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俄罗斯还接手了一批来自伊凯伏首朗的自杀式无人机,外界甚至分析认为,俄罗斯计划利用无人机攻势拖垮乌克兰。
乌克兰军队却成功击落80余架俄罗斯的无人机,总统泽连斯基也高调炫耀,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成果,然而得知这一消息的北约反而愁云惨淡。一方面,在战场局势十分焦灼的情况下,乌克兰在短短两天之内击落80余架俄军无人机,确实值得庆祝,也能够重振乌克兰军队的信心。
另一方面,击落无人机的成本也令人咋舌,S300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主力,而美国也为乌克兰提供NASAMS系统,拦截成本在14万至50万美元左右,俄罗斯的无人机单架成本约为2万美元,乌克兰的此次成果可谓是得不偿失。
鉴于乌克兰获得了北约方面的大量援助,在成本消耗方面,乌克兰可谓是毫无负担,但北约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乌克兰的多名高官不断指责欧洲与北约,认为在援助乌克兰时表现得并不积极,力度也差强人意,并希望获得更多的援助。
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表示,会对乌克兰予以支持,但北约方面的压力也不小,不得不说这也是俄罗斯布局的一方面。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低廉,如果拦截乌克兰及其背后的北约将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如果不拦截无人机也能够对乌克兰的相关目标予以打击。
乌克兰是骑虎难下,北约也不得不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支持,泽连斯基站在道德制高点,使得北约进退维谷,因此泽连斯基可以炫耀,北约却要承受损失,长此以往北约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粗略计算后便能够发现,乌克兰的拦截成本是俄罗斯无人机的七倍,考虑到俄罗斯已经大规模地装配无人机,即使美国继续支持乌克兰,这种压力也会越来越明显,进而也会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
北约除了美国之外,多国的军事力量与冷战时期相比也大幅减弱,就出现过英国从其他国家购入装备再援助给乌克兰的情况,如果俄乌冲突继续持续下去,北约的武器库存也可能告罄。
事实上,乌克兰面临的问题也是现代战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无人机的应用越发广泛,除此之外,各种无人设盯数备也在蓬勃发展,这类装备的显著特点便是成本低廉。与此同时,要想成功拦截这些无人机则仍需动用防空系统,成本的不对等也成为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要想在代理人战争中取胜甚至谋取利益,也十分困难。无人装备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军事的发展方向,而研发成本更低的拦截装备也成为多国的努力方向。
虽然世界和平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愿望,但在当前的局面下,只有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到来的风险。
俄军一天被击落四架飞机
2023年5月13日,俄罗斯空军迎来了开战以来飞机损失最大的一天,在乌克兰东北部切尔尼戈夫州对面的俄罗斯布良斯克州连续损失了4架飞机。一架米-8在边境以北约50千米的克林茨镇郊区被击落,3名机组成员丧生。第二架米-8直升机在斯塔罗杜布斯基区的沃尔库斯蒂奇村附近坠毁,3名机组人员丧生。
一架苏-34在距离边境不到30千米的伊斯特罗夫卡村坠毁,两名飞行员丧生。另一架苏-35的残骸在布良斯克州斯塔罗杜布区的什克里亚宾村被发现,飞行员丧生。这其中真正最重要机型并不是两架战斗机,而是其中一到两架米-8直升机,因为他是米-8MTPR-1电子战直升机,俄军装备仅约20架的珍惜机型。
米-8MTPR-1直升机采用了喀山厂米-8MTV-5-1直升机改装,安装了1800KW的Bk2500涡轴发动机,采用海豚状机头雷达舱、重型装甲驾驶舱、PKV-8自动驾驶系统、KNEI-8航空电子设备套件、机身右舱门、货桥式尾门。
