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通史复习 |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
2024-12-30 05:03


 | 写在前面 | 

8月和9月将陆续推出一轮通史复习的文字版资料,每个时期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模块: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概念阐释、思维导图和真题练习。

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在保留秦制的同时,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征辟制等;通过推恩令等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初步发展;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基本国策,从汉初到汉武帝,重农和抑商各有侧重;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文化: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汉科技发展领先世界,汉赋展现时代风貌。


[主干知识]

一、政治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官职职责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郡县制
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影响: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政区
传承制度世袭制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特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6)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

(1)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官僚机构的权力。形成中外朝(内外朝)制

(2)中央集权的发展

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西汉前期形势图

措施
①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推行“推恩令”、附益法(禁止朝廷大臣交结诸侯)、酎金夺爵等措施。
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 
②促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

(3)选官制度:察举制

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选官标准:品行。
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汉朝政治的特点
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

1.农业

(1)耕作工具: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关中的井渠和西域的坎儿井。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人力)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经营形式:地主田庄

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田庄主要是由豪强地主、官僚、商人等兼并农民的土地
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使庄园成为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等
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宗族宗法色彩浓厚,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2.手工业
(1)成就
①冶金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2)主要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②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商业

(1)货币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铸五铢钱。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商业政策
①汉初:实行抑商政策,“重租税以困辱之”。
②文景之时:休养生息,抑商政策减弱。
③汉武帝时: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4)对外贸易: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三、文化

1.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结果:民间图书大部分被焚毁;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2)汉初:黄老之学
背景:
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表现: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效果:“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

(3)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
产生背景:
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王国问题、边境安全、土地兼并)
②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董仲舒与时俱进,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
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对于君权,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强化君权;另一方面提出“灾异警示”,倡行仁政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原因:
①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王国问题、边境安全、土地兼并)
②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尊儒措施:(儒学的官方化、政治化)
①政治:重用儒生
②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教育:
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思想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技

(1)造纸术
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3.文学:汉赋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绘画
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5. 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6.史学

(1)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
(2)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的《汉书》,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概念阐释]
同学们在选择题上经常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很多历史概念没有掌握清楚,一个历史概念我们需要基本知道其时间范围和内容范围。对于选择题而言,我们就要明白选项中所呈现的历史概念是否与材料信息有正确关系。一  是否和材料给的时间适用,例如“三纲五常”这一概念是董仲舒提出的,就不能放在先秦时期来用。二  是否和材料给的内容适用,例如材料讲君臣关系的变化,就不能用“中央集权”来简单解释。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体现在君臣关系上。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体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下官员权力由皇帝依据一定的能力标准授予,官职有任期而非终身。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汉承秦制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在行政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刺史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其后,刺史逐渐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东汉末灵帝改刺史为牧。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郡守的上级。

田庄经济盛行于东汉时期,主要是豪强地主通过土地兼并建立田庄而形成的经济形态。规模大,具有自给性。地主与依附农民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盐铁官营亦称盐铁专卖。古代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起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汉初无为而治,允许民间经营盐铁。汉武帝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以礼入法西汉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东汉时掀起儒生注律(依据儒家经典诠释法律条文)的高潮。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各代立法全面深入以礼入法而实现礼法结合,完成法律的儒家化。

1.(2020•全国Ⅲ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5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2020•全国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3.(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4.(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5.(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6.(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7.(2017•全国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2017•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

.

.

.

.

 1—5 BBDCC     6—8 BCC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通史复习 |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quote/1659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