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87bst

https://sicmodule.kub2b.com/com87bst/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古老村落的生机
发布时间:2024-11-24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古老村落的生机

  《守望岳家庄》是史富泉、赵连娣两位先生为家乡平定县岳家庄村立的传。他们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文献及实物考证等方法,运用细腻的笔触、饱含的深情,让岳家庄村的自然风光、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红色故事,尤其是壮观的庙宇集群等活脱脱地立于读者眼前。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有些章节如《岳家庄的古戏台——遏云楼》大有《呼兰河传》之风。

  如果要问两位先生为岳家庄村立传何为?“寄托我们的乡愁,守住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希望把它传承下去。”他们如是说。对此,周敬飞、郭守祥、杨志刚三位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周敬飞先生说:“作者坚守、开发、弘扬、传承家乡历史文化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郭守祥先生说:“我读懂了作者守望故乡文化的情怀,它是一种道义,一种由衷的责任,也是一种付出和奉献,一腔爱乡激情和热血,更是对故乡美好明天的心灵守护和笃情企盼!”

  无疑,两位先生的目的已经达到。但“乡愁”“文脉”“历史文化”等实在是一个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因而不由得想问,作者到底在“愁”什么?要“守”什么?想“传”什么?

  一

  作者开宗明义地说,《守望岳家庄》是为了“寄托我们的乡愁”。“乡愁”,这听起来似乎是十分熟悉的词,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有点像哲学家奥古斯丁对“时间”发表的感慨:“时间是什么?如果你不问我,我感觉自己还知道,你一旦问我,我就茫然无知了。”

  “乡愁”是一种情感状态,是远离故乡的游子或城市中的异乡人对故乡的眷恋,“为乡而愁”。“乡愁”古已有之,并非今天才出现,但不同的时代,“乡愁”对于古代游子或近代知识分子来说,主要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于如今因读书、招工、当兵等走出村庄、走向城市的“都市村民”来说,他们一方面深知,“故乡”仍然安息着先祖的灵魂,保存着自己发出第一声啼哭的土窑洞,生长着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甚至是父母兄弟,仍然居住在古老的窑洞中,行走在弯弯的田间小路上,故而思乡心切,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无缘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在两位先生的记忆中,他们的家乡“自然地理条件非常好,有河有水,有山有土”“地势相对平缓,土层厚实,耕地条件较为优越”,他们的祖先将这里“开垦成层层梯田,春种秋收”,他们爱国爱家、孝敬老人、尊师重教、勤俭节约、智慧淳朴,但离乡后的一次次回望却发现,父老乡亲仍然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解决了温饱,但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他们空有报效之心,却无解他们于倒悬之力。

  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的家乡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380多年前建造了龙天庙、300多年前建造了三义庙庙宇集群;他们的家乡在100多年前就有了老学堂,几经扩建成为周边最大的学校。但在动荡的岁月里,一些古建筑如三义庙的主体被毁,文物被盗;被古人看作家乡的风水桥、被人们誉为“平定北乡最早的立交桥”的阁庙,却走向了墙倒庙塌的境地;曾经培养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抗日英烈和国家栋梁的老学堂,如今却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孤独寂寞的“有病老人”;而象征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金字匾额“文魁”“进士第”“外翰第”,现在只有“外翰第”幸免。

  幸遇盛世,振兴乡村的号角吹响,悠悠的思乡之情凝聚成点点的“乡愁”。本为一种情绪情态的“乡愁”,幻化成一种积极的行为,“留存在文字里,并给以贴切的诠释”的“文化乡愁”,不仅是“都市村民”的道义和责任,也是“都市村民”“对故乡美好明天的心灵守护和笃情企盼”,更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是都市村民以记忆形式应对现实处境的生存智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之语)。正因如此,不忘乡愁,不仅不悖于常理,而且需要守护。

  二

  《守望岳家庄》共有五章,分别是“古老的历史渊源”“奇特的庙宇集群”“个性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经典的红色故事”,共分28节。从内容上看,第一章的第一、二小节重点讲述岳家庄村的历史,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讲述岳家庄村拥有的古老建筑,第四章重点讲述岳家庄村的一些民俗活动和古老传说,第五章则主要讲述以岳勇为代表的抗日英烈的故事。

