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也称为因特网或网际网)是一个由广域网、局域网和单机按照特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这一网络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将两台或更多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和服务端相互连接起来,使人们可以互相发送邮件、共同完成工作以及共同娱乐,即使彼此相隔千里。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其特性包括:
1. 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上逻辑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其它未来协议的基础上。
2. 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未来的接替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 允许公共或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全方位高水平服务,这些服务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
从技术角度看,这个定义揭示了互联网的三个主要方面:其全球性、主机的“地址”概念以及主机间按照共同规则(即协议)的连接。
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基于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的协定,将美国西南部的四台主要大学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一历程中,许多公司和机构陆续加入,共同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最初,互联网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即使某些地点被摧毁的情况下,也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
随着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这一体系结构的最初提出者是BobKahn,之后在史坦福大学的Kahn和VintCerf等人的努力下进一步完善。到了八十年代,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一结构,并逐渐被全世界广泛采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服务和系统也逐渐兴起。例如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闻组网络系统。新闻组为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新的方式。BITNET(一种连接世界教育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也提供了邮件服务。Listserv软件和后来的其他软件被开发出来服务于这个网络。这些服务和系统使得学习和使用网络变得更容易,推动了互联网在非技术人员中的普及。
当电子邮件、FTP文件下载和telnet远程登录等命令都实现标准化后,互联网的应用在大学和特殊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其他部门和图书馆也发现了利用互联网的好处,如与世界各地的大学通讯、共享文件和资源等。检索互联网的诞生也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Archie和WAIS等信息检索系统的出现使得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变得更加方便。
当内华达州立大学的Reno分校创造出VERONICA(一种通过Gopher使用的自动检索服务),Gopher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VERONICA,其首字母缩写代表着“Very Easy Rodent-Oriented Netwide Index to Computerized Archives”,它像全球网络中的蜘蛛一样,搜集网络连接并创建索引。尽管它非常受欢迎,以至于连接经常过载,但随后出现了大量的VERONICA副本以及类似的单用户索引软件如JUGHEAD(即Jonays Universal Gopher Hierarchy Excavation And Display)。
Archie的发明人Peter Deutsch对VERONICA和JUGHEAD的出现持有抵触情绪。而在1989年,互联网应用的历史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Tim Berners和其他人提出了一项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该协议在1991年后被称为World Wide Web,它基于超文本协议——在一个文本中嵌入另一段文本的链接系统。用户在阅读页面时,可以随时通过这些链接选择另一段文本。
尽管Web出现在Gopher之前,但其发展初期相对缓慢。图形浏览器Mosaic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Web的发展。这款浏览器是由Marc Andressen和他的团队在NCSA(国际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开发的。今天,Andressen已成为Netscape公司的领导者,该公司开发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图形浏览器和服务器,这一成就使得微软公司难以匹敌。
互联网的起源是由部门投资建设的,因此最初仅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部门使用。除了直接服务于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商业应用之外,其他商业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当90年代初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兴起时,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这使得商业站点之间可以直接发送信息,而无需经过资助的网络中枢。
Dephi是最早为他们的客户提供在线网络服务的国际商业公司之一。从1992年7月开始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到11月全面开展网络服务。当NFS(国际科学基金会)在1995年5月失去了互联网中枢的地位时,所有关于商业站点的限制都不复存在了,所有的信息传播都依赖于商业网络。AOL(美国在线)、Prodigy和CompuServe(在线服务机构)等也开始了网上服务。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商业应用的广泛传播和教育机构的自力更生,NFS的成本投资损失无法估量。
如今,NSF已经放弃了资助网络中枢和高等教育组织,转而专注于K-12教育和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同时也在研究提高网络大量高速连接的技术。微软全面进入浏览器、服务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市场的转变已经完成,实现了一家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公司转型。1998年6月微软的浏览器与Win98的完美结合显示了比尔·盖茨在互联网迅速成长中的投资决心。
有趣的是,“电脑”(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这两个词汇,隐藏着共同的词根:“com”,寓意着“共、全、合、与”等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古英语的“Communicate”一词,便含有“参与”的意味。
互联网作为一个互动平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和参与。在美国的大学里,研究的并非传统的新闻学,而是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这里的“communicate”,并非仅仅关于宣传,而是更广泛地与大家的“参与”和“交流”紧密相连。强调“网络就是传媒”,正是为了凸显网络在人类交流和传播中的核心地位。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其传媒特性。一方面,互联网作为私人间的传媒工具,电子邮件功能的使用广泛且受到高度重视。电子邮件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联网通过网站等渠道,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作用,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传播思想或信息。
网页作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实质上就是出版物。许多环球网用户将其视为获取信息的渠道。环球网使个人和机构能够通过分享信息进行通信,当信息被发布到环球网上时,也就被认为是出版在了环球网上。建立网页无需纸张,可随时随地修改,这是其与印刷出版物相比的一大优势。网页的读者面广,传播速度快,还可链接互联网上的所有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极大的便利。反馈渠道的多样性也是网页与印刷出版物的一大区别。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环球网越来越受用户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创建的ARPANET网络。最初的互联网即为军事通信领域而生,发展至今已成为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络。互联网的运作依赖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这一过程需明确数据传输的目的地址以及确保数据可靠传输的措施。TCP/IP协议是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核心协议之一,它通过分组交换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简而言之,TCP/IP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这个连接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美军在ARPA的协议下,将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这标志着互联网的诞生。随后,这个网络逐渐扩大,连接了更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最终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
互联网的结构是按照“包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这意味着信息在互联网上是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的。这种结构使得互联网能够支持多种不同的服务和应用,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在线视频等。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为每一台主机确定名字,由此确定这台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地址”。这种命名权并不意味着控制的权力,负责命名的机构除了命名之外,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互联网绝对不存在中央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来控制互联网的问题。反过来,也无法把互联网封闭在一个国家之内-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