该机空重7吨,起飞重量超过13吨,最大载重4吨,可以吊运3吨货物,升限6200,悬停高度5150(有地效)/4600(无地效),巡航速度为230千米/小时,一次加满油的情况下可完成570千米的航程。
米-8MTPR-1是在其基础上加装杠杆(Rychag)-AV有源干扰机的型号,2010年左右开始评估,俄罗斯国防部在2013年11月22日订购了18架,首批生产型于2015年3月上旬交付。
该机曾参加过克里米亚巡逻与叙利亚战争进行实战测试。2022年6月16日开始参与俄乌战争。杠杆-AV又被称为L187A干扰站,由卡卢加无线电工程研究所(KNIRTI)设计和开发,由喀山光学和机械厂(KOMZ)制造,据说其单价超过1000万美元。
L187A干扰站重1.2吨(或1.4吨),续航时间2.4小时,工作频率范围为5.1GHz至11GHz(C波段和X波段),仰角15度,方位角45度,集成了相控阵雷达和多波束数字射频存储技术,可根据预设程序全自动运行,可存储各种威胁数据,自动确定目标类型并选择适当的干扰方式;
可以采用半自动干扰模式与手动模式,可以压制一个扇区内8个雷达,在150千米的距离内,压制每个目标的有效辐射功率为105kW,对地面防空雷达有效干扰半径200千米,对空中目标有效干扰半径300千米,但美国人估计其有效半径受到发电量限制可能只有100千米。
米-8MTPR-1直升机在机身两侧第一个侧机窗后安装较大的方形干扰天线,在蚌壳状后舱门前安装外凸的接收/测向天线,在后起落架支柱侧面安装有内置式红外诱饵弹发射器,以保护直升机免受红外制导防空导弹的攻击。
为了改装杠杆-AV的处理设备,该机的货舱内全被占据,还加上一个黄色油箱增加航程,直升机拥有两名飞行员和一名电子干扰操作员,驾驶舱后方安装有系统操作员工作站。
该机可侦查和干扰敌方电子指控系统,以及压制地对空导弹和空对空导弹、战斗机、无人机雷达,掩护己方战斗机与攻击机执行任务,也可引导俄军导弹和战机攻击被压制的敌方目标,可有效避免对己方雷达信号的干扰。
俄乌战争中米-8MTPR-1电子战直升机一般在俄方边境控制区3160米的高度徘徊飞行,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发动干扰,护卫机群突防,这次损失可谓是相当惨重。尚不清楚是什么击落了这些飞机。
网上最初的流传说法表明,是俄军防空部队开火误击了飞机,但俄罗斯安全部队此后开始追捕参与击落事件的“破坏者”,怀疑是装备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的乌克兰特种部队越境进行袭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乌克兰人将射程更远的地对空导弹系统移到离俄罗斯边境更近的地方伏击,但这样做风险非常高,似乎很不值得。
最后一种猜测是乌克兰米格-29战斗机可能改装了美制AIM-120导弹在信息支持下发动突袭。假如是乌克兰人做的,他也可能发现了俄军在回到本国边境时飞行的固定轨迹模式,赶在电子战直升机在边界附近的进行干扰飞行模式中攻击直升机,毕竟其线路呆板毫无防备。
而苏-34 可能是在从空袭中返航时被击中的,苏-35可能正在附近提供战斗机掩护,这使得其都处于中低空较容易击中。这也提醒俄罗斯人,松懈就是最大的危险!
法院还表示,MH17客机是被一枚从乌克兰东部地区发射的俄制导弹击落的。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坠毁的判决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这场灾难发生在从荷兰阿姆斯特丹起飞的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靠近俄罗斯的边境地区遭遇袭击并最终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时隔八年,这起空难有了最新进展。据地方当局调查,MH17客机是被一枚从乌克兰东部发射的俄制导弹击落的。
事后,有关部门查出了四名责任人。最后,俄罗斯人吉尔金、杜宾斯基和乌克兰人哈尔琴科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俄罗斯被告人普拉托夫无罪释放。据调查,这4名嫌疑人据称在乌克兰民间武装中担任重要的军事或情报职务。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途中在乌克兰东部坠毁,298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196名荷兰人。
