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惠山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踔厉奋发、笃行实干,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成果更加丰硕
主要指标持续攀升。各项指标除零售业外,其他指标都超额完成或基本完成区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包括劳动工资、房销、建筑业产值)。3月、9月单月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在全市乡镇街道中综合排名第一、第三。1-12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26亿元,累计增幅24.62%,排名全区第一;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亿元,累计增幅14.76%,排名全区第二;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完成39.42万㎡,累计增幅245.65%。
招商引资蹄疾步稳。招引落地项目认定35个,其中重大产业项目3个:融腾财富中心(老人大地块)项目总投资18.5亿元、锡创联华基金项目总投资4亿元、芯格诺微电子项目总投资1亿元,均已正式落地。引熟项目32个(已产生数据23个):6空间数字科创园成功认定为市级科创孵化器载体,已入驻企业20余家;原晨曦幼儿园载体改造更新后招引外贸企业新加美贸易,预计年营收达2亿元;东方宝德汽车市场公司入驻太湖广场地下空间,预计5月开业;开心麻花、乾生元、杜江南等一批首店品牌入驻辖区;德耀升科技服务、鸿佳帆科技项目落地,抢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重大项目加力提速。按照“成熟项目抓签约、落地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的原则,建立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跟踪进度,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协调配合解决项目难点堵点问题。全年共有重大项目19个,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11个(未开工2个、续建9个)、产业项目6个(未开工1个、续建5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2个。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申报高企22家通过认定17家,申报完成率全区第一,有效高企累计达39家,科小评价认定82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认定各1家,市级专精特新认定2家,工业省星级上云企业认定4家。国家级人才有效申报12名入选1名,省“333”人才申报1名,市“太湖人才计划”申报3名认定通过2名,“太湖杯”创业创新大赛人才项目引进并落地2项。
资产管理提质增效。委托梁溪区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各类经营用资产495处,约5.4万平方米;非经营性资产253处,约5.3万平方米。积极与区资产经营公司联动,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阵地建设等,规范招租程序,盘活各类资产12处,确保所有经营性资产充分利用。
二、城市建管提档有质,人居环境更加靓丽
宜居品质焕新升级。顺利推进6个老旧小区改造,面积2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600户。稳步推进既有住宅增梯任务,全年竣工17台、正在施工5台、交件审批1台。启动盛岸一村大板房试点改造,签约工作于2024年11月30日正式结束,累计签约518户(回购144户、回迁374户),签约率74.5%,2栋楼整体签约生效,其中一栋已安全倒房,另一栋已全面完成搬迁。
征收拆迁挂挡提速。全年共涉及征收项目10个(8个结转、2个新开),李家浜底、太湖北一期A块、太湖北二期项目已生效,运河湾A块、竹园里(国土)二期地块项目完成双清,扬名中心小学西侧地块、地铁6号线(学前西路站)项目完成单清。累计完成住宅签约797户,约4.85万㎡;非住宅签约22家,约2.2万㎡。化解夹城里一贯制学校供地范围内解危户2户,妥善处理老信访户2户,实现街道辖区影响供地的解危户清零。
精细管理争先创优。探索停车管理新路径,红船场盛岸市场周边热点区域停车管理项目获市级红榜。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吉品名人苑小区、五爱人家垃圾分类项目分别获市级、区级红榜。压实推进区域性综合提升工作,蓉湖单元片区验收评价优秀。升级巡查系统APP至2.0版本,有效整合社区自查、城市运维和市采集信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准确派遣、有效处置”。
生态治理见行见效。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1-12月,辖区国考河道水类别优Ⅲ及以上水体京杭运河占比100%、梁溪河占比42%;其余15个河道断面除去施工影响停测,水类别优Ⅲ及以上水体占比56%。辖区环城河因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到位,入选2024年第六批全市河湖巡查评测较好河道。
三、除险保安精准有效,基层治理更加高效
风险防范多措并举。聚焦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领域,累计排查整改隐患4860条,检查单位2579家,执法32家,处罚3家,立案4起。攻坚整治“老大难”问题,无锡市金石珠宝有限公司(工艺雕刻厂)、锡惠园小区消防隐患整治已竣工验收。稳步推进38个小区200栋高层住宅建筑消防整治工作,19个小区84栋楼已完成整改,剩余正在推进中。全面筑牢山麓房屋安全底线,全覆盖安装13个点位监控设备,实时动态监测山体情况。
多元解纷协同发力。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成功化解“千名干部大下访,排忧解难促发展”各类交办重点信访积案4件。落实周四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做到随访随接,分管党政领导亲自包案,推进稳控化解。针对待支付补偿款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成立专项工作组,班子成员全员挂钩27个工作组团,日推进、日汇报、日复盘,平稳推进相关工作。
基层治理精耕细作。协调物业、业委会、城管、三官一律等人员、资源服务进小区,共商小区治理事宜,实现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全面推行“群众点单、平台派单、网格接单”工作模式,全年共上报各类网格事件8467条,办结率100%,受理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69起,治安案件数量大幅下降。
