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张家界市始终坚持“守底线、抓收入、促发展”,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深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成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截至10月底,张家界市共有脱贫人口71566户236823人、与2023年底相比自然减少278户3174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8188户19588人,其中消除风险3773户8685人、占比44.34%,今年新识别监测对象506户1449人,经过有效帮扶消除风险228户615人,当前全市监测对象户均综合帮扶措施达到4.42条,全面加大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帮扶力度,织密扎牢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保障网。
一、产业帮扶稳农
张家界市积极围绕生态农业发展,依托本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坚持多向发力促进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收。一是逐步拓展“两黑一白一鱼”的特色养殖,努力打造张家界一桌“地标餐”,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升级,张家界莓茶、传统茶叶分别保持在16万亩、19万亩以上;推动东方希望生猪养殖集团加快投产,规模化养殖水平继续提升;加强黑马头山羊和白羽乌鸡的保种扩群工作,探索开展名贵淡水鱼种的试点养殖工作,推动张家界黑猪养殖规模扩大到3万多头。二是加大金融支持,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发挥政策调控的保障作用,2024年发放农业发展贷款3427万元,新投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150笔9725.848万元。三是积极宣传营销脱贫地区公共区域品牌,继续保持乡村特色产业产品在机场车站、核心景区、北京客车站、上海至南京高铁、长沙五一广场和长沙地铁的宣传力度。在央视媒体推出《秀美张家界 乡村好“丰”景》《寻鲜记——山中自有“湘”味鲜》等专题片。参加了“数商兴农”新春专场莓茶对接会和“张品出张、湘品出湘”推广活动,达成意向订单200多万元,2024年网络助销农产品9.31亿元。四是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利益联结全覆盖,建立村集体经济帮困救助机制对弱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行帮扶。指导区县出台产业帮扶政策,2024年安排88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家庭产业。永定区围绕“一特两辅”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印发了《2024年张家界市永定区鼓励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方案》,积极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一亩园”经济,投入衔接资金200万元支持养殖、蔬菜、莓茶、粮油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投入500万元奖扶新建或提质升级“SC”认证的莓茶加工生产线、新建一个10000立方米的仓库,全区莓茶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综合产值25亿元以上。武陵源区紧紧抓住旅游这个最大区情,做到“旅游反哺农业、帮扶对接旅游”,全力实施“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把旅游辐射到乡村中去,把群众带进旅游产业链上来,把游客带到群众家中去,把农民带上旅游致富路,2024年安排产业发展项目36个3848万元,积极发展葛根、乌鸡、茶叶、小水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四个转变”。桑植县创新建立产业帮扶“四链模式”,建立创办“产业媒婆站”畅通乡镇和市场的对接链,建立“对接模块单”延伸优质服务链,培育“火种孵化器”激活村民内生动力链,打造“发展共生圈”建立融合发展链,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村集体经济消薄实现全面清零,带动就近就业20000多人,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增幅达12%以上,实现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双增长”。
二、就业帮扶强农
张家界市深入抓好抓实就业帮扶这一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举措,帮助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帮助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真正发挥就业帮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一是通过“湘就业”“张家界就业”等线上平台开展直播带岗,拓展升级“张家界就业用工超市”功能,构建集岗位发布、零工超市、就业见习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线下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就业招聘“大篷车”等招聘活动。二是加大就业帮扶载体发展,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基地、帮扶车间申报认定工作,年度新认定7家市级就业帮扶基地,不断增强就业帮扶载体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就业帮扶载体215家,其中110家就业帮扶基地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555人、105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1362人。三是对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开展“311”就业服务110428人次、推荐岗位57226人次、职业培训推荐3113人次和职业指导17869人次;推进劳务协作就业帮扶“4330”计划,加强与长沙、南京、浙江等地合作,做大做优“务工经济”,建立劳务对接机制102个;通过“企业+合作社+就业”、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加大就近就业容量,促进脱贫人口县域内务工就业4.24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6183人。截至10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外出务工累计规模11.09万人,同比2023年增加4000多人,对县外务工脱贫人口已发放2024年度一次性就业交通补助63109人1938.37万元。
三、民生保障惠农
一是加强教育保障。全市春季学期资助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家庭学生25488人1318.64万元,送教上门学生267人2100次,劝返7人,达成春季学期“零辍学”;发放春季“雨露计划”补助8130人次1219.5万元。二是加强医疗保障。稳定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监测对象继续执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积极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农村集体经济帮困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对因病易返贫致贫户优先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保底分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临时救助等“五大优先帮扶”。投入3900余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室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单体规模和服务辐射能力。“四类”慢病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85万人,签约服务随访率100%;脱贫人口参保率和参保资助政策落实率均100%。三是加强住房保障。对全市农村房屋安全及时开展动态监测排查和安全性等级鉴定,2024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495户,目前已开工495户、已完工431户。四是加强饮水保障。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全市计划建设农村供水工程26处,已开工20处,完成12处,完成投资2.62亿元。五是加强易地搬迁后扶。积极抓好抓实195个集中安置点的便民服务避免搬迁群众“两头跑”,持续帮扶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对象实现就业16084人。六是加强社会保障。截至10月底,全市对38275名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0629.959万元,对10382名农村特困供养对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7889.92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6537人次1389.885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2558人次1013.1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83690人次1652.829万元。
四、干部真情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