荷兰主导的联合空难调查组随即展开调查,并于2019年6月对4名嫌疑人提起刑事诉讼。据称,4名嫌疑人在乌克兰民间武装中担任重要的军事或情报职务。事件发生八年以来,关于责任方的争议不断。空难发生几天后,俄罗斯一度声称MH17是被乌克兰政府击落的。还提供了乌克兰军队将山毛榉导弹系统运入乌东的证据。与此同时,由荷兰、马来西亚、乌克兰、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负责调查客机被击落事件。
俄罗斯一直拒绝承认和接受最近的国际调查和河南法院的判决。俄罗斯外交部表示,荷兰法院选择性地接受了本案的材料。荷兰法院主要使用了西方和乌克兰方面提供的材料,而俄罗斯方面提供的文件并没有仔细参考。俄罗斯坚称这一判决不会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并拒绝了荷兰提出的引渡两名俄罗斯被告的申请。
16架苏34被击落
日前,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在争夺激烈的红里曼战场上被击落。从苏34残骸上的RF-81852代码分析,这应该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的俄罗斯空军。第16 架Su-34 输了。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鸭嘴兽”如今在技术含量不高的战场上屡屡折断,让外界对战斗轰炸机产生了怀疑。是俄罗斯军队死了,还是战斗轰炸机死了?今天就来分析一下吧。
战斗轰炸机,顾名思义,兼具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功能。它们不仅可以携带空空导弹进行空对空作战,还可以携带空对地导弹执行地对地轰炸任务。战斗轰炸机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但随着F-111和Su-24的性能落伍,该机型一度陷入低谷。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发动机和精确制导弹药的飞速发展,战斗轰炸机迎来了性能上的飞跃,近十几年来也出现了几款颜值很高的机型,苏34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中的一员。
苏34战斗机是重型战斗机,起飞重量可达45吨,载弹量可达8吨。在可挂载的武器种类上,苏34可挂载用于空空作战的空空导弹、用于地对地作战的空地导弹和反导弹。 -用于海对海作战的舰载导弹。攻击性能非常全面。即使在满载状态下,苏34的最高速度也能达到1.8马赫,超过了F35战机1.6马赫的速度。可以想象,用一种型号完成几种型号的作战任务,只需要更换弹药,但整机造价只比主战机高一点点。这样的战斗机设计和装备部署谁能拒绝?
不过,苏34战斗轰炸机在俄乌战场上屡屡被击落,总数着实让人吃惊。当然,很多人可能对这些战士的价值没有概念,我们可以简单的计算一下。一架苏34战机的制造成本为3.4亿元,16价值54.4亿元。无论对任何国家来说,超过50亿元的战机损毁都是巨大的损失,更何况是因为前所未有的制裁而经济状况极其困难的俄罗斯。
什么样的武器击落了像Su-34 这样强大的战斗轰炸机?根据现有资料,不仅有山毛榉防空导弹,还有针式肩射单兵导弹。这些导弹的造价都是几万块钱,也就是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一个是3亿多的高价,一个是不超过10万元的低单价。俄罗斯这次是真的亏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打下去,俄罗斯出口再多的石油也于事无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亏损状态,恐怕连美军都支撑不住了。那么,问题出在苏34战斗轰炸机本身吗?的确,没有隐身战机,在现代雷达防空网的严密监控下,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这也是F22、歼20等隐身战机最突出的性能,也是区分四代机和五代机的最基本标准。虽然不能说完全不被雷达发现,但就算是能发现,探测距离和锁定距离也大大缩短了。不过像苏34这样的非隐身战机还是很容易对付的。不仅可以被远程防空系统探测到,就连单兵肩射导弹也可以锁定摧毁。概率。
