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周群峰
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场里,需要记者去现场走访,多方求证、去伪存真。可以说,网络时代,对记者去现场的需求度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大约一千年前,苏东坡发出的疑问。身处现场“目见耳闻”,而非远离现场“臆断猜想”,是对一名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https://sicmodule.kub2b.com/file/upload/202501/17/091242312.jpeg)
2024年9月,周群峰时隔5年回访贵州独山县水司楼。
近距离采访,更易走进受访者内心世界
网络时代,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视频对话,但无法取代面对面接触时的真实感,对记者而言,近距离接触受访者,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对方的微表情,了解其内心世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024年3月,我在北方某县级市一所专门学校(教育和矫治“罪错少年”的场所),在教室采访了一名12岁时纵火过失致人死亡的少年;2024年6月,我在上海某看守所,采访了一名从非洲归案的“红通逃犯”。
采访他们时,我可以结合他们的语速、声调、肢体语言、微表情等,更好了解其个人的性格和过往故事;而且从人物心理分析,面对面交流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更容易让对方打开心扉,所有这些,都是电话采访等形式无法做到的。
进入现场,更有机会“逼出”增量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经过调查性报道历练这一关,而这类报道最充满挑战的一点是:如何找到知情者,并让其接受采访。
这类报道,没有现场往往就意味着没有真相。而记者进入现场,还需要一些技巧性手段、穷追猛打的精神,去和需要采访的人斗智斗勇。
战地摄影记者卡帕有句名言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很多记者没有写出优秀的文字报道,通常情况也与离现场不够近相关。
![](https://sicmodule.kub2b.com/file/upload/202501/17/091243322.jpeg)
针对深圳探索个人破产制度的相关情况,2023年6月,周群峰在深圳破产法庭采访
努力的人运气一般不会差 要相信到现场会有意外收获
必须要承认,有些时候到了现场,也可能一无所获。
但即便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至少对个人来说,尽了全力也不会遗憾。同时,也要相信,在现场有些时候还会取得意外收获。
2017年10月,我到郑州采写黄河水变清的稿件时,查阅了大量背景资料,到黄河边走访现场后,与一位专家约好在某晚到我入住的酒店房间采访,出乎预料的是,当晚酒店遇到意外停电状况,我就与这名采访对象到酒店附近一个公园散步聊天。
期间这名采访对象与一位散步的老人打招呼,经介绍,我才知道这名老人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长,然后就采访了这名老人。这样的“幸运”,不到现场是不可能遇到的。
到现场去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体现
如果说战士的最大价值体现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奋勇杀敌,那么记者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去充满挑战的新闻现场中探究真相。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定是一名不畏艰辛,带着好奇心与探索欲行走在不同现场的人,习惯在办公室靠打电话或网络社交软件采访写稿的记者很难写出好的作品。
近些年来,一些采访履历让我终生难忘:在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刚受到舆论关注时,我拖着干咳未愈的身体,租来越野车进入沙漠,冲进污染现场;在做一篇男科医疗乱象的报道时,曾伪装成患者,进入一莆田系医院,去体验式采访;在做一些涉黑涉恶案件报道时,遭遇不明人员跟踪、恐吓、威胁……
![](https://sicmodule.kub2b.com/file/upload/202501/17/091243132.jpeg)
2019年11月,周群峰(左)在腾格里沙漠采访污染事件。
但当这些付出,最后变成一篇篇合格的作品,且得到读者认可,并能对一些新闻事件起到推动力的时候,我就会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对得起自己新闻记者的身份。
总之,现场是新闻人维持职业敏感性的源泉,也永远是记者的主战场。记者就是读者在现场的眼睛,优秀的作品永远无法脱离现场。
来源 庖丁解news公众号
编辑 景诗瑶
二审 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