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药品集采正在持续进行中!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作为推动我国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举措之一,正以其独特的“招采合一、量价挂钩”机制,不断书写着医药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本文基于摩熵咨询发布的《国家药品集采跟踪报告:前9批次集采回顾与展望》报告部分内容,旨在提炼和分析国家药品集采的关键成果和接续规则的灵活性。盘点历史集采结果,探讨采购接续规则的变化,展望未来药品集采在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以期为医药行业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一、采购结果:盘点历史集采结果,集中采购成效显著
1.中标数与降幅
自2018年试点以来,截至第九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已累计成功采购药品达374种,涉及1600多个中选厂家品规;其中,国产仿制药占比高达96%。各批次的平均降幅在48%-59%之间,显著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
2.中标企业概览
近年来,企业拟中选比例较为稳定。第九批集采中,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拟中选,显示出较高的企业参与度和竞争激烈程度。
3.给药方式分布
自第五批集采后,注射类给药产品采购占比增大,各类给药方式批次间的降幅较稳定。表明集采政策在不同给药方式上的覆盖面逐渐扩大。
4.治疗领域分布
国采中标品种已覆盖14个治疗领域,包括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和慢性病用药。
其中,常见病与慢性病用药为主要采购对象,预计在第十批集采中,已符合入选要求但尚未被纳入集采的心脑血管药物、降糖及降压药物将是重要的覆盖方向。
5.流标品种情况
集采常态化后各批流标品种较少,企业参与度高。至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有12次流标品种,流标产品主要为口服常释剂型。仅一个注射剂流标,即“4+7试点”中的阿奇霉素注射剂,但该品种在后续的第五批国家集采中成功采购。
再次招标的品种中,大部分(9个)在后续批次中中标。仅1个品种在后续的采购中再次流标,即左炔诺孕酮口服常释剂型。两个品种在流标后未再次进入国采。
二、采购接续:充分考虑历史情况,续采规则更为灵活
集采接续工作是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环节,对于稳定市场预期、价格水平及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在协议期满后,接续工作需充分考虑历史情况,并灵活调整续采规则,以适应药品市场的动态变化。
当前,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后,仍可能有新药满足采购条件上市,导致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同时生产成本也可能随之波动。为应对这些挑战,已有多种类型的集采接续采购模式应运而生,如近期实施的十三省(区、兵团)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胰岛素专项接续)等。
1.十三省(区、兵团)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在此次采购中,采购模式充分考虑了品种在国采时的竞争充分性和降价是否到位等情况。采购范围涉及10个治疗领域,其中系统用抗感染药和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的采购品种最多。
本次共采购58个品种药物,分为采购单一、采购单二、采购单三进行集中带量采购。中标产品价格降幅显著,尤其是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的降幅最高。
在58个品种中,克拉霉素口服常释剂型流标。采购单间对比,采购单一降幅较为温和,采购单二的降幅最高。
2.全国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接续
这是首次进行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接续,采购周期更长,采购量更大,规则也进一步优化。申报产品排名规则与入围规则基本保持稳定,但细节上有所调整。
(1)申报产品排名规则
同采购组内,企业按报价单元,以 3ml:300 单位(笔芯)规格为代表品进行申报。同采购组内,申报产品按申报价由低到高确定申报排名,申报价最低的为第一名,次低的为第二名,依次类推确定其他排名。
同采购组内,申报产品的申报价相同时,优先考虑未被评定为失信等级、首年采购需求量大、首次获得国内药品注册批件时间早、承诺供应国内市场产能大的产品。
(2)竞价入围规则
同采购组申报价不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的产品,根据“11.申报产品排名规则”排序,按“表同采购组最多入围产品数”要求的“符合申报产品资格的实际申报产品数”与“最多入围产品数”的关系,确定入围产品。
本次采购设计多级价格线,分入不同中选类别,而非比价中选。中选产品排名规则与申报产品排名规则相同,但如中选产品对应的企业被评定为失信等级,则排名将与后位首个未被评为失信等级的中选产品对应交换。
基于不同中选类别,将分配不同的采购量;并采用价格线分产品类别,确保各企业拟中选价与各类价格线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采购批次时,竞争格局已发生一定变化,各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接续采购中,需继续灵活调整规则,以适应市场变化,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国家药品集采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改革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成功降低了药品价格,提高了药品可及性,而且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前九批次集采的回顾,我们见证了采购规则的不断优化和行业竞争格局的积极变化。未来,随着集采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接续工作的深入,我们期待国家药品集采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实惠,为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