Su-34的非隐身性只是一方面。俄军对该型战机使用不当,是导致其频频被击毁的又一硬伤。苏34即使不是隐身战机,也可以挂载区外攻击弹药和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实现远距离攻击,减少被地面火力反击的几率。事实上,俄军在冲突初期也频繁出动苏34战斗机,取得了非常广泛的战果。然而,俄军为何在出动苏34战机后屡遭地面导弹袭击?最大的原因是俄军在苏34战机的使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本来可以执行远程攻击任务,现在俄军却让苏34这样的先进战机使用空空轰炸作战方式,让苏34面临更大的风险。刚才我们指出,这不是隐身战机,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很容易锁定它。要知道,即便是“针”防空导弹,其最新改进型的射程也能达到3500米,射程可达6000米。据俄罗斯红星电视台发布的视频显示,俄军使用苏34战斗机进行空对空轰炸时,飞行高度可能只有几百米高。完全在“针”防空导弹的射高和射程之内。
别小看单兵防空导弹,它的攻击速度可达400米/秒,超过了1马赫的声音传播速度。战斗机在低空轰炸时,往往不会超音速飞行。所以像苏34这样的大目标很难逃过乌克兰单兵防空导弹的攻击。再者,由于乌克兰军队普遍处于暗处,只要被防空导弹瞄准,苏34基本上就没有退路了。
从苏34战机在俄乌冲突战场上遭遇的多次事故来看,俄军在精确制导弹药和远程攻击弹药方面十分匮乏。也就是说,俄军对于这场冲突的准备并不充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绝地反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像苏34这样先进的重型战斗机,没有先进的弹药可用,这是非常难得和无奈的。从这里也可以证实,俄军这几年真的很缺钱,以至于即使是先进的战机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关注。一般情况下,像苏34这样的战斗轰炸机,只有放在立体的战斗网络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攻击作用。比如综合卫星侦察、情报信息共享、电子干扰机编队作战,可以覆盖特定作战区域,对整个区域进行电子压制,然后苏34战机进行对地攻击。在这样的部署下,苏34执行任务的安全系数会变得非常高,不会出现大量被毁的情况。
这次俄乌冲突,总体感觉是俄军越打越败。意料之中的俄军对乌的闪电战果然变成了“闪电式”快速进攻,随后慢慢被乌军拖入拉锯战甚至长期作战的泥潭。这种情况对俄罗斯来说非常不利。随着苏34战机等高价值武器装备屡遭袭击,俄军面临的处境将更加艰难。难怪俄方口口声声提到核武器这个王牌。究其原因,俄军能生产的先进装备实在是不多。苏34战机的大量损毁只是俄军在战场上劣势的一个缩影。俄罗斯真的需要再次放出大招力挽狂澜!
基辅再次响起激烈的爆炸声和空袭警报。从当地时间12月14日清晨6时许到9时许,基辅中西部的工业区舍甫琴科夫斯基区多栋楼房遭到攻击损毁。乌克兰军方随后表示,上午在基辅附近击落了13架俄罗斯无人机。自10月以来,无人机打击逐渐成为俄军攻击乌克兰首都的“常规方式”。按乌方的说法,这些无人机从亚速海上发射,穿过乌克兰东部领土到达基辅,目标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自10月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以来,俄军已对乌克兰全境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空袭。12月12日,在最近一次遭袭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时说,袭击已摧毁了乌克兰50%的能源设施。然而,与今年2月俄军开始“特别军事行动”时空中对抗“一边倒”的状况不同,乌军也不断升级对俄无人机打击。12月5日,距离俄乌边境约300公里远的两处俄罗斯空军基地传出爆炸声,其中一处是俄罗斯最大的战略轰炸机基地。这是十个月来战火首次蔓延到俄罗斯内陆腹地。俄国防部称,乌军使用苏联时代的喷气式无人机策划了这两次袭击。11月25日,乌克兰巴赫穆特,乌克兰士兵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在俄乌前线战局重回僵持的背景下,频繁的无人机攻击意味着,“情况恐怕还会变得更糟。”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总干事科尔图诺夫12月13日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通过打击俄罗斯领土深处的目标,乌克兰将继续扩大冲突的地理范围;而俄罗斯将继续攻击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双方都不太可能让步。