  但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逻辑关系上看,第二章“奇特的庙宇集群”既是作者倾心讲述的部分,占全书的45%,无疑也是全书的轴心,其他章节围绕它而生成。第三章“个性的文化遗存”中的老学堂、老堂号、张家祠堂、三块金字匾额等,是第二章的价值观讲述方式的有力补充;而第五章“经典的红色故事”既是岳家庄村悠久历史的自然产物,也是第二章和第四章所倡导的价值观在因应时代变奏下的变幻形式。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所要守护的到底是什么了。

  毫不夸张地说,庙宇等古建筑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砖瓦木头、泥胎木塑是其外在形式,但那不是物质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文明水平和文化种子的载体。就拿由三义庙、文昌庙、财神庙、药王庙等组成的庙宇集群来说吧,历史悠久,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内容丰富、泥塑彩绘艺术性极高,它是岳家庄村乃至平定州最古老、规模最大、文物价值极高的古建筑之一,是几千年岳家庄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高超建筑技术的反映和艺术审美水平的物质见证。而目不识丁、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贾丑娥所看重的,不是那块写有文字的木头,她所保护的不是写着“外翰第”的金匾,而是保护“崇文重教”的文化种子,正是这些文化种子的滋养,平定方才成为“文献名邦”!

  该庙宇集群是岳家庄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人们驻足欣赏的人文景观,更是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恩威并济的大自然的互动方式。岳家庄村位于太行山西麓,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蹲守,中间岔口河流过。这里“地势相对平缓、土层厚实,耕地条件较为优越”,是大自然对岳家庄村人民的垂青,但岳家庄村地处黄土高原,生态比较脆弱,自古以来靠天吃饭。大自然既带给人们言说不尽的欢乐与幸福,但也有言说不尽的灾害和苦难,如“卡脖箍旱”,即庄稼吐穗时发生的大旱,或“雹打风刮”等。龙天庙、三官庙、河神庙、真武庙等,便是先民们对水灾或旱灾的记忆,在这些古建筑周边举办的各种活动,如正月十五打铁花、魇马痹,二月二庙会唱戏等,则是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神明的供奉,不仅仅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的认知,也反映了其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及对自我的认知,如圣母庙“送子娘娘”、奶奶庙供奉的三霄圣母中的“送子娘娘”是先民对“生”的认知,五道庙则事关人对“死”的认知;而与神明相关的传说如“张果老洞”,则通过小岳良和段志松,从正反两面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庙宇及其他一些古老建筑的存在,更是“同为一个村,同属一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象征。岳家庄村是一个大村,据《创建三义庙记》和《重修三义庙碑记》所载,岳家庄村已经有张、任、赵、刘、王、史、马等多个姓氏。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姓氏的人来到岳家庄村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如张家主人于明弘治、正德年间带着一个儿子和四个侄子迁铁金沟村,其孙子辈扩展到岳家庄村,刘姓则大约于明万历年间从张家井迁到岳家庄村,而赵姓则在明朝前期由洪洞县迁来。

  不同的姓氏代表着不同的家族或部落。他们不仅在岳家庄村找到了各自的家园,而且将岳家庄村看成了他们共同的家园,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且为全村的公益事业尽职尽责,如1917年为解决妇女儿童的看戏问题,张家、王家捐地,村民捐工,建造古戏台,1912年为开启民智,私人捐献酒窖创办学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科学祛魅的今天,一位位神明形象,一个个美丽传说,只不过是一粒粒滋养人们心田的文化种子,这正是作者想要守护的!

