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靠百度是写不了犯罪小说的
2024-12-27 11:46

​​推理小说作家雷米的本职工作是刑法学教师。他不想把作品变成单纯的智力游戏,他希望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某些社会现实,同时反思人性缺陷背后的原因。


文┃蒋苡芯


犯罪小说作家雷米的“心理罪”系列13年来备受读者欢迎,他笔下的主人公方木从学生到警察,在一起起杀人事件中直视人性的丑恶与正义的力量。曾有人说:“心甘情愿跳进雷米布置的迷宫,爬出来后,闭上眼睛,以为结束了,结果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尽在我们身边。”


这种跃然纸上的真实感,或许得益于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刘鹏。雷米说,这两个身份常使自己承担不一样的责任:作为老师,他想让每一位学生走出课堂后都能成为一名懂法、守法的警察,敬畏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作为作家,他希望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某些社会现实,同时反思人性缺陷背后的原因。




《新周刊》: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创作推理小说?


雷米:我大学读法律专业时,就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感兴趣,后来考了刑法学研究生、读了犯罪学博士。《第七个读者》是我的第一部小说。灵感来自图书馆的纸质借书卡,那上面写着每个人的院系和名字。我想,大家在生活中可能素不相识,因为一张借书卡产生了某种联系。如果这个联系是一个凶杀案件会怎样?1999年,我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因毕业、考研,写作一度中断,2006年才把这个故事写完。


《新周刊》:写一本推理小说,是否需要对人心和人性有深刻的了解?


雷米:2006年时我28岁,谈不上对人生、人性和社会有多么深刻的领悟、多么独到的见解。那时的关注点还是把故事写得好看。当然,我也会考虑小说的文学性和社会价值。我不想把犯罪类题材作品变成单纯的智力游戏,或者通过血腥、暴力、猎奇的方式吸引读者,小说还是要有一定社会意义。因为从事公安教育职业,我们日常研究的就是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也会见证人性的多样。


《新周刊》:在你看来,通过推理小说向读者传达一些现实思考,重要吗?


雷米:作为一名刑法学教师,我在写作之初并没有公开身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有学生读我的小说。我当时就想,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负责,作为作者需要对读者负责。我写书仅仅是为了给读者带来单纯的感官刺激,还是希望能够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或人性有反思和重新审视的过程?说白了,我并不想让读者看完我的作品后,仅仅觉得“哎呦,真爽”。用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我希望读者看过我的作品,有被打了一闷棍的感觉。




《新周刊》:你会将现实生活和教学案例中的故事放在作品中吗?


雷米:具体案例没有,因为后期创作还是以虚构为主,但不能说是完全杜撰。我有一个习惯,很少把一个案件完整描述出来,反倒是案件中的某些细节或环节很打动我。


比如《心理罪:暗河》里这个情节让读者印象深刻:警察为了救助被拐卖的儿童,被浇铸在一个钢锭里。这来自辽宁省一起真实的生产安全事故——某钢厂清晨开会时,一个钢包在钢轨上突然发生故障掉下来,一千多吨的高温钢水瞬间将十几个工人彻底吞噬。这个事情的残忍程度和严重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曾经生活的一切痕迹完全消融,那么高的温度,DNA也验不出来。


这个事对我影响非常深,后来我把它写进小说里,通过看起来惨烈的情景,去衬托警察在救助群众以及面对死亡时大无畏的精神。


《新周刊》:你在作品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人性善恶?


雷米:通过对细节的描述。人性是非常微妙的,就像我给学生讲课时提到,人的目的和其主观意图肯定是通过行为反映出来的。有时候通过行为就可以分析出这个人究竟要干吗、真实意愿是什么。在侦破刑事案件过程中,有时候注意不到的细节,可能最终会为找到犯罪嫌疑人打开突破口。


《新周刊》 :描写、放大细节会否太残忍、血腥,如何把握尺度?


雷米:实事求是地说,现实生活中案件的血腥和残忍程度比小说描述的要大得多。关于尺度问题,从2006年到现在,我的写法也在发生变化。


起初我将犯罪现场展现得比较细致,认为可以很好地烘托氛围。但后来,尤其是“心理罪”系列写完后,我开始思考:作为写作者,只能靠这些东西吸引读者?或者说,只能通过这种暴力血腥的东西吸引眼球?我对这个事,一直抱怀疑态度。


我相信每个读者喜欢我作品的出发点可能不一样,但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作品的文本中跳脱,去感受其表达的内涵。《心理罪:画像》说的是人性的嫉妒,嫉妒会成为一种动力,也可能成为破坏他人的内心动机;《心理罪:暗河》写了沉默,面对犯罪和社会不公时,应该沉默还是站出来;《心理罪:城市之光》讲的是以暴制暴、法外私刑是不是合法。社会当然需要正义,但正义可不可以用没有秩序的方式去实现?我后期的写作,都是想让读者看到这些更有内涵的东西。


《新周刊》:警察方木一角,他心态和行为的变化是你个人成长的体现?