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可能会有一些不公开的‘协议’,以避免对水电站或核电站的破坏。但我不认为我们能在近期看到冲突降级。”从“侦察兵”到“自杀式飞弹”,无人机在战场上的角色一直在变化。基辅第一次遭到大规模无人机空袭,是10月17日。乌克兰空军报告称,当天上午,俄军28架无人机装载弹头飞向基辅。乌军防空火力拦截了其中大部分“自杀式飞弹”,但基辅市中心仍有多栋建筑被命中,至少3名平民在袭击中丧生。在今年2月以来的“综合战争”中,俄乌双方的无人机自一开始就没有缺席,但最初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侦察与辅助攻击。当时,大型轰炸机及导弹部队承担了俄军的远程打击任务,俄军自身的体制问题也限制了无人机的使用。然而,随着战局变化,无人机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开始大规模反攻的乌军需要有效的空中打击力量,无人机是唯一的选择。自7月以来,乌军多次尝试使用改造的商用无人机携带弹药,袭击克里米亚半岛等俄军后方目标,一度飞临黑海舰队总部。虽然这些袭击未能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乌军由此积累了无人机长距攻击的经验。12月5日,乌军使用图-141对俄军两座内陆空军基地进行精确打击,显示出这些老旧装备已得到进一步改造升级。未来,乌军可能继续使用隐蔽性强但航程短的改造商用无人机攻击俄军一线阵地、克里米亚半岛及俄乌边境地带,同时发挥图-141“千里奔袭”的优势,对俄罗斯本土目标进行报复性打击。苏联共建造了140多架图-141,但目前乌军正在部署的图-141有多少,还是一个谜。本次遇袭的两座俄军基地中,恩格斯基地仅有的14架图-160,与俄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一起构成了俄罗斯最具威慑力的战略核力量。而佳吉列沃空军基地是俄军唯一的伊尔-78加油机基地。乌军无人机造成的任何损害,都可能是“以小搏大”的胜利。有俄罗斯前空军军官对媒体指出,如果乌军继续使用无人机攻此肢返击内陆基地,甚至导致宝贵的伊尔-78加油机被摧毁,“影响会比战略轰炸机被攻击更大”。该军官还说,俄罗斯空军面临的主要问题之森饥一是许多飞机没有存放在机库中,易于成为无人机的目标。视频截图无人机空袭谁占上风?相比乌军,俄军使用无人机进行重要空袭的时间稍晚。直到10月中旬,俄军对基辅及乌克兰各地基础设施的攻击仍以大规模导弹袭击的方式进行。然而,如果对比此前俄军的大规模空中和导弹袭击,俄军对基辅的无人机袭击,遭到拦截的比例高,造成的损害非常有限。10月11日俄军对基辅的大规模导弹袭击,一度造成基辅停水、停电、地铁停运,导致14人死亡、97人受伤。而10月17日俄军对基辅的无人机空袭,造成3人死亡,没有重要设施被毁。12月14日俄军最新一次对基辅进行无人机空袭,除了导致几栋行政大楼和居民楼部分损坏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命中关键目标。显然,如果俄军空袭的目的是大规模破坏乌克兰基础设施,或对乌克兰社会造成较大压力,无人机袭击并未完成任务,而乌军无人机的远程偷袭更可能实现“以小搏大”。不过,乌军能否进一步取得无人机对抗的优势,取决于西方的军事援助能否升级。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12月6日特别重申,美国自2月以来向乌克兰提供的都是“保卫自己、保卫主权、捍卫独立”的武器,“我们没有向乌克兰提供要在俄罗斯境内使用的武器。我们非常清楚援助的是防御性物资。”这也被认为是乌克兰军队改造、使用前苏联武器的原因之一。12月9日,《泰晤士报》援引美国五角大楼官员的消息称,美国国防部正在改变对俄乌战局的评估,默许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目标发动袭击,并认为这不会引发“核反应”。但是,这种“默许”是否意味着美国及西方国家进一步帮助乌克兰升级空中和远程打击力量,尚未可知。报道仅透露,如今美方“更可能”向乌克兰军队提供远程武器。“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武器”无人机对抗只是俄乌战局“循环升级”的一部分。自俄军11月从赫尔松市撤退后即陷入新的僵持。在顿巴斯主战场,双方至12月7日仍在顿涅茨克州城镇巴赫穆特周边激战,此地的拉锯已持续半年。在其他战线,乌克兰军队多次尝试从扎波罗热州北侧反攻,目前未有重大进展。经过约10个月的消耗,双方似乎无力发动“冬季决战”。但是,一些俄乌人士曾提出的“和平将在僵局时到来”的预期,并未变为现实。