、动脉堵塞
动脉堵塞往往病情较重,可能导致身体缺血性坏死,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动脉堵塞、冠状动脉堵塞以及肢体动脉堵塞等。不同部位引起的动脉堵塞,所出现的问题有所不同。
若患者出现脑动脉堵塞,可能导致脑缺血性坏死,患者可出现头晕、昏迷以及身体偏瘫等症状。若为主动脉等堵塞,可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使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猝死。
若四肢动脉出现堵塞,可能引起肢体缺血性坏死,患者可出现肢体发凉、怕冷、麻木、疼痛等症状。通常情况下,动脉堵塞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取栓、球囊扩张成形术以及动脉支架植入术等,主要目的为使血管通畅,恢复供血。
身体出现这8个信号,或在暗示你:血液已“黏稠如粥”,早做筛查
一:走路后,摸不到足部的脉搏
人的足部足背正中最高点,轻轻摸能感受到脉动。如果平时感觉到这种波动,但是走了一段时间后再来触摸,却感受不到这种脉搏意味着很大可能发生轻度血管堵塞。
因为双脚是人体末梢,也是心脏,最远端血管发生病变较最先有感觉,平时能够摸到足部脉搏,证明动脉血压一直通道足,背部说明血液流通顺畅。
可当走路一段距离之后,再摸,反而摸不到这个脉搏,此时,就可能发生了轻度的动脉血管堵塞。
二:爬楼梯时胸闷、胸痛
爬楼梯胸闷胸痛,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前行,这是心脏血管,也就是冠状动脉堵塞变狭窄的一个早期明显表现。
一个人平时不怎么运动、上楼梯气喘,也有类似反应,需要鉴别。如果平时上楼梯没有胸闷,胸痛,或者原来是五楼时都没有问题,现在爬到二楼、三楼却感觉到身体不适,建议您去医院筛查。
三:左右胳膊,血压差异大
我们平时测量血压是量,左手或右手很多人会双侧都凉,但有没有发现两侧的血压会存在区别呢?
正常情况下允许双侧血压有差别,一般右上肢的血压要比左上肢血压更高,差值不超过10毫米汞柱。如果,超过正常范围,一定要小心,可能是上肢血管出现了堵塞。
四:腹痛
如果出现腹痛,尤其是吃饭后症状明显,就需要警惕肠动脉发生堵塞严重时会引发肠坏死,大多情况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缓慢,发病多在慢性肠功能不全或伴有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人身上。
如果在腹痛的同时还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很可能是肠道动脉血栓造成的,还是建议大家尽早就医筛查,千万不要拖着。
五:没来由的胸闷
久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来或突然进行什么活动,感觉到头晕目眩,呼吸不畅,伴随胸闷胸痛现象,可能是身体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血管堵塞现象。
这种情况,后果可大可小,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很可能会造成猝死。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身体不适,还是应该尽早就医筛查。
六:持续性胸痛
血管发生堵塞,很容易造成血液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影响到人体的血压和人体心脏的跳动能力,心脏跳动受到限制,就会导致胸痛和心梗,还可能导致冠心病等症状。
如果有持续性胸痛的征兆,请务必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这样能够避免心肌梗死等问题发生,当然定期检查也能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七: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堵塞的前兆信号。
步态异常,又被称为间歇性跛行,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走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自己没有察觉出来,但是在你后面行走的人会发现你的体态异常。
八:突发眩晕
眩晕是脑血管堵塞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
在劳累洗澡后,也容易发生突然眩晕的情况,尤其是高血压患者,1~2天内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的危险率会增加,建议早筛查。
一、生活方式干预
1、控制饮食:应饮食清淡,少油少盐,避免进食油腻、口味重以及腌制食品,如猪蹄、咸菜等,防止血脂、血压升高。应多进食新鲜蔬果,如菠菜、空心菜、苹果、猕猴桃等,同时要戒烟、限酒;
2、运动锻炼:不应长时间卧床不活动,可以通过运动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管堵塞;
3、定期体检:每年定期体检,观察血脂、血糖和血压指标,以及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如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
二、药物预防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保护血管不被堵塞;
2、其他抗凝药物:临床常用肝素和华法林,能起到较强的抗凝作用,但有较大的出血风险,因此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还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也可以保护预防血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