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旧人”对着夜晚的月亮,不禁让人感慨,日升月落,恒古不变,而人却一代代不同,古代的月亮和现在的月亮别无二致,而古诗的中秋和现在的中秋一样吗?
如今一说起中秋节,现代人第一个想到的不过是家人团聚吃月饼和各种室内在线娱乐,快速的社会节奏让人忘了这个流传五千年的节日应该有的样子。
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人那个没有网络,没有超市,甚至连电都没有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过的呢?
礼仪之邦,祭祀当先
祭祀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仪式,也是历代的文化传承。它代表的是一种纪念,一种心灵的连接,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引导。
古代中秋节,不仅祭月,还会祭祀祖先,以表追思,以示团圆。百善孝为先,也许这种超越时间空间,身体力行的仪式感是最好示范。
祭祀表达的不仅是思念,也是对接下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祈求。兔儿爷作为当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卡通形象,它就是古人口中中秋节平安和吉祥的化身。
中秋总会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在月宫中,嫦娥,月桂树和玉兔是不能少的主角。关于这只玉兔,汉乐府《董逃行》中就有玉兔捣药的传说,相传这只兔子洁白无暇,吃下它捣的药,则可以长生不老,这是它第一个被神话的形象。
而在后期的演化中,老北京有了玉兔显灵,拯救人民百姓的故事增加了这个神仙的存在感。于是,每每中秋节,古人便开始供奉兔儿爷,祈求平安和丰收。时至今日,兔儿爷也是中秋节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活跃在各大庙会和家庭之中。
中秋节,月亮是原始开山鼻祖,阴晴圆缺始终会走回原来的位置,在中秋这一日绽放最夺目的光彩。
在古代,没有供电,夜晚的光亮只能靠简单的火烛,仅能照亮房屋一角,而月光是夜晚最原始最强大的光亮,可以令山川大地亮如白昼,一扫黑暗。
如今的供电系统直通家家户户,夜景也被七彩斑驳的LED取代,无人再关注月光,留意到它的魅力,更很少有人能体会感受到当年李白诗句中“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情画意。
古人条件虽不发达,但是对大自然的玩味兴致却一点不输现代人的情趣,唐宋诗词中,“玩月”主题数不胜数,《中秋夜玩月》(唐,唐彦谦)、《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玩月》(宋姜特立)……处处可见古人对中秋月的赏玩兴致,那么古人如何赏玩呢?
中秋“走月”,奔赴月光
走月,就是在月光中游走,就是赏月的一种形式。古代制度森严,夜晚宵禁,男女有别等观念限制了夜晚的自由,而中秋节则是打破这一规则的好时机。
古代的男男女女会在中秋月圆之时,穿上自己心爱的漂亮衣服,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或登高望远感受夜晚风光,或穿梭于市间小巷感受月光下的人间烟火气,或行走于小桥流水,山川河流之间,感受水天相接的自然魅力,而这些景色,唯有在中秋月圆夜才能被唤醒,展现这人间百种夜景。
夜晚飞逝,月光短暂,古人对“走月”习俗可谓意犹未尽,于是又在八月十六又追加了一天赏月期,一样是赏月,只不过八月十五可以慢悠悠的走,到了八月十六就要追赶了。
而在这几日中也成就了很多才子佳人的的好故事,从此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月光浸染,燃灯的浪漫
古人中秋对月亮的痴迷,只恨不能飞上月宫为月亮添光加色,于是又有了“燃灯”这一浪漫举动。
月光狡黠,天清如水,尽管景色迷人,皎白的月光多少还是有些清冷,夜晚唯一能与这月光匹配的,唯有这点点火光,而火光温暖,正好可以衬托月亮高洁。
于是有人选择在中秋佳节燃上几盏孔明灯,一来可以寄托自己的祝福,遥寄相思,又可以为这一片白月光增添光彩,群星璀璨中点点火光熠熠生辉,月亮傲立天空,此良辰美景,美如画卷。
也有人选择在自家庭院点上几盏手作的灯笼,让月光与这人间繁华融为一体,遥相呼应,点点火光中温暖众生,就算等到夜市散场,也不让这月光独显清冷,让原本孤独的人倍感寂寥。燃起的灯火不仅是夜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人们心中悄无声息的人文关怀。
古人庆祝中秋佳节的形式还不限于此,在集市庙会中,燃花灯,烧塔,猜谜,扎灯笼,处处体现古人心灵手巧。
在家宴中,吃月饼,吟诗作对,喝自家精酿的桂花酒,赏桂花无不彰显古人闲情逸致。
在户外,登高,泛舟,观潮,又见古人心思奇妙,对大自然的多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