相反,双方通过空袭和非对称反击升级对抗。除用无人机攻击俄罗斯本土目标,乌克兰军方近期增加了对俄乌边境俄方目标的打击,并利用西方援助火力加强对顿巴斯俄军控制区的轰炸。俄方数据显示,至12月12日,俄占顿涅茨克已有超过4000名平民死于乌军炮击。另一边,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12月11日透露,俄罗斯正在加强“最强大武器的生产”,包括“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武器”。这已是俄罗斯高层近日第三次暗示可能将新型战略武器投入乌克兰战场。11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一次部长会议上表示,俄军将加快研发并在战场部署下一代先进武器;曾任主管武器工业副总理的鲍里索夫随后对媒体表示,这可能指向高超音速武器、机器人系统及“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武器”。“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武器”是俄罗斯2012年军事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署名文章中将其界定为基于辐射、地球物理学、波、遗传、心理物理学等物理原理研发的新式武器。俄军退役少将弗拉基米尔·贝卢斯在论文中列举了更具体的方向,包括基因武器、气候和天气武器、心理战武器、声波武器等,其中部分低强度的武器被西方分析人士认为已经用于乌克兰战场。这些新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能较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又能避免“像核武器那样遭到政治上的责难”。乌克兰和西方情报机构正急于分析俄方高层表态的具体含义:是更多的超常规作战方式介入,还是这本身是“心理战”的一部分?“战争研究所”认为,近期俄方的表态虚实兼备,如有关从白俄罗斯边境向乌克兰北部发动进攻的传闻就属于“虚”,目的是牵制基辅附近的乌军兵力,最终还是为了在顿巴斯“决战场”为俄军创造有利环境。分析认为,当前俄乌双方都面临对长期战争“准备不足”的压力。由于北约成员国库存的苏制武器弹药有限,乌克兰军队正面临援助危机。在此背景下,冬季或成为双方“攒家底”的时期。乌克兰将加强非对称作战,推动和西方的长期援助协议落地;俄罗斯则试图保持军事优势,等待新武器和有生力量在春季投入反击。科尔图诺夫透露,俄罗斯国内还有声音担忧2023年初“可能会有下一次军事动员”。不过,“攒家底”并不意味着局势降级,反而可能导致人道危机加剧。考虑到俄军可能
俄A-50预警机是被乌克兰军队击落的。在详细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A-50预警机以及相关的军事冲突背景。A-50预警机是俄罗斯的一种大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具备强大的雷达探测和指挥控制能力,通常用于监视和协调军事行动。而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存在一定的军事冲突,这为我们理解A-50预警机被击落的事件提供了背景。据报道,这架A-50预警机是在执行任务时被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击落的。乌克兰军队可能使用了地对空导弹或者其他防空武器系统,成功地将这架预警机击落。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不仅是军事冲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涉及到军事技术和战略平衡的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击落A-50预警机需要一定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配合。乌克兰军队可能通过情报收集和分析,确定了这架预警机的飞行路线和弱点,然后利用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这也表明,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和情报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综上所述,俄A-50预警机是被乌克兰军队击落的。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军事冲突中的激烈对抗,也揭示了军事技术和战略平衡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军事冲突时,需要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爱国者”击落俄军高超音速导弹