  三

  作者所要“守护”的,也正是作者想要“传承”的,但“守护”与“传承”并不完全相同。

  钱理群先生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有一种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隐含着个人以至民族失根的危机”。也就是说,无论是从“意愿”还是从“能力”上考虑,都存在着“传承”的问题。而这种局面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的问题,故钱先生曾呼吁“认识脚下的土地”。换言之,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传承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传承的问题。这恰恰也是《守望岳家庄》所能给我们的启发。

  岳家庄村是平定北乡的一个大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木樒寺院摩崖刻——木樒寺六度岩讲经论沙门信碑》记载,岳家庄至少在宋代甚至唐代就有人居住并成村。但这并不意味着,直至宋甚至唐,这片土地上才有人活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晋阳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地名却保存在岳家庄村人们的语言里。村中制高点“烽台垴”,河东坪北面的“校场”,铁金沟河南面的“征兵凹”和北面的“食堂沟”,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的一切。今天在岳家庄村的18个姓氏中,虽然已经没有“岳”姓,但岳姓人居住过的土窑洞,他们的坟茔,尤其是村名中的“岳”,时时在提醒着人们。也许正因如此,这里在抗日战争中成了抵抗日寇的“堡垒村”,拥有“小延安”之美誉,走出了以岳勇为代表的37名英烈。

  第一章“古老的历史渊源”、第四章“多彩的民俗风情”中“白虎岩”“张果老洞”和“二龙戏珠”的传说等,都涉及脚下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如岳家庄村是按“藏风得水”的理念建造的,“主峰即靠山是猫寨山,猫寨山的高度为千米以上。在这主峰之下有一个叫崇素岭的地方,山地在这里突然发生变化,由此生出两个翅膀,左右蜿蜒曲折向东三里,犹如青龙蜿蜒,右支向南数百步后突起几个山丘而向东,宛如白虎蹲卧。从整体上看,左右两支缓缓由高而下,遥遥相望,回顾有情,形似山禽,直到主村边上。在猫寨山的主峰脚下有一条小河,村民称之为‘峪沟河’,由西向东弯弯曲曲从主村流过注入北河……还有一大缺陷,在猫寨山的前面缺少一座案山……我们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同心协力,在这个峡沟处建行了一座伟大的建筑——桥阁”。

  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岳家庄村自然风光的描写,但它所反映的是先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是对自然的认识,更是在与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先民们所做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但在各种尝试和努力中,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渺小的人类是如何实现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人类生来拥有一个叙事的大脑,或者说,人类的大脑就是用来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但“故事”不是妄想,不是胡编乱造,是我们对他人和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基本方式。所谓的“藏风得水”“山主人丁水主财”等,只是先民用逻辑化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抽象的事物并对人们的实践加以指导。“桥阁”在先民的叙事中,是“一座理想的案山”,将左右两支岗脉连接了起来,其目的是“财不外流”。但在实际上,“桥阁”的出现不仅使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成为一个整体,解决了河两岸村民的交流和沟通,更具深意的是,“桥阁”使河两岸村民拥有了“同为一个村,同属一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也拥有了“共举大事”的责任感。

  无论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还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等的认识,都是一个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合称为“三义”的“仁义、忠义、侠义”,但通过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教给了人们如何识别善与恶,如何分辨道德与不道德的,如何在好与坏之间进退两难时行为处事。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化的故事,在因应时代变奏中幻化出不同的形式。如自建村以来的历朝历代,岳家庄村涌现出不胜枚举的名士贤哲、历史功臣、公仆典范、巾帼英才、事业楷模、时代俊秀。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学子取得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抵抗日寇的“堡垒村”“小延安”,和平建设时期,则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先进村、模范村。

  一言以蔽之,作者不仅要传承“青山”“绿水”、智慧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更要传承这结构化、逻辑化、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正是通过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让历史与现实、心灵与身体达到整合,在传递生活知识的同时,培育着文化人格,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守望岳家庄》是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次深情回望,生活困难时的苦中作乐,古戏台下的嬉戏玩耍、正月十五的打铁花、二月二庙会上的那碗拉面就豆芽,甚至是拿着篮篮挖野菜,给队里放牛割草、跟着老牛行走在蜿蜒小道上等,都转换成对村庄的拳拳深情。也是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计方式和生活形态的最深切关注,一座座古建筑如龙天庙、三义庙、奶奶庙、阁庙、老学堂、古戏台、老祠堂,一件件老物件如“文魁”“进士第”“外翰第”牌匾等,既是村庄的故事、家庭的故事,也是村庄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故事。

  而这一个个故事的描写和述说,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激活守护历史文化的责任感,而且能够激发守家在地的父老乡亲的守望热情,让背井离乡打工的年轻人产生回望故乡的心念,生发热爱故乡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