雷米:早期,我希望方木像一个侠客。中国古代的侠客往往是不遵守规则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我作为刑法学教师对法律天然的崇敬感和信仰,我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法律是什么?是规则。


所以后期创作时,我通过作品传达这一点:侠客也不可以无视规则,去实现所谓正义,那不是正义。就像《心理罪:城市之光》,我表达的是只有在法律框架之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该书出版后,有读者在微博给我留言,说自己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新周刊》:有读者认为,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对于罪犯的同情心,比如《心理罪:教化场》中的罪犯,本身也是受害者。


雷米: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人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年龄大了?就是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的时候,你可能会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对罪犯抱有什么同情,只不过不愿把他塑造成一个野兽,他肯定是有七情六欲的人。


我学犯罪学出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犯罪预防,知道犯罪发生原因后,从源头下药。比如丈夫杀害妻子、儿子杀害妈妈,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有时候我不太关注人是怎么被杀的,我更在意的,是在作品中挖掘嫌疑人内心的故事——是什么让他产生杀人心态,让他把手举起来,伤害了另一个人。


《新周刊》:你在写作时如何直视这些罪恶之源?会有代入感吗?


雷米:有。《心理罪:城市之光》中的江亚,自诩为当代侠客,对法律无法制裁的人施以私刑。他杀了一个医生,因为这个医生在给女朋友做手术时将她变成了植物人。江亚并未将其尸体藏匿或销毁,而是保留下来,每当回忆往事情绪愤怒时,都会将尸体拿出来鞭打一番。创作时,我会设身处地地想,他在鞭尸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声音、动作、表情、心态。结果把自己吓到了,一晚上没睡好。


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人性是没有什么信心的。人之初,性本恶,法律就是在假定人性为恶的前提下存在的。


《新周刊》:对“人性本恶”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雷米: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做过一个行为艺术《节奏0》。


阿布拉莫维奇在实验现场准备了刀、锥子、画笔、装子弹的手枪等,她给自己的身体用了麻醉药,但神智清醒,她告诉所有来看展的人,可以对她做任何事且无须承担法律责任。最开始,大家只是好奇围观,但有人大着胆子打了她一下之后,就不断有人殴打、猥亵她,在她身上涂写污言秽语,甚至有人拿起了那把手枪对准她。阿布拉莫维奇立马示意助理上前制止,人们才停下。


那些人对阿布拉莫维奇有仇恨吗?没有,他们之前素不相识。正是因为规则不存在了,很多人心中的恶被唤起。如果没有规则,人会可怕到什么程度?


我骨子里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却又希望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我喜欢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




《新周刊》:很多人担心犯罪小说写得过于细致,会提高罪犯的“反侦查能力”。你如何看?


雷米:虽然我是一个创作者,但还是一名警察,警察有纪律和保密制度,所以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我很清楚,你不能过度展现侦查手段,以防犯罪分子效仿或规避。“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实际上我没有描述的现实刑侦手段要比小说中高明得多。


《新周刊》:现在推理小说界普遍有一种忧思:在侦查手段提高、科技化介入、遍地都是监视器的当下,警方抓一个人已经变得很容易,推理小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你怎么看?


雷米:确实,有时与写犯罪小说的同行聊天,大家也都有这个感受。现在的刑侦工作,第一步首先都是查监控,通过监控研判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轨迹,有时候甚至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就我个人创作而言,有影响但不会太大,因为我的作品大多数时候并不有意隐藏罪犯是谁,我更关注的是作案动机。


《新周刊》:推理小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创作者是否会出现胡乱编造的问题?


雷米: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犯罪小说是小众作品,创作和阅读都是有门槛的。创作者如果仅仅靠百度获取知识去创作,肯定写不出精彩、受读者喜爱的故事,这个东西职业化程度太高了。如果作者对司法制度、法律体系以及警方的办案手段、程序不了解,根本没法写。


比如《心理罪:暗河》里,有一大段是描写测谎过程。当时编辑、读者都觉得我写的测谎有问题,比如问被测试人,“你是不是男性?”“你是不是女性?”“你的名字叫什么?”“年龄多大?”……这看起来很可笑,很没必要。其实不是的,这恰恰是测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问题和环节。当时,我和我们学校一个测谎专家探讨,这部分内容应该怎么写。后来,深圳两个测谎专家读到书中这一段,给我同事打电话:“作者是不是同行?写得很专业啊。”


另外,我认为犯罪小说的读者一定是具有思考思辨能力,同时对人性以及社会现象有一定兴趣的人。


我相信优秀的犯罪小说作家不会受到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会继续创造出优秀的小说。当然,胡乱编造的人肯定也有,但读者很快就会识破,这些作者与作品也就没办法赢得更多关注。


END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50期


点击这里购买,一起开始推理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靠百度是写不了犯罪小说的】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quote/14462.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