2023年5月6日,乌克兰空军正式对外宣布,在5月4日夜间、5月5日凌晨基辅地区防空作战中,乌军使用西方提供的“爱国者-2”型地导,击落了俄罗斯空天军发射的一枚X-47M2“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
消息传出,各路乌友们弹冠相庆,认为既然有了乌克兰官方背书,按照“乌克兰官方公布的信息一定是准确的”定律,那么乌军防空部队使用“爱国者”击落匕首应当鉴定为真。
随后,美国国防部也出来宣布了这一消息,指称乌军使用“爱国者”击落匕首的消息属实,这下乌友们底气更足了——有乌克兰军方消息,有美国国防部背书,那“爱国者”击落“匕首”的消息还用得着质疑吗,“匕首”就是一个俄罗斯的工业垃圾就对了。
一片欢欣鼓舞之际,乌克兰在5月9日前后,特地在基辅搞了一个展览,庆祝自己的防空部队击落“匕首”大捷,给美国人提供的“爱国者”导弹大唱赞歌。
展会上展出了一大堆所谓的击落“匕首”的残骸,但是这不展出还好,一展出之后大家的质疑声音反而更大了。展会上展出的“匕首”残骸大多数都是碎成渣渣的一些零部件,唯一一个还算能够看出点模样来的,就是咱们之前提到的那个“混凝土水管”。
从公开照片来看,这个残骸还真的不是一个“混凝土水管”,确实是一个导弹弹体/航空炸弹弹体模样的东西,之前被人拍到的破洞,也确实位于弹体头部。乌克兰人也确实在这个玩意儿的底下,标注了“X-47M2 Kinzhal(匕首)”的字样。但是,光凭这个弹体,完全不足以证明它就是“匕首”,相反,证明它不是“匕首”的理由反而更多了,从正面论证的话:
首先,这个弹体的外形和“匕首”完全不同。之前一些人认为它是“匕首”,认为它的头部类似于混凝土的结构,是“匕首”弹体头部用于防热的热解碳外壳。这种说法不够严谨,有意忽略了这枚弹体的头部锥角和“匕首”导弹头部大相径庭、外形完全对不上的特点。
毕竟,如果是防热外壳的话,必然位于弹体外部,既然是弹体外壳,那么它的外形就必然和“匕首”能对得上,最起码你的弹头锥角,弹头曲线差的不能太多。
之前的那张照片还看得不太清楚,现在乌克兰人公布的照片上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所谓的“热解碳外壳”,外形和“匕首”导弹没有一处相似之处。弹头锥角对不上,弹头曲线对不上,弹头外形跟“匕首”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这事情很显然就尴尬了。
其次,这个所谓的弹体不像典型的战术导弹战斗部。一些支持乌克兰击落“匕首”的人倒是没有承认这是“匕首”导弹的弹体或者弹头,而是认为这是“匕首”导弹内部的战斗部部分,这样可以规避它的外形跟“匕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尴尬状况。
但是,问题又来了,导弹战斗部真的长这样吗?对于一些直径较小的战术导弹来说,导弹战斗部往往直径和弹体直径相当,直接作为弹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段组装。
但是如果战斗部直径和弹体直径不相等的话,则往往在战斗部的前、后两端设置多个突耳,作为安装和固定边与导弹弹体进行紧密固定;导弹战斗部外形没有定规,但是一般来说以圆柱体居多,就算是反舰导弹的半穿甲战斗部,也多使用比较钝的头部,这样可以较大地节约弹体内部空间,提高战斗部的装药效率。
当然,如果是一些特种战斗部,比如离散破片战斗部、空心药罩破甲战斗部等,外形则比较特殊。作为对比,乌克兰拿出来的这枚所谓的“匕首”导弹战斗部,直径明显达不到“匕首”导弹的直径。毕竟“匕首”导弹直径在一米左右,这个战斗部直径也就几十厘米,这意味着它应该是包络式而不是整体结构式战斗部。
而这个包络式战斗部,在战斗部的两端并未发现任何凸耳结构,用来作为固定战斗部的用途。只在弹体中段有两个类似于凸耳的洞,且在弹体的另外一侧,并未发现这种凸耳。这种设计就非常迷惑,如果要将战斗部紧密固定在弹体内部,从受力结构上当然是位于弹体前、后两端的固定点固定效率最高,受力条件最好。
且这种安装边、固定凸耳必然会设置有多个,甚至有可能使用整排铆钉环状铆接在弹体上,怎么可能一个弹体上只有两个固定凸耳,甚至在对角线方向都没有安装边和固定点呢?乌军展示的到底是啥?
