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民
富
县
强
城
美
新
长
阳
县领导带头干
深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县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 党校校长 陈勇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组织部门将紧紧围绕全县“12345”发展思路,以实干争先进位为行动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筑牢组织体系、建强干部队伍、强化人才支撑为关键路径,为加快干出长阳新形象新印象新气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
聚力抓好基层党建,让攻坚堡垒强起来
一是抓牢主体责任。
完善责任链条。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基层党建工作正确方向,强化党委(党组)抓党建主体责任,形成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合力抓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紧盯关键少数。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完善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实行末三位约谈制度,层层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履责“口袋书”,实行县级审核备案管理,让“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落地有声。
领办党建项目。健全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县领导党建工作联系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实行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履行“一岗双责”抓党建制度,确保领办党建工作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二是抓实党建引领。
引领乡村振兴。巩固拓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深化支部书记“红色头雁”和党员“一亮三创”先锋工程。探索实施“清江先锋行动”,团结一批优秀分子,强力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聚力打造沿头溪流域、318国道、王渔省道等3条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带。加强西湾麻池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红色基地。持续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引领基层治理。深入实施“筑堡工程”,常态化落实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报告”制度,积极打造“红色物业”。推进村(社区)阵地提档升级,建好农村“群众之家”和社区“居民之家”。立足建设“互助长阳”,着力补齐党内关爱短板,探索实施“红色互助工程”。
全域提档升级。统筹推进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党组织整体功能。
三是抓准着力重点。
以评价考核为抓手,处理好“考什么、谁来考、怎么考、如何用”的问题。坚持基层党建责任、业务“双线”考核,推进基层党建“季度评价”工作,健全完善基层党建考评办法和工作机制。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决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问题。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采取主题研讨、一线调研等多种方式,统筹协调多方力量,上下协同攻关,谋划实施一批改革创新项目。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以“访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为主题,以县委书记社区“夜话”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社区“夜话”活动。开展“群众满意机关”创建活动,常态化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动干部作风转变、营商环境优化。
二
聚力锻造过硬队伍,让干事劲头鼓起来
一是树好用人导向。
突出政治标准。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突出实干实绩。以事为中心,崇尚实干、注重实绩,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论业绩,优先选拔作风优良、能力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落实好《进一步加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的暂行办法》,充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作用。
突出基层一线。树立“一线论英雄”理念,坚持一线识人、近身识人,引导干部在一线历练成长,注重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发展一线和改革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应急处突等重大斗争实践中选拔干部。
二是全面提质提能。
聚焦中心主题。将干部的普遍培训需求与县委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设置培训主题,开展专题培训和实践锻炼,积极搭建平台让广大干部练好内功、提升能力。
强化全面覆盖。围绕增强干部“八大本领”和“七种能力”,大力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用好网络培训、现场教学等手段,分层次分类别抓好领导干部、青年干部、基层干部等专题培训和普遍轮训工作,聚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注重青年培养。建立青年干部培养常态化机制,科学划分片区,办好“青年干部学院”,组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谋划实施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短平快”活动。
三是坚持严管厚爱。
严管在先。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管在经常、严在日常,把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统一起来,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加强老干部服务管理,鼓励老干部积极发挥余热。
厚爱紧跟。持续落实市委“九条意见”和县委激励关爱基层干部若干措施。落实干部学历提升、日常休假、定期体检等制度,优化干部谈心谈话、积分管理、平时考核、职务与职级晋升等制度。完善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基层公共配套设施。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规范容错纠错,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尽责干部撑腰壮胆。
及时奖励。探索实施及时奖励制度,对在项目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各项攻坚克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干部综合运用表扬、嘉奖、记功等形式给予及时奖励,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
聚力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之水活起来
一是精细完善体系。
优化领导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
完善人才政策。立足“六期叠加期”新坐标,着眼新时代长阳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并落实《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若干措施》等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育系列政策,贯通人才“引育留用服”全链条。
二是精准引才育才。
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归计划”,引导高学历、专业性人才向乡村集聚,倡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持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聚焦民生保障。加大教育、卫健、城市管理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创建名医、名师、名家等工作室。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争取上级部门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建立人才互派交流机制。
鼓励创新创业。加强本土企业家培育,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深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运行机制,持续开展“宜才宜用·我爱长阳”双招双引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人和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新业态人才健康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展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人才培育,助推土家特色旅居县城建设。
三是精心服务保障。
搭建交流平台。针对人才学习、休闲、交友、娱乐等需求,探索创建“青年驿站”,打造人才交流交友平台,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
畅通服务渠道。深入推进“我为人才办实事”常态化,收集人才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动解决一批呼声高、期盼大的共性事项。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推行一站式享受住房、就医、子女就学、配偶随迁等服务。
强化综合保障。持续扩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做好教育、住房、医疗、交通等综合配套保障。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探索推行免费住宿、免费交通、免费旅游、优惠购物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礼遇人才、尊崇人才的良好氛围。
原标题:《深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