四、幸福生活群众有感,民生服务更加暖心
就业创业精准帮扶。分类精准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打造盛岸二村社区“盛爱乐业”就业服务站、红船场园区“青年就业创业友好空间”,开设“西水留声”创业直播微课堂、“西水夜巷”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活动12场,累计就业援助394人,灵活就业参保501人,自主创业1126人。
民生保障兜底抓实。发放低保对象救助金455.83万元,办理临时救助35户47人,55名困境儿童实现应保尽保。新增棉花巷、金马、惠畅里、盛岸二村4个社区老年助餐点,联合“王兴记”“苏锡楼”等“老字号”餐饮企业打造助餐新模式,基本满足辖区老年居民助餐需求。与康惠养护院签订普惠性养老机构协议,为辖区低收入老年群体入住提供优惠福利。
公共服务改善优化。大力推行“一号一窗一网一次”综窗改革,进一步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15分钟政务服务圈”“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点”建设,街道个体工商户服务窗口获得“梁溪区政务服务中心红旗窗口”称号。扎实推进“微幸福”民生工程,完成惠钱一弄(听松坊)小区隔离护栏加装、曹二书屋改造、开源大桥桥下空间改造等项目32个。
2025年主要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惠山街道上下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稳字当头、进字托底、拼字争先”,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下,以“小步快跑”的姿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锤一个钉子,为“强富美高”新梁溪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稳增长、提动能,以深化改革创新促经济质效攀高
汇聚改革动能。主动融入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功能区建设,聚焦运河湾片区、太湖广场周边改造,充分挖掘利用古运河—大运河、惠山古镇等资源,持续扩大文商体旅党建联建“朋友圈”,助力打造“一河一山一路”度假区功能区产业走廊。
激发创新活力。以现代服务业、软件和信息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聚焦红船场多业态一体综合园区的定位,加大引进知名餐饮品牌和企业,形成集聚效应,鼓励企业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
厚植发展沃土。积极做好重大项目服务和产业项目招引工作,及时跟进建设进度,做好配套服务,努力完善招商体系,对街道园区、楼宇和街区商业店铺等载体资源开展现代产业项目招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扫楼扫街结果运用,建立“四上”企业长效培育机制,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分转子”。
挖掘优质潜力。多措并举推进闲置载体盘活利用,腾挪原迎龙桥卫生服务中心办公楼建设6空间数字科创园二期。密切配合梁溪产发集团,加快推进三毛纺科创产业园建设和招商,变“沉睡资源”为发展活水。
二、强规划、重管理,以提升功能品质促城市能级跃升
腾退空间力求“快”。抢抓房票政策红利,全面推动房票补偿安置,做好群众与国企平台的“桥梁”,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改善需求。加快做好蓉湖新村、李家浜底等结转项目的扫尾清点工作,有序推进4个新开项目。
城市管理力求“细”。围绕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区”目标,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争创一批市、区“红榜”项目。紧盯重点领域,针对惠山古镇等辖区经济体,落实周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管理,将集中治与长效管相结合,提升辖区环境品质。
生态治理力求“优”。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全面加强水环境监测,围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目标,探索智慧治水模式。
三、守底线、促和谐,以强化基层治理促社会大局稳定
精准精细优化社会治理。继续运用好网格化综合平台,发挥网格员铁脚板作用,推动“精网微格”工程走深走实。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引入法律顾问、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坚持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以“千名干部大下访”活动为抓手,推动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做好重要节点、敏感时期应急及维稳工作,防止出现越级进京赴省访及群体性事件。做好涉拆类矛盾群体的信访维稳工作,及时收集情报信息并提前预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持续发力提升本质安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对燃气、消防、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落地、做实、做细。
四、重民生、解民忧,以完善公共服务促幸福指数倍增
就业帮扶更有“精度”。深入探索就业服务新模式,开展更多沉浸式体验活动,持续开设“西水留声”直播间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微课堂、一对一职业指导项目,通过访企拓岗方式,全方位推动就业需求和岗位供给“双向奔赴”。
民生保障更有“温度”。聚焦“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围绕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健康三方面,提档升级社区软硬件设施。积极打造“惠心助”服务品牌,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有序推进棉花巷社区老年助餐中心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
政务服务更有“力度”。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等服务,落实“帮代办”“预约办”“延时办”等利企便民举措。充分发挥“好差评”评价体系作用,争创“岗位之星”,营造“比服务、比业务、比作风”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