从正面论证的角度,论证这枚弹体就是“匕首”导弹弹体或者“匕首”导弹的战斗部显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而如果从反面论证来看,这个所谓的战斗部如果解读为其它东西,那么反而非常合理:比如这个弹体头部,只有一些侵彻式弹体,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惰性弹药,才有可能出现弹体头部使用了混凝土的情况。
又比如,它位于弹体中部的两个可能安装有凸耳的洞,只有航空炸弹或导弹才会有这样的结构,在弹体中部设置两个挂耳,用来挂在战术飞机的导发架上。因此,这枚所谓的“匕首”导弹弹体或者战斗部,有人就提出来,它根本就不是“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而是一枚普通的战术导弹或航空炸弹、还有可能是惰性弹药。
从外形来看,BetAB-500ShP型侵彻式弹药就采用了这种典型的圆锥体加圆柱体外形结构,弹体圆敦敦,在中部设置有两个弹体圆洞用来安装导弹挂耳,在弹体后部则安装有多个火箭助推发动机用来增加航空炸弹触地速度。
炸弹引信设置在弹体尾部,同时通过电气线路等与载机连接,在火箭助推发动机和弹体后,还另外设置有一个长度在80厘米左右的减速伞舱。在航空弹药抛离机体之后,首先拉出减速伞稳定姿态,避免弹体出现进动和章动,随后抛离减速伞舱,火箭发动机点火助推令弹体接地引爆。这枚航弹弹体全长2.3米左右,但是在抛弃了减速伞舱之后弹体长度仅有1.5米左右。
以扶着它合影的基辅市长克里琴科的身高来说,克里琴科身高1.99米,那么肩部高度大概在1.7米左右,在站直的情况下,这枚弹体大概到克里琴科肩部以下10到20厘米的地方——正好和BetAB-500ShP这1.5米的弹药主体长度基本上对应上了。
同时,BetAB-500ShP作为一枚反跑道侵彻式弹药,其弹体头部使用了硬度较高的材料,有说是使用了铸钢外壳的,有说是使用了高标号混凝土外壳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外壳这结构都相当厚实,而且由于该弹的引信位于弹体后部,弹体头部没有任何电子或机械式结构。
这也正好和照片上反映出来的、这枚弹药头部跟个混凝土水管一样、看不到任何电子或机械设备、没有引信或制导设备的情况对应上了,因为BetAB-500ShP的头部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都在弹体后边呢。
乌克兰军队击落的这枚所谓的“匕首”,一些乌克兰爱好者们信誓旦旦的说这是“匕首”导弹的弹体、这是“匕首”导弹的战斗部云云,其实这就是一枚由俄军前线轰炸机携带的侵彻式航空炸弹的残骸。
具体是怎么弄来的,头部怎么被打了这么大一个洞,咱们暂且蒙在鼓里。目前,唯一能够搞清楚的就是,这枚“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残骸其实跟“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没有一毛钱关系。
至于还有一些人认为的,说乌克兰官方公布的消息肯定是真的,美国证实的消息肯定是真的……这冲突都冲突一年了,连乌克兰官方是编造假捷报的老手都看不出来,这也就别关注俄乌冲突了。
至于美国,一些人认为美国肯定会检查乌克兰给的残骸,肯定会检查乌克兰的发射数据,美国的情报肯定是严谨的。那这些人就没有想过,美国有没有可能给自己脸上贴金,好让“爱国者”导弹更好卖?这种无条件信任美国,信任乌克兰的行为,只愿意称之为一种信仰,别的就不多说了。
FIM-92C“毒刺”是一种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地对空导弹,在本次俄乌战争中已屡立奇功。俄军的卡-52,米-24等都有被乌军的“毒刺”击落。
周五,不具名的官员透露说,白宫批准了一揽子对乌克兰的援助计划,其中就包括美国首次批准向乌克兰直接交付毒刺导弹。
确切的交付时间尚不清楚,但官员们表示,美国目前正在研究这批货物的物流问题。这一决定是在德国宣布将向乌克兰运送500枚毒刺导弹之后作出的。
高速“毒刺”导弹非常精确,可用于击落直升机和其他飞机。乌克兰官员一直在要求获得更多这种强大的武器。
米35是俄罗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俄罗斯Rostvertol飞机厂生产的中型多用途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米-24直升机的改进型。
这型战机空重达到7.8吨,在体型上比美国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还大。
另外,俄罗斯今天还损失了一架苏-30SM。
这架被击落的俄罗斯军用飞机是驻扎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海军第43独立海军攻击航空团的一架苏-30SM多功能战斗机,3月5日在进攻乌克兰南部港口重镇敖德萨时,被乌克兰军队的一个S-300PS地对空导弹系统发射的一对导弹击中。
被击落飞机的飞行员已被俘。
苏-30SM是目前俄军装备最多的多用途战斗机。俄空天军和海军航空兵大约装备有130架。
苏-30SM还被提供给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武装力量。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购买了几十架。
俄军还在乌克兰北部的切尔尼戈夫上空损失了一架苏-34(Su-34)战斗机。
这架苏-34的飞行员在被击中后设法紧急弹射了出去,但导航员已经丧命。该名飞行员已被俘,目前正在接受审讯。被俘虏的飞行员是俄罗斯空军少校。
苏-34战斗轰炸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开发的重型战斗轰炸机,执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
这架飞机的注册号是RF-93817,曾在叙利亚的行动中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