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巴陵金风起,最美洞庭秋。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和局党组关于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把好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术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何宏轩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邓学建教授给大家授课。二位专家既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机会难得,希望大家认真听讲,学以致用。东洞庭湖、壶瓶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将作经验交流,请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重要意义
我省地处华中地区,是野生动物种类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记录脊椎动物1045种,其中哺乳动物121种、鸟类504种、爬行动物103种、两栖动物87种、鱼类230种,占全国种数的22.1%,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同时还是南亚地区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多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深得社会好评。但由于全球生态失衡,各类病原体突发显现,变异速度异常加快,野生动物已成为携带和传播疫病的主要载体之一,且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疫病的途径越来越广,风险越来越大。因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关系到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湖南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生物安全关乎人民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历史上,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鼠疫、埃博拉、霍乱、艾滋病、天花、黄热病都跟动物疫病有关。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源性疫病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在已经确认的人类1415种传染病中,61%为人兽共患病。当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域、国际竞争的新高地和全球治理的新课题。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已造成全球六亿多人感染、六百五十多万人死亡,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无法估量。尽管现在专家说法不一,但新冠病毒来自于自然界是公认结论。故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在疫病传播和扩散环节中建立起一道前沿哨卡,通过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研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疫情向人类、家禽家畜传播,从而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终消灭疫情,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爆发流行将严重危害野生动物资源,甚至危及种群安全,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失衡。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尤其是种群数量小、分布区域狭窄的物种,一旦感染重大疫病,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多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成果将毁于一旦,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在我省分布着麋鹿、穿山甲、莽山烙铁头蛇等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的有华南虎以及黄腹角雉等珍稀雉类,其保护级别高、数量稀少,若发生疫情,将给其种群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此外,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疫病对候鸟、野猪危害极大,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
3.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建设美丽湖南的重要保障。《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湖南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确保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去年,我省就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通过监测预报,我们迅速查清了隆回县境内一起野猪感染非洲猪瘟情况,经省市县共同努力和果断措施,疫情得到了成功控制,没有新发病例,也没有对当地畜禽造成传播影响,守护了一方安宁。
二、认真把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主要内容
要重点培训掌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第31号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2022年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要做到“把握范围,清楚种类,明确区域,完善手段、提升能力”等五个重点环节,通过完善监测站网络和信息报告体系,全面提升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水平。
1.要把握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范围。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监测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范围包括:1.作为储存宿主、携带者能向人或饲养动物传播造成严重危害病原体的野生动物;2.已知的野生动物与人类、饲养动物共患的重要疫病。3.对野生动物自身具有严重危害的疫病。4.在国外发生,有可能在我国发生的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的人或饲养动物的新的重要传染性疫病。5.突发性的未知重要疫病。
2.要清楚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种类。依据国家林草局《2022年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疫病对公众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兼顾鸟类与兽类、野外种群与人工繁育环节相关疫病的监测防控需求,将禽流感、新城疫等鸟类疫病,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兽类疫病,以及野生动物中可能存在冠状病毒作为主要预警对象。我省重点监测对象为:环洞庭湖周边雁鸭类,及救护鸟类、人工繁育水禽、野猪和人工繁育的猫科、犬科等野生动物。
鸟类疫病监测的主要内容为:1.细菌性传染病:巴氏杆菌病(禽霍乱)、肉毒梭菌中毒、沙门氏杆菌病、结核、丹毒等。2.病毒性传染病: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副粘病毒感染、禽痘、鸭瘟、新城疫、东部马脑炎、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网状内皮增生病毒感染等。3.衣原体病:禽衣原体病(鸟疫)等。4.立克次氏体病:Q热病等。
兽类疫病监测的主要内容为:1.细菌性传染病:鼠疫、猪链球菌病、结核、野兔热、布鲁氏菌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2.病毒性传染病:流感、口蹄疫、副粘病毒感染、汉坦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狂犬病、犬瘟热、登革热、黄热病、马尔堡病毒感染、艾博拉病毒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猴B病毒感染等。
当然,其它可引起野生动物发病或死亡的不明原因的疫病和国家要求监测的疫源疫病也是我们监测工作的内容。
3.要明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区域。监测的主要区域包括:1.监测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域,如:集中繁殖地、越冬地、夜栖地、取食地及迁徙中途停歇地等。2.监测物种与人和饲养动物密切接触的重点区域。3.曾经发生过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
4.要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手段。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相关的监测防控标准、操作细则、管理制度等,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要优化监测站网络。在以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为中心、34个国家级站和36个省级站为重点、300余个监测点为辅助的监测防控体系为基础,建设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省级预警平台,新建监测站1处(凤凰站),改造监测站1处(汝城站)。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专业性强、人才短缺、队伍整体水平较低一直制约着监测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培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组建一支业务素质强的监测队伍。
5.要提高陆生野生动物突发疫情处置能力。一要完善应急预案。根据本地区野生动物种类、分布、迁移迁徙规律和疫病发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野生动物疫病,制定应急预案。二要加强部门协同。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组织下,与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三要加强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应急反应的准备情况,完善应急运行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结合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做好疫源疫病监测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将这两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结合当前候鸟保护、野生动物致害防控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积极做好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1.结合候鸟保护做好鸟类疫情监测。当前,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迁徙的候鸟来源于世界各地,存在携带传染性病毒的可能,提高了疫病发生的风险。9月2日,国家林草局召开2022年秋冬季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各省要加强日常巡查监测,落实重点时期日报告和异常情况即时报告制度,全力做好候鸟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根据我省候鸟迁徙分布特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候鸟监测站点及护林员巡林的作用,加强日常巡护,对候鸟迁徙通道、洞庭湖、四水流域等候鸟集中分布区野鸟种群携带病毒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密切关注候鸟的异常情况,如有异常或死亡,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报告,第一时间现场控制、采样检测,严防可能的疫情扩散。
2.结合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做好兽类疫情监测。从历史来看,秋季正是野猪等野生动物下山觅食的高峰期,也是野生动物致害的高发期。野猪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且在我省广泛分布,各地要将野猪危害防控工作和非洲猪瘟主动预警采样监测工作结合起来,在猎捕野猪的同时,同步开展野猪血液制品、内脏等样品采集。此外,还要做好日常监测巡护,一旦发现野猪异常死亡,要立即上报、妥善处置。
3.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提升疫源疫病监测意识。宣传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各个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做好疫源疫病监测宣传工作。各地应积极组织人员深入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升民众的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发挥好群众的“监测员”作用,壮大